海納百川書法作品欣賞

  海納百川是一種胸懷寬廣的精神,在書法的世界中,我們能感受到這樣的胸懷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海納百川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海納百川書法作品圖片1

  海納百川書法作品圖片2

  海納百川書法作品圖片3

  海納百川書法作品圖片4

  歷代收藏王羲之書跡的數量

  王羲之的書跡,在他生前已流傳於士族官僚階層,收藏者,要麼是王羲之的親屬或朋友,要麼是桓玄那樣貪佞的權臣。御府收藏王書,晚於私家,大約始於南朝劉宋。

  皇家從私家收羅王羲之書跡,主要手段是授官和賞錢,也是一種交易。內府聚斂的數量,遠遠超過私家。量大了,就要整理,像對待文獻書籍那樣,遴選歸類,拼接單帖,裝裱成卷,以便展閱收藏。南朝內府有“鑑識藝人”,專司整理藏品的事務。他們鑑別藏品,汰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後要在帖尾署名,叫做“押署”,這是責任制度。劉宋時代,出現了偽造王書的活動,內府所藏王書,也有一些偽跡,樑朝時,鑑定真偽的活動相應而生。

  文獻記載的大宗王書的統計數字,都是內府藏品。南朝170年間,梁武帝收藏最富,“二王書大凡一萬五千紙”,對半折,王羲之約有7000餘紙,數量多,當然包括摹本和偽作。為了鑑定、整理數量巨多的藏品,樑朝內府的鑑識藝人有14人之多***劉宋內府3人,齊、陳兩朝都是2人***。有段時間,梁武帝時常派人把王羲之書跡或者內府製作的“出裝書”***重要藏品的複製品***送到茅山,請隱居山中的陶弘景鑑定裁判。“侯景之亂”,樑內府所藏圖書名跡散失一些,平亂之後,圖書運到梁元帝所在的江陵***今湖北荊州***,西魏攻陷江陵的前夜,梁元帝放火燒了宮中的圖書名跡,此前聚斂的右軍書跡,多毀於此。

  一百多年後的貞觀年間,唐太宗又銳意蒐羅王羲之書跡,這是唐朝內府收藏羲之書跡的全盛期。褚遂良曾為太宗鑑定王書,錄有一冊《右軍書目》,正書,5卷40帖;行書,58卷252帖。帖數相加,292帖。後來張懷瓘《二王等書錄》、韋述《敘書錄》記載的數量也是分書體列出,所謂“文皇帝盡價購求,天下畢至,大王真書,惟得五十紙,行書二百四十紙,草書二千紙”,合有2290紙。其中,正書與行書,共290紙,與褚遂良所記數量相當。

  世間的王書,唐太宗並未收羅淨盡。《唐朝敘書錄》記載:武則天“神功元年***697年***五月,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多書,合有右軍遺蹟。’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書,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太宗購求,先臣並以進迄,惟有一卷現在,今進。’”王方慶獻進的王氏一門書跡,“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現藏遼寧博物館的《王氏一門書翰》***亦稱《萬歲通天帖》***是當年宮廷摹本的殘零,其中就有王羲之行書《姨母帖》、草書《初月帖》。

  唐高宗以後,內府收藏的王羲之書跡時散時聚,數量漸少。北宋徽宗時期,《宣和書譜》著錄內府所藏王羲之書跡,銳減到243帖,這批墨跡在“靖康之亂”中散佚。南宋高宗趙構曾經感嘆:“餘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間有一二,以重賞得之。”

  每當兵革***之際,內府所聚王書歸於星散,世間所存,總量越來越少,南宋以後,連一紙真跡也見不到了。現在所見的羲之書跡,多是刻本。墨跡近四十種***包括重出的《蘭亭序》***,都是臨本或者摹本,以唐摹本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