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體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作為中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歷史悠久,風格多樣。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瘦金體的寫法:

  瘦金書的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的痕跡,是一種風格相當獨特的字型。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一,字型技法篇

  因故次序有所不順

  第二章 側鋒臥筆法---揭密瘦金體筆法的指歸圖

  瘦金體取長鋒狼毫,橫臥紙上,筆尖朝外,筆肚朝內,筆筆側鋒,險中求穩。劍走偏鋒而能自成一體開宗立派的,古今唯有天縱之才自號天下一人的教主道君皇帝趙佶而已

  書法的妙處,全在於用筆,用筆的成敗,首先在拿筆。拿筆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與紙面垂直的拿法;

  2,側鋒向右,筆竿朝左臥的拿法;

  3,側鋒向左,筆竿朝右臥的拿法;

  4,為2和3結合的拿法。

  筆法1好看不中用,是作繭自縛的拿法,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筆鋒運動時還能保持筆竿與紙面垂直,特別是寫草書的時候。筆法2下筆凝重有澀味,但不符合右手操作的人體生理規律,感覺反手反腳,寫出的筆畫容易顫抖,不適合寫瀟灑飄逸的瘦金體,若寫黃庭堅到挺合適。筆法3下筆輕鬆,運筆流暢,不論是從左到右或是從上到下執行都能視野開闊手腕靈活,最符合右手拿筆的生理規律,只是有一點:當寫斜點或捺筆的時候,因為是朝右下行筆,筆肚走在前,筆鋒跟在後,所以用不到筆鋒,寫出的筆畫勢必臃腫無力,寫不出瘦金體鐵畫銀鉤、如刻如鏤的藝術效果。筆法4即以筆法3為主當遇到斜點、豎鉤或捺筆時用筆法2寫,兩者結合,較為完善。

  以下兩點最為關鍵***重要***,本應有圖示範,但目前傳圖不便,姑且筆述如下:

  1,手指與筆竿的關係;

  “臥筆法”拿筆與我們夾菜和扒飯時拿筷子的方法相似,只是把兩隻筷子抽掉一隻,是用三個指頭捻住筆竿,手指可鬆可緊可轉動,手腕可向前向左向右起倒。手腕輕貼紙面,頓筆時可枕腕,行筆時隨筆鋒移動與紙面若即若離。***若寫腕力不能控制的大字或榜書則須懸腕懸肘***

  2, 筆毫與紙面的關係及“八法”的形成;

  右手拿筆,運動軸心在右下角,目光正對之處,就是筆毫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執筆在指,運筆在心,書寫紙上,形成點畫,點畫巧妙組合,形成字型乃至篇章,其中點畫是基礎。下面詳細介紹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

  筆毫分“筆肚”與“筆鋒”兩部分***圖略***

  橫:長橫,用筆法3,筆如刀,紙如木,切鋒入紙,入木三分。筆鋒朝左上,筆肚朝右下,***保持這種狀態***由重到輕迅速向右劃過,如刻如鏤。至末端殺住趁勢提筆外翻裹鋒向右下頓筆,筆尖朝左上,筆肚朝右下,稍注,回鋒收筆,完成。***起筆處形成刀切狀的斜面乾淨利落;收筆處末筆是豎則藏鋒,如《夏日詩》中“草”“蓋”“盤”的長橫,不是末筆則露鋒帶鉤及牽絲與下筆相連如《夏》中‘清’‘黃’“長”字的長橫。***

  短橫,寫法起筆同長橫,末端頓筆較輕或稍注即回鋒收筆完成,筆畫較粗重。如《夏》中“雨”“長”“更”的短橫。短橫收筆處亦有藏與露之分。

  右尖橫,寫法同長橫,筆畫較短,末端不頓筆,常用於“木”“禾”字旁等,如〈夏〉中“杯”字。

  左尖橫,由輕到重運筆,末端回收一下,常用於“草”字頭,提手旁等,如〈夏〉中“黃”“搖”等字。

  柳葉橫,為瘦金體的特色之筆,兩頭輕中間重,若紡錘形,精巧秀麗,常用於‘口’字,‘曰’字,‘田’字等的橫折處,如《夏》中”薰“字幾個短橫。《穠芳詩》中”留“字等。

  豎:長豎,起筆同橫畫,筆尖在左,筆肚在右,從上往下由重到輕用指力迅速推動筆鋒向下移動,至末端殺住趁勢提筆向左外翻裹鋒頓筆同橫畫,完成,頓點的角度比橫畫的頓點大,略近45度。豎畫在左邊時多出鋒帶鉤,與右邊筆畫相呼應,豎尾角度垂直或稍左斜如《穠芳詩》中“依、化、徑”等字的豎;在中間或右邊時多藏鋒,如《穠》帖中的“醉舞筆”等字的豎畫。豎的尾端垂直或稍右斜。如《千字文》中“辭、所、取”等字。

  短豎,起筆同豎畫,收筆無頓點,短而粗壯,稍向右傾斜。如〈夏〉中“清、時、正”等字的短豎。

  撇:斜撇,起筆同橫畫,按筆入紙後由重到輕迅速向左下移動筆鋒,注意,務必使筆毫斜臥於紙面,筆尖始終在左上方,筆肚始終在右下方。末端犀利挺勁,有一種無堅不摧之勢。《穠》中“零、化、似”等字的斜撇。

  短撇,寫法同斜撇,只是較短

  豎撇,“月字旁、同字框”等常用,起筆先作一豎點,稍注後輕提筆向右緊接著寫豎畫,至中下部稍稍壓鋒再向左下輕快撇出,撇尾鋒利且有弧度,整個筆畫稍稍向右傾斜。如〈夏〉帖中“稠風丹”等字的豎撇。

  柳葉撇,“廠字頭,廣字頭”等常用,寫法與豎撇相似、只是形體較挺直,斜度較大,起筆處必與上一筆有牽絲相連,豎點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