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墨林書法作品

  韓墨林。1918---2014.享年97歲。字潤生。天津薊縣人。現代著名書畫家。與著名書畫家孫菊生、婁師白、秦嶺雲、崔子範、張世簡、王傑、沈鵬、阿老、史國良、蔣德舜並稱為十一泰斗。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書法的“思、想、品、德”,你具備哪些

  “書法”一詞,約可分為兩部分:書與法。書是文化,包含思想言辭、文藝作品;法是規則,含有更多禮序進退的度量。思想以天真爛漫來生成創造的動力,禮序將天地季節來當做行進的標識。因此,好的文藝作品往往兼具天真與老成、動與靜、詩篇與音樂。同樣,學習書法,須從知識、技法、意趣、境界等處循序而行,達到可任意凸顯其一又技趣相諧,渾若天成。不然,便不能為藝。

  勤于思

  以前小學有思想品德一課,多講日常行為規範。現在想來仍頗有趣,也促使我撰寫本文。是教育之基礎,誠為品德。道德是思維與行為的基石,也是作品優劣雅俗的河界。

  詩言志,歌永言。與後來私塾化而總結出的琴棋詩畫、詩書畫印等不同,最早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以“禮”為基礎之基。除書以外,六藝之首為禮,即日常行事規範。如書法之法,是所有興起之根源。次為樂,記錄遠古樂舞,孔子“盡善盡美”即是論其中的《大韶》《大武》,漸成為審美之通行語。射即射箭之術,技藝之中包含禮教,競爭之時亦有分寸,頗可悟書法之技。御即駕車,其參法略同前。數乃古代哲學之萃,辯證而成論,螺旋以周行,萬物自然矣。是學書者,若能兼修文樂、史哲之知識,錘鍊入木透紙之技術,謙謙溫溫,敏行訥言,便可多一分筆端的風度。

  澄於想

  思想必有濾,方能做裨益。詩歌文章雖宛轉七情,不變之韻仍是思無邪。則詩畫含有聲情,調以文質天然而美,琴棋互為動靜,律以春秋溫和則教。

  聲依詠,律和聲。《說文》釋想為有冀之思,是有更多主觀主動地追求美好。所謂禮,約即行為之得體合度。作詩要因體裁而擇聲律,繪畫因物體而賦色彩,都在有其規範及所適宜。古人將《禮記》《儀禮》《周禮》合稱為“三禮”。孔子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此“周”便是指周朝禮儀制度。禮,包含幼年成長的歲月紀事,聚會遊玩的飲宴風範,有用具器物的量制方法,古往今來的傳承演進,引論舉例,可謂廣博;並可知禮非待時而遵之重彝,是在生活之方方面面。唯時刻思問每一舉止是否合禮,則每一筆畫方可令人賞心悅目。

  成於品

  琴不離樂,樂須臾不離聲律。上古有伏羲氏析桐為琴,以作教化,女媧氏剖瓠為笙而明禮制。桐木是鳳凰居所,其志之高潔可窺。簞食瓢飲而不忘志向,花凸筆陣而皆為妙應,始終為人們稱道。對行事的極致節律,也同樣反映在文藝規範中。師曠聽南風,君山厚新聲,蔡郎辭鄰,周郎顧曲,是潛心澄思於藝。秦地分箏而生友仁,竹林撥阮而報醉醒,賀若葉下聞蟬,雷氏引梅敬酒,是為剛柔相濟者。“德音謂樂”,靜動相宜,則更有氣度。琴之音,貴有潤、圓、淡、遠的韻味;書之妙,在其溫潤、圓遒、淡雅、簡遠的情懷。考曲調與計黑白,在主觀印象之下,手眼入心、心合手,於相應相諧中變化萬千,成為新的境界。無論變至何時,它都與人的志氣同步。

  進於德

  以退為進,以按作提,字才寫得精神。所以德即是謙謙君子之狀態,又是審視前行之路徑。視履,考詳其旋,然後才能有吉有益。《道德經》與《易》,本來也分隔不開,都是講的對立變化、階梯上升的發展規律。六藝之“數”大部分即是此規律的實際運用。老子不僅將事物分列開來,也將認識事物、改造事物的方法分列為道和德。因此,漢語的德在品德修養之外,更含有不斷地提升之意。每日三省吾身以求進步,為學才會真正有效。書法當中墨紙二色,可謂詮釋各種對立演進的最佳事物。如何將處於兩極端的事物,通過排列組合呈現出和諧美感,如何在慣常的美當中製造出新穎卓越,其中之探索與收穫,便是“德”。

  因此,我們說筆畫、結構的練習,只是學書法的基礎,臨摹是對美的認知基礎,而非主動創造。學習的目的即是讓人們能主動地發現、複製、創新各種美,並且符合自然規律地進行。德要虛心以充實,書欲留白以深遠,亦是不可分隔,此為理論、內涵層面。

  在形態、公式中,書法以字為個體,疊生出詞句文章的無窮世界。我一直倡導那種“剝洋蔥層層深入,行山路曲曲攀登”的學習,或也即為“懷德以得”之實踐。這種學習的基礎是端正情操與審美,其助力則是旁涉廣參、兼收幷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