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硬筆書法作品

  《道德經》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八十一章,五千餘字,引導人們突破思維的限制,開闊視野,探索未知的宇宙,認識和了解未知的世界。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道與德淺析:

  《道德經》中的“道”可以與“德”聯絡起來理解。《道德經》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總論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後面大部分論述修道之“德”。道德經三字,提綱挈領,概括全文的內容。

  道經的內容很難理解,各個《道德經》的譯本對其內容理解卻相差很大。如德經的內容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類別。老子的本意,應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對於《道德經》的內容,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見解。[3]

  古今中外,研究和註釋《道德經》的人難以計數,以養生學、哲學、政治、兵法、自然科學等角度,眾說紛紜。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面來理解,把它當成某一區域性的東西,是盲人摸象,顯然是片面的。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片面解釋成“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解釋都不符合《老子》本義。“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以此為鑰匙,正確理解《道德經》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