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學習有動力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學習的動力?學習過程中的動力一般來源於三類——成就感、存在感、好奇心。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讓孩子學習有動力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讓孩子學習有動力方法:成就感

  任何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出類拔萃從而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班裡成績越好的孩子越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因為通過學習他們很輕鬆的獲得了老師的表揚和家長的讚美,而這種成就感的獲得能夠讓孩子不斷挑戰自己,克服各種學習的困難。

  維持附屬內驅力的最好途徑,就是學會肯定孩子。然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批評和苛求更多,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挑剔和不懂包容似乎是大多家庭的氛圍,從夫妻關係到親子關係,都折射出嚴厲的氣息。要給孩子成就感,就要經常欣賞孩子,看到孩子的優勢和進步,去肯定孩子的點滴,這種肯定不一定是需要孩子達到某些既定目標,而是可以隨時存在於孩子挑戰目標的過程中,只要今天比昨天做的好,就值得長輩去欣賞和肯定。誇獎的過程中如果過於含糊,也很難達到效果,所以要具體肯定某些細節,這樣才能對孩子下一步的行為進行指引。比如,誇孩子“你真棒”或者“孩子,你今天練習冊第5題的過程寫的特別好,工整清晰,以後都按這個標準寫哈”,明顯,後者比前者更具體明確,這樣就有利於孩子的正向行為就可以得到持續的激勵。

  另一方面,爸媽應該輔導孩子學會樹立目標,一個人如果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那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很幸福的事情,然而,孩子由於自我評判的不足,設定的目標總是太空太大,所以很難落實,經常達不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感覺,而家長也會覺得孩子總是誇誇其詞,這樣的話,對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親子的信任度都沒有任何好處。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孩子學會設定短期目標,和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目標,是很重要的環節。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會鼓勵孩子進入下一階段的衝刺。

  讓孩子學習有動力方法:存在感

  學習除了可以用鼓勵和成就感來激勵,還可以作為一項義務和責任來實現。比如說,學習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謀求更好的工作,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和價值的人,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然而,這種意識在現代學生的大腦裡並不強烈,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傳統教育理念中缺乏獨立意識,包攬式教育,一些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說:“孩子,家務活不用你幹,其他事兒都不需要你管,你就管好你自己這一件事兒,好好學習,這你都做不好嗎?”媽媽很費解,然而,這並不難理解,教育中替代的成分太多,孩子的各種角色都被剝奪和替代,那最後孩子的迴應就是:“那你們乾脆把我的學習也搞定,多好!!!“一個經常被替代的人,看似很幸福,其實卻失去了很多的存在感,而存在感的缺失會讓孩子缺乏責任心。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場講座,講師和聽眾誰更不容易缺席,很明顯,講師會更準時不容易遲到,因為所有聽眾都在等待講師的出現,你的出席越重要,你就越會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所以,讓孩子出席自己的各項活動,獨立完成自己的生活,這個是培養存在感和責任心的第一步。甚至,對於家長來說,適當的示弱也是非常好的方式,把一些事情主動交給孩子做,並且對孩子說:”媽媽需要你的幫助,這個我不能完成。“這些求助的訊號都會激發孩子的責任心義務感,一個有保護意識的孩子,會更好的承擔自己的任務。而另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學會共享,不要對孩子遮蔽自己的生活,在關心孩子之外,也讓孩子適當瞭解大人的世界,甚至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催化劑。

  讓孩子學習有動力方法:好奇心

  內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認知內驅力,也就是處於對知識探索本身的熱愛,那麼激發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孩子本身“好玩、好勝、好奇“的天性則是最好的土壤。永遠把揭曉謎底這件事情留給孩子,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更多的是灌輸或者告知,這樣使得主動尋求答案的有趣學習,變成了被動接受訊息的無趣過程,慢慢孩子的好奇心也就被磨滅了,而惰性也在慢慢生成。所以,不要用成人的積累去試圖打擊孩子的探索,孩子的探索雖然漫長並略顯幼稚,但是卻是最需要保護的珍寶,等待就是一個很好的態度,操之過急都容易讓孩子急躁或喪失自信或喪失樂趣。孩子教育經常要把握好”最近發展區“,也就是介於兒童自己實力所能達到的水平如學業成就與經過別人的幫助之後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直白來說就是孩子的潛力區,有些時候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太難,也會影響好奇心的維持,就像一張桌子的高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孩子的身高,那麼即便孩子知道桌子上面有最好玩的玩具,也不會去拿,因為根本拿不到。所以這個時候家長既不能直接把玩具給孩子,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搬一個凳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到達,那麼孩子的好奇心又會被重新激發。而這個在學習方面也是一樣,對於難度大的題目,家長要學會啟發和引導,但又不能直接告知答案,就像老師在課堂上會進行鋪墊,先複習相關知識再講解類似的題目,然後再讓孩子去挑戰題目,這樣,孩子就會在能力範圍內努力思考,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