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小楷書法欣賞

  褚遂良***596-659***,是初唐時期又一位傑出的書法大家。褚遂良字登善,官至右僕射河南公,故史稱褚河南。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

  1

  2

  3

  4

  5

  對王羲之的傾倒:

  唐代書法的風格變化是與國君李世民的嗜好分不開的。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就記載了李世民的一樁趣事: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召三品以上官員,賜宴於玄武門。太宗乘興取筆作飛白書。眾臣也乘著酒興從太宗的手中競相爭奪。散騎常侍劉洎竟登上龍床,把太宗的手抓住得到了這件書法作品。這樣的舉動顯然把眾人嚇壞了,同時也因為有妒忌之心,眾臣一齊跪下請求按照法律將劉洎處斬。太宗卻笑著說:“昔聞捷媛辭輦,今見常侍登床。”竟這樣輕鬆地就赦免了劉洎的罪過。在這樣的熱愛書法的氛圍之中,無疑會產生眾多而偉大的書法家。

  在《晉書》中,李世民對王羲之的書法這樣讚美道:“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必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作為《晉書》主編之一的褚遂良,對這一傳贊肯定是有刻骨銘心的印象的。尤其是後面的幾句“狀若斷而還連”云云,不就是晚年褚遂良的書法風格中最大的特色麼?對李世民懷有深厚感情的褚遂良,畢生都在追求著與實踐著這一點。

  褚遂良在書法上,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對王羲之書風崇拜的漩渦,#持續地沉湎於其中,專心致志地遵守著王羲之的規範。據《唐會要》卷三十五記載,在貞觀六年***632***正月初八,太宗下令整理內府所藏的鐘繇、王羲之等人真跡,計一千五百一十卷。褚遂良參與了這次整理活動,眾多的王羲之的真跡,使他大開眼界。也正因為如此,他又開拓了書法的視野:他在中國書法的體格與形態中,找到了一種貴族的或屬於知識分子的藝術品味。這品味是華美的,而不是樸素的;是如精金美玉的,而不是渾金璞玉的。

  更有進者,人們還將王羲之的《長風帖》也歸於褚遂良的名下***載於臺灣《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一冊***。雖然作為臨書,難以表現自己的意志、性情,難以擺脫被臨作品的規範,但是褚遂良控制筆墨點線的能力卻在這裡展露無遺。李嗣真在《書後品》之中評論說:“褚氏臨寫右軍,亦為高足,豐豔雕刻,盛為當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在肯定的同時,又批評此帖的連帶間顯得有些做作,不夠自然。但是,當法度的束縛稍稍鬆懈一些時,禇遂良自己的趣味就會湧出來,其意態超過了法度,這種精彩的東西儘管一縱即逝,只是那麼連續的兩三個字,帶著一種溫柔灑脫之中增進的沉思的、成熟的精神,而留下充滿著精妙的健康氣息的溫婉和灑脫之中的超越心境,呈現嶄新的面目。這也是褚遂良臨習王羲之書法的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