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字閱讀答題技巧

  論述類文字主要是以議論為主,闡述作者觀點,說道明理的文體樣式。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論述類文字閱讀必備知識

  1.論點***證明什麼***

  論點應該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個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它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論點

  中心論點只有一個***統帥分論點***。

  ***1***明確:分論點可有N個***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

  ***2***方法:

  ①從位置上找:如標題、開篇、中間、結尾;

  ②分析文章的論據***可用於檢驗預想的論點是否恰當***;

  ③摘錄法***只有分論點,而無中心論點***。

  B.分析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①擺事實講道理後歸結論點;

  ②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③針對生活中存在的現象,提出論題,通過分析論述,歸結出中心論點;

  ④敘述作者的一段經歷後,歸結出中心論點;

  ⑤作者從故事中提出問題,然後一步步分析推論,最後得出結論,提出中心論點。

  2.論據***用什麼證明***

  ***1***論據的型別:

  ①事實論據***舉例後要總結,概述論據要緊扣論點***;

  ②道理論據***引用名言要分析***。

  ***2***論據要真實、可靠,典型***學科、國別、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應論點***。

  ***4***判斷論據能否證明論點。

  ***5***補充論據***要能證明論點***。

  3.論證***怎樣證明***

  ***1***論證方法 ***須為四個字***:

  ①舉例論證***例證法***事實論據 記敘;

  ②道理論證***引證法和說理***道理論據 議論;

  ③對比論證***其本身也可以是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

  ④比喻論證***比喻--在說明文中為打比方,散文中為比喻***

  ***2***分析論證過程:

  ①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②論點是怎樣被證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實,是否有正反兩面的分析說理***;

  ③聯絡全文的結構,是否有總結。

  ***3***論證的完整性***答:使論證更加全面完整,避免產生誤解***。

  ***4***分析論證的作用:證明該段的論點。

  4.議論文的結構

  ***1***一般形式:①引論***提出問題***―②本論***分析問題***―③結論***解決問題***。

  ***2***型別:①並列式;②總分總式;③總分式;④分總式;⑤遞進式。

  5.駁論文的閱讀

  ***1***作者要批駁的錯誤觀點是什麼?***2***作者是怎樣進行批駁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論據?***3***由此,作者樹立的正確的觀點是什麼?

  論述類文字閱讀常見考點

  ***一***議論文的論點考點

  第一,分清所議論的問題及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論題和論點***。

  第二,注意論點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開頭,這就是所謂開宗明義、開門見山的寫法。

  ***2***在文章結尾,就是所謂歸納全文,篇末點題,揭示中心的寫法。這種寫法在明確表達論點時大多有。所以,總之,因此,總而言之,歸根結底等總結性的詞語。

  第三,分清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論一般位於段首或有標誌性詞語: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論點的表述形式: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一篇議論文只有一箇中心論點。

  第五,通過論據來反推論點: 論據是為證明論點服務的,分析論據可以看出它證明什麼,肯定什麼,支援什麼,這就是論點。

  ***二***議論文的論據考點

  論據是論點立足的根據,一般全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1.用事實作論據。事例必須真實可靠,有典型意義,能揭示事物本質並與論點有一定的邏輯聯絡。議論文中,對所舉事例的敘述要簡明扼要,突出與論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明確論據時,不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實論據,還要會概括事實論據。概括時,要做到準確,必須依據論點將論據本質特點把握住,然後用確切的語言進行表述。

  2.用作論據的言論,應有一定的權威性,直接引用時要原文照錄,以真核對,不能斷章取義;間接引用時不能曲解願意。

  ***三***議論文的結構、層次考點

  結構有:並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總分式結構。

  此考點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證明論點的?

  答題思路是:作者為了證明……觀點,首先使用了……論據,然後對……論據進行了怎樣的分析,從而證明了……觀點。關鍵要說清楚證明過程的層次性。

  ***四***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考點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係的紐帶,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種:

  1.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來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2.道理論證:是引用具有權威性的言論證明論點的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引證法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為了證明什麼,再把握引證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

  3.比喻論證: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方法可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和道理進行鮮明對比,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方法作用,兩個方面XX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答題思路:

  ***1***道理論據,增加論據的權威性。

  ***2***事實論據,從哪個角度來證明論點。

  ***3***比喻論證,或生動形象證明了……,或深入淺出證明了……***要根據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係來確定***。

  ***4***對比論證,兩個方面比較,使其對與錯更加分明,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五***議論文的語言特色考點

  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

  1.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準確,嚴密;

  2.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

  3.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

  A.語言準確表現為:

  ① 概念使用準確;

  ② 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

  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

  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稜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語言概括簡潔表現為:議論文中事實敘述不細緻,較籠統。用議論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詳細敘事。否則會喧賓奪主。這一點一般的議論文都有體現,就不再舉例說明了。

  答題思路:如加點詞語有什麼作用?

  ***1***確定、回答詞語在語境中的***表層***含義;

  ***2***詞語對錶達中心或闡明觀點的***深層、比喻或引申***作用;這類題主要考語言的準確周密性和形象生動性。又如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

  答題思路:

  ***1***解釋詞語的含義;

  ***2***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式的先後順序,強調其先後順序或層次性。

  ***六***議論文中代詞的指代物件考點

  這種考題在各種文體的閱讀中都較為常見。

  基本上分為兩種情況:

  一是需要聯絡上下文加以概括的。

  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內容,這種情況,指代的內容一般出現在代詞之前,找到後可用其替換代詞,通讀句子視句意變化與否來檢驗其正誤。

  ***七***開放性、拓展題考點

  這種題一般都是,考查學生閱讀文章後所產生的情感體驗或理性思考。解題時需結合文章發揮個人從閱讀中獲得的感悟。答題方式:相當於寫一篇小的議論文,要有論點、論據。注意必須引用名言或名人軼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或認識。

  ***八***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考點

  答題思路:議論文中非議論成分,都是為論點服務的***不同表達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議論成分的目的來確定***

  

  一、讀語句之間的因果關係

  論述類文字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見思維模式,含有因果關係的語句比較密集。

  【文字摘錄】①不論是秦隸還是漢隸,都是剛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②所以到了晉朝,真書***又叫作楷書、正書***開始出現並逐漸定形。③真書雖然各家寫法不同、風格不同,但字形的結構是一致的。④在歷史上篆書、隸書等使用的時間都不如真書長久,真書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為它字形比較固定,筆畫轉折自然,並且可以連寫,多寫一筆少寫一筆也容易被人發現。⑤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⑥草書另一個來源是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章草,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到東晉以後與真書變來的草書合流。***選自2010年高考全國課標卷***

  第2題A項:秦隸和漢隸都是從篆書演變過來的,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於是到了晉朝,真書應運而生,並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題A項:在字形的繁難複雜方面,秦隸和漢隸要超過真書,甲骨文又要超過秦隸和漢隸,可以說這是真書使用時間特別長久的根本原因。

  這個句段共有六句話,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關係句,雖然第①句沒有關聯詞語,但是“剛從篆書演變過來”和“寫起來單調而且費事”的因果關係顯明。第④句是一個前果後因的判斷句。由此可以判斷第3題A項是正確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構成因果關係。由此可以判斷第2題A項是正確理解了文意。因果關係讀明白,選項正誤就容易判斷。

  二、讀“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

  文字中有一些概念***這樣說是為了方便,其所指範圍有時較寬***,它們自身內涵以及與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需要我們藉助語言辨明。

  【文字摘錄】***1***“書”本是指文字元號,現在提到的“書”不是從文字元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六書”來講,而是從書法藝術講。

  ***2***真書寫得縈連便是行書,再寫得快一點就是草書。草書另一個來源是漢朝的章草,就是用真書的筆法寫章草,與用漢隸的筆法寫章草不同,到東晉以後與真書變來的草書合流。

  ***3***古代稱好的書法作品為“法書”,是說這件作品足以為法,“書法”、“書道”、“書藝”是指書寫的方法;現在合二為一了,一律叫作“書法”。

  上述三處都是節錄自2010年高考全國課標卷論述類文字,它們都是在介紹概念,或講其內涵,或講其與其他概念之間的關係。如第***1***處“書”實質上是“文字元號”、“造字方法”和“書法藝術”等三個概念共有的語言形式。第***2***處的“草書”是個核心概念,藉助此處語言,我們可以知道“草書”的外延,知道它與“真書”“行書”的關係,也知道它與“真書”“章草”的關係,還知道它與“漢隸”“章草”的不同。通過第***3***處,我們知道了“書法”這個概念的演變以及與“法書”之間的演變關係。

  【選項】1A.在漢語中,“書”既可以指文字元號,也可以是文字學的“六書”之“書”,本文則是從書法藝術上來講,所謂“書”就是書法。

  【選項】2B.真書寫得縈連就是行書,行書再快一點就是草書,這是草書的一個來源。草書的另一個來源是章草,是用漢隸筆法寫章草而形成的。

  【選項】2D.在古代,“書法”是指書寫的方法,“法書”是指好的書法作品,到現在則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都稱為“書法”。

  這三個選項也節錄自2010年高考全國課標卷,它們分別與上述第***1******2******3***處對應,著意考查考生對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確的把握,不難判斷1A是正確的;2B是錯誤的,因為“用漢隸筆法寫章草”錯,應為“用真書筆法寫章草”;2D也是正確的。

  以上所說,都是我們常說到的概念;而我們本文所說的“概念”比較寬泛,如上述第***2***處的“寫得縈連”,我們也稱其為“概念”,這個特殊的“概念”在這個語境中和“寫得快一點”這一概念意義相同。這也是我們閱讀時要特別搞清楚的。因為有些選項會著意考查特殊語境造成的同義“概念”現象。

  【文字摘錄】“書”本是指文字元號,現在提到的“書”不是從文字元號講,也不是從文字學“六書”來講,而是從書法藝術講……如甲骨文就是如此,雖然字形繁難複雜,但是不論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很好看。可見,自從有寫字的行動以來,就伴隨著藝術的要求,美觀的要求。

  【選項】1C.在甲骨文中,不論是單個的字還是全篇的字,結構章法都已經很好,可見漢字剛一出現,就有了“書”這一方面的要求。

  這個選項基本是對原文的抄錄,只是在摘抄時,將“伴隨著藝術的要求,美觀的要求”變成“有了‘書’這一方面的要求”,其實際就是要求考生判斷“書的要求”和“藝術的要求”之間的同義關係。

  三、讀被擴充套件與擴充套件的關係

  從語流關係來說,論述類文字中前後語句之間存在著擴充套件與被擴充套件的關係。被擴充套件句有時在前,有時在後。閱讀時,我們要抓住這樣的語流片段,搞清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如下列語流片段。

  譬如生命、愛情、母親、故鄉、離別、重逢、遊歷和從軍等等。這些在唐詩裡也都寫遍了。李谷一首唱的《鄉戀》,對於故鄉的依戀和懷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靜夜思》是一樣的精緻平實。谷建芬作曲的《燭光裡的媽媽》和孟郊的《遊子吟》可以匹敵,《思念》和李商隱的無題詩,美感是相通的。還有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比,也是不見遜色的。

  【選項】2C.李谷一首唱的《鄉戀》和李白的《靜夜思》,在表現對故鄉的依戀和懷念方面可謂異曲同工。

  【選項】3D.比起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歌《我和你》顯得更為出色。

  上述文段節錄自2009年高考全國課標卷論述類文字,“這些在唐詩裡也都寫遍了”***意即當代流行歌曲所寫的題材和抒發的情感,唐詩都已經寫過了***是被擴充套件句,其後是舉例擴充套件,關係明晰。擴充套件部分,既是對被擴充套件部分的例證,也是對被擴充套件句語意的豐富。擴充套件部分的意義大於被擴充套件部分,若概括,可以這樣概括,即“當代流行歌曲寫唐詩寫過的題材和情感,並不比唐詩遜色”。這樣理解,就不難做出2D錯誤而2C正確的判斷。

  四、讀指代與被指代的關係

  為了讓語言簡明連貫,少不了使用代詞。而閱讀時,就要能隨機明晰代詞所指的具體內涵。有時,代詞指代的物件明確,容易判斷。如上述“對帶有文化色彩的業餘需求會隨之增長”句中的“之”指代的應是“商品經濟趨於發達、文化教育發展迅速”。但有時其指代的,我們雖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體明示之尚需謹慎。

  當時寫詩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過小李杜和溫庭筠吧?杜甫的詩,可能文字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十年後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十年來中國內地流行歌詞的長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選自2009年高考全國課標卷***

  這個句段中有個代詞性片語,即“這個意義”。它到底指代什麼呢?要說明就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上文,仔細推敲概括,應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時限的”。倘若閱讀,對此能隨機確認,那麼見到由它導引出的選項***2A.歷史上唐詩最終為宋詞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來中國的流行歌詞卻能長盛不衰,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斷選項錯誤,其錯誤原因可以認定為對“這個意義”的曲解***誤以為是“歷史上唐詩最終為宋詞元曲所取代”***。

  當然,這些要素的閱讀,更多情況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時進行。這在前後的例話中已經得到印證,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