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字型

  書法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及人文內涵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藝術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漢字的書體:

  1、甲骨文

  龜甲獸骨文字的簡稱。也叫“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為商代使用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4000年的歷史。於1899年開始在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被發現,以後陸續發掘,先後出土達十餘萬片,後又在陝西發現了西周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們能見到的較早的文字,也是我國最早的書法瑰寶。已知的單字總數4600左右,其中1700字已可識。甲骨文還沒有完全定型。

  2、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鑄或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通行於商、周***包括春秋、戰國***兩代,尤以周鼎最盛。鍾多屬於樂器,鼎多屬於禮器。上面的銘文,都是天子的令德、諸侯的言論和功績、士大夫被人稱讚的品格的記錄。距今3000多年。金文的形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殷代金文和甲骨文相近,周朝初期逐漸整齊雄偉,到戰國末期則和小篆類似。

  3、大篆

  或叫籀文。距今2800年前,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籀”是人名,太史是官名,故稱“籀文”或“史籀;”。字型多重疊。春秋戰國時通行於秦國。石鼓文即這種字型的代表。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共十件,分刻著十首為一組的四言詩,內容是記述國君遊獵的情況。唐初在天興***今陝西寶雞市***三畤原出土,後經五代之亂,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鼓也文多殘損。

  4、小篆

  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距今2200年前,在籀文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字型是籀文簡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李斯的意見,推行統一文字政策,以小篆為正字,淘汰其他異體字。小篆形體勻圓齊整,存世有《琅琊臺刻石》和《泰山刻石》。秦代以篆書為主,以用途劃分為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以漢字以形體論,不外大篆、小篆、古隸三種而已。

  5、隸書

  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型,把篆書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以便書寫。開始於秦代,普遍使用於漢魏。晉衛恆《四體書勢》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作書,曰隸書。”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蒐集整理,後世遂有程邈創隸書的傳說 ;。在字形構造上,早期保留篆書字跡較多,後發展成為筆勢、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兩種字型,它打破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基礎,標誌著漢字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6、草書

  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型。始於漢初,當時通行的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後來發展成為“章草”。草書產生具體時間尚無定論,後漢蔡邕說:“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峰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唐代張懷瓘在《十體書斷》中說:“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救,因草創之意,為之草書。”草書先有章草,而後才有今草。

  章草:張懷瓘說:“章草即隸書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章草的特點是字畫有波***捺的折波,捺筆***,字與字之間無牽連。

  今草:相傳張芝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上下字之間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偏旁相互假借,成為“今草”,即一般所稱的草書。

  狂草:到唐朝,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加放縱,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成為狂草。

  7、楷書

  也叫“正書”、“正楷”、“真書”。為了糾正草書漫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折而成的。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做楷模,故名。始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行到現在。相傳三國鍾繇是對楷書的加工整理有巨大功績的人。

  8、行書

  篆書隸化以後,在隸書成熟定形過程中出現了草化和楷化,在草化和楷化的同時出現了一種中間書體,即行書體。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的結構、點畫近於楷書,它的筆法又有草書自然、流暢、簡便的特點。它寫起來比楷書方便快捷、靈活多變,認起來又比草書清晰易辯,因而受到人們廣泛的歡迎,直到今天還是最通行的一種字型。相傳行書為漢末書法家劉德升所創,其實在此之前,它久已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