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布光基礎教程

  光線是一切藝術所探究的物件,從繪畫藝術到文學藝術、從雕塑藝術到今天的數字藝術,無不顯現出光線的特殊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供大家參考!

  

  布光本意

  打光是保證必須的光亮

  在光亮不足的環境下不能隨心所欲拍攝。燈光可以提高環境的亮度,保證必要的感光度。

  打光是促使顏色鮮豔

  影像的顏色和拍攝時充足的光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要是沒有充足的光亮,無法指望顏色飽滿。要是暗處沒有基本光照,所拍出的影像就會黯然失色。

  打光是視覺創意

  導演對光效的設想是一種場面排程,稱“視覺誘導”,光線的安排是不可缺少的。燈光可以改變所拍攝的事物,並且讓觀眾對現有的生活印象由燈光來決定的。

  觀察光源

  現實生活的照明光源大體上可以劃分為自然光和人光燈兩大類。自然光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太陽光。人工光中有鎢絲燈、日光燈、公路上的水銀燈。

  在影視燈光領域中,影視場面有必要明確和設定“光源”環境。特別是人工光源的場合,是鎢絲燈還是日光燈?不同的設定所產生的氣氛完全不同。

  我們來看這個場景***下圖1.2***前景有三條馬路,兩側馬路是藍色的,中間的馬路是黃色的。選在這個地方拍攝,如果光源不確定,稀裡糊塗地拍攝一個一個鏡頭,連線起來會亂七八糟,發生跳光現象。

  色溫

  色溫是一種表達“有色光”的方法。

  最通俗的解釋,色溫就是“光的顏色”。低色溫是紅色的,高色溫是藍色的。

  最通俗的解釋,色溫就是“光的顏色”。低色溫是紅色的,高色溫是藍色的。

  生活中的光線都具有偏色特徵,稱“有色光”,只是人們已經養成習慣把“有色光”看成“無色光”。任何人都無法看到“有色光”,即使戴上有色眼鏡,一旦佩戴時間長了,適應後也會感到沒有顏色,對這個世界的光影仍然“感到正常。

  我們拍電影需要一個穩定的”有色光”,不然拍到影像一會紅顏色,一會藍顏色,沒法欣賞。一般我們選擇穩定的“有色光”,有高色溫光源5500k和低色溫光源3200k這兩種。於是製作燈泡的商人就製造了用於拍攝電影的兩種燈泡。隨著影像文化的普及,高色溫光源5500k和低色溫光源3200k作為兩個標準也漸漸普及,成為影視常識,並且利用這個“常識”可以玩弄一番“光色”,給影像新增味道。

  高色溫光源5500k

  太陽光直接照射的情況下,大約是5500k的色溫度。這種光叫“日光”,所謂“陽光直射”、是太陽直接照射時的色溫度。多雲天氣,日光通過雲層時,色溫溫度大約達到6000k以上。

  低色溫光源3200k

  鎢絲燈的光源的基本色溫是3200k,但是燈泡長時間使用會老化,其色溫就會降低一些。

  實際生活中的光源很微妙。日光燈可分為白色、晝日色。在影視製作中那些比較專業的日光燈,以A的數量來評價熒光管,AAA表示級別高,稱為3A熒光管。其色溫比較好,大約是4500-4800,這些色溫值,因燈管壽命和清潔等因素會有所變化。

  正常光源的概念

  攝影的“正常光源”概念,是指通過校正“有色光”,可以正確還原物顏色的光源。例如數碼攝影機能在自動白平衡設定之後可以把“有色光”自動校正成為“無色光”。

  玩弄色溫度***WB***

  在數碼攝影中可以利用色溫特徵來再現特定的光源,這是色溫運用的技法。具體作方式是在調整白平衡時,用偏暖色的白紙作為“白標準”來拍攝,攝像機會偏向冷色調,同理,用偏藍的白紙作為“白標準”來調整“白平衡”,攝像機會偏向暖色調。也可以在製作後期通過電腦來調整畫面的顏色。

  如果想再現月光的味道,可以依靠照明來表現,照明光線比攝像機“白基準”色溫提高1000-2000K、顏色會發藍。畫面帶有藍的色調,可以明白地表達夜晚氣氛。

  如果你想要再現愛迪生電燈泡那種橘黃色的感覺,例如場景為飯店、酒吧等這些場所的布光,可以把“白基準”色溫降低500k左右。如果設定場景為商品展現廳也要降低色溫。事實上,許多高檔商店內部安裝調光裝置,把照射商品的照明降低一些色溫來吸引顧客的眼球。專家認為:用橘黃色光線作為記憶色來展現商品其效果最好。

  攝影初級布光技巧

  環形布光 ***Loop Lighting***

  這種方法能夠讓鼻子在面頰上投下一些陰影,要到到這樣的效果,光源要稍稍高於眼睛和相機的平面30-40度。***視具體臉型而定***

  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

  這名字來由,正是畫家林布蘭所常用於繪畫的布光手法,臉上那三角形的光位正是標記。與環形布光不同,鼻子與面頰的影子是相連的,不過更重要是陰影那邊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並且照片也具戲劇感。

  拍攝時物件要稍稍轉離光源,當然光源位置要高過頭部,讓鼻子的投影與面頰的投影相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布光,顴骨較大的人會比較理想,而鼻樑不夠高的人則較難布光。因此,好的布光應該根據具體拍攝物件而做出改變,不能一概而論。

  分割布光 ***Split Lighting***

  顧名思議,就是把面孔一分為二,一面光,一面暗,會製造出較強烈的戲劇感,適合個性或氣質較強的人物例如藝術家、音樂家等,當然陽剛味也會較重。

  要製造這個效果,就是把光源以90度置於物件的左邊或右邊,可稍稍移前或後,以遷就不同面形。留意布光須跟隨物件的面孔而改變,頭部轉向的時候,燈光也應跟隨。

  林布蘭光***Rembrandt lighting***

  這名字來由,正是畫家林布蘭所常用於繪畫的布光手法,臉上那三角形的光位正是標記。與環形布光不同,鼻子與面頰的影子是相連的,不過更重要是陰影那邊的眼睛,依然有眼神光,以保持炯炯有神的面貌,並且照片也具戲劇感。

  拍攝時物件要稍稍轉離光源,當然光源位置要高過頭部,讓鼻子的投影與面頰的投影相連。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這布光,顴骨較大的人會比較理想,而鼻樑不夠高的人則較難布光。因此,好的布光應該根據具體拍攝物件而做出改變,不能一概而論。

  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

  派拉蒙光***Paramount Lighting***又稱蝴蝶光***Butterfly Lighting***,這個布光的命名,來自於鼻下所製造的蝴蝶形對稱影子。

  光源設定在相機後的正上光,這樣會製造出面頰與下巴的陰影,因此會更突出兩頰顴骨,並且讓面孔看起來更瘦、下巴更尖,能提升物件的魅力。不過有時會使用反光板作補光之用。

  顯寬光***Broad Lighting***

  這不是一種特定布光設定,而是一種風格,不論分割、環形布光都可以使用。

  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受光的那一邊面轉向鏡頭,於是受光的面會看起來較寬闊,然後面部整體看來都較大較闊,適合面形瘦削的人。

  分割布光 ***Split Lighting***

  顧名思議,就是把面孔一分為二,一面光,一面暗,會製造出較強烈的戲劇感,適合個性或氣質較強的人物例如藝術家、音樂家等,當然陽剛味也會較重。

  要製造這個效果,就是把光源以90度置於物件的左邊或右邊,可稍稍移前或後,以遷就不同面形。留意布光須跟隨物件的面孔而改變,頭部轉向的時候,燈光也應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