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技擊

  ,是多年太極修煉功成的綜合工程,是陰陽變化、虛實、開合、動靜、鬆柔、輕靈,以及臨場應用的完整統一的整體反映;是體能訓練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的輕靈;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陰陽變化:是“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柔軟體能的狀態;是鬆柔,柔軟,遇外力攻擊,柔軟之後方可出現堅剛的太極技擊藝術。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一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

  技擊是練家多年修煉的綜合功夫,是修煉者從腳到手,從 腳到頂的完整一氣、渾圓一體的功夫。體能狀態,放鬆周身從 腳到手,鬆開九大關節且要做到節節貫串。神、意、氣十分平靜,安靜得以心行意,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以氣運身。從理論上研究是“胸腹鬆淨氣騰然”“意氣須換得靈,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牽動往來,氣貼背,斂人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舒”。這是大學生的課程。

  身上具備了“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已經做好了技擊的準備。技擊最忌三動,即動意、主動、妄動。如果有三動,我們前面說的都等於零,身上什麼都沒有了,只有散亂捱打。對方進攻,你只管自己站好,安排好自己,不動絲毫,他的進攻就見效,遇空鬆之體,只有跌出,無勝路可尋。太極技擊是用意,不是用力,用力則敗。


  二以靜制動,以虛待實,後發先制

  以靜制動,不是隨便站在那裡等人來再伸手接應。筆者在《瞪功篇》中的“無極狀態”一節裡,將“淨”譽為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心神意氣的“靜”也是相當高的境界。其實,修煉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將周身上下鬆空,肢體能達到淨,內外雙修的淨和靜。

  以靜制動的“靜”,是指精神、心神意氣,是看不到摸不著但可以感覺到的氣質。這個“靜”,也指外形、周身肢體的淨,身上手腳鬆得很淨,手上乾淨。這要由練家根據自己多年修煉的功夫,安排自己,自己去體會。靜與淨到哪個層次,說哪個層次的話。如果筆者話解靜與淨的狀態,從內修體會,經絡活躍,血管暢順,脊椎有脹熱感,每個大關節虛靈,頂上有種虛靈的精神,使人有挺拔感,周身渾圓一體有騰虛之感。周身面板似一個向外充氣的球,或似撐開的傘。

  靜下來之後,周圍形成半米至一米直徑的“場”,這個場,就是圈內練家常說的“太極圈”,功夫層次高,周身鬆柔透空者的場直徑還要大一些。它對將要進入這個“場”的人影響頗大。對方會感覺胸悶,頭不爽,腳下不穩,覺得而前有一道看不見的“透明隔板”、有阻力、邁步困難。如果想向“靜”進攻,還未發力,已被拿起,飄浮而被擊出去。

  三以柔克剛,化中有打

  “以柔克剛”一語,是武術的術語,廣為人知。然而在運用中,只有較高層功夫的修煉者能將之運用自如,一般層次的練家不好把握,也許有人不解其意。“以柔克剛”的技法,在太極拳的技擊運用中,是無形無象,不是躲閃,體能狀態與以靜制動相同、沒有空鬆的肢體,難以駕馭和運用以柔克剛。如攻擊者向甲胸部撲米,甲的胸部空鬆,準確地蛻是全身透空反映在胸的區域性運用。對方撲空了,一口氣丟下,正欲吸氣,由陽式變陰式後撤時,甲以意,即神、意、氣三合一趁勢而去他的後方,不費分毫之勁,彼自跌出。這是太極拳陰陽變化之理,並不神奇,可惜一般練家不知此理,層次高一點的後撤半步再順勢發出,次之,接住對方來勢,實實在在給對方當一根柺棍,於是兩人頂絞在一起。練家應從第一個戰例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養分。

  體能狀態達到全身透空者,能以鬆空化解來力,能運用用意不用力,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這種狀態的修煉者已達到較高層次的鬆空功夫。以傳統的說法.他們已經達到“身上明白”的境界。所謂“身上明白”,不是心腦明白,更不是說理明白,而是太極鬆柔功夫在身上的反映。

  關於“身上明白”,傳統稱謂為“身知”“體悟”。達到這個境界的拳家並不多見。他們經過多年的苦修、酷煉,在太極陰陽變化中認識再認識,理解再理解,實踐再實踐。經過長期而痛苦的修煉,跨越陰陽、虛實、開臺、輕靈,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虛實變轉、八門五步十三勢、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不偏不倚、忽隱忽現的騰虛階段,將心神意念修煉得安安靜靜,將周身肢體大小關節修煉得空鬆虛淨。身體練空了,手練空了,“關節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正是“身上明白”的狀態,與拳論中的“妙手空空”,《授祕歌》中的“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等先賢的明示相合。

  四以小打大,以弱勝強,引動四兩撥千斤

  “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是人類期盼的神功,特別是弱小的民族,或者足身弱力單的女子,同樣希望哪位大師能在她們身上注以神力使之能挺身自衛,這僅僅是一種善良、美好的期望。“以小打大,以弱勝強”,只是說得容易,實際操作有難度,但並不是不能做,還是以操作人的功夫而定。前而我們介紹的三種打法,操作人達到“無形無象,全體透空”“妙手空空”的層次,“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是根本毋庸置疑的。

  “四兩撥千斤”一語用於和“以柔克剮”有同等意義的功效。但是,四兩是撥不動千斤的,前面加“牽動”二字。對方撲來為陽,牽動為陽,有悖太極拳陰陽變化之理,改為“引動”為佳。因為“牽”當拉動講,牽拉為主動有力,不符合拳理的“捨己從人”“彼不動已不動”。如果對方功高一籌,在你一牽一動之間,人家早已操勝券。“引”動為陰,以“舍已從人”引對方進來,使其落空,對方當然要失敗。“撥”為“合”,《打手歌》中有“引進落空合即出”之句。我們的先賢在寫拳論時是在幾百年前,那時教學落後,通訊方式靠口頭傳播,印刷在民間幾乎為零,群眾文化落後。照顧到人們的說話習慣和傳播的方式,傳播的內容要短句,有轍有韻朗朗上口,“牽動四兩撥千斤”比“引進落空合即出”上口,好記好背傳播得快。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是最好的驗證。

  “引動四兩撥千斤”解決了太極拳的重要戰術,為以小打大、以弱勝強提供了理論依據,開拓了戰略思想,拓展丁戰術打法。

  這裡雖然歸納出有四種打法,但並這不是定論,在太極拳的技擊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打法,有時候在不經意間就會產生一些平時不用的招式或是平時想不明白的招式使喚出來。所以說太極拳的擊技還得靠廣大練家總結傳播。其實從拳理講,太極本無法,動即是法。有的練家在講課時為了說得熱鬧、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講解雲手是破打嘴巴的,撇身捶是將攻方背起摔倒或將對方肩關節摘掉,提手上勢是以腕打對方下頜的,等等。這麼講,僅僅是熱鬧而已,因為人是極為靈活的,一個人將一個人摔倒是件十分困難的事,誰也不會傻呆呆站著不動等別人將他背起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