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宴習俗禮儀

  中國傳統婚禮,在中國原為“昏禮”,屬於漢族傳統文化精粹之一,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的內容。

  :傳統習俗

  婚宴也稱“吃喜酒”是婚禮當天答謝賓客舉辦的隆重筵席。如果說婚禮把整個婚嫁活動推向了高潮的話,那麼婚宴則是高潮的頂峰。

  :婚宴禮儀

  婚宴禮儀繁瑣而講究,從入席到上菜,從菜品組成到進餐禮節,乃至席桌的佈置,菜品的擺放等等,各地都有一整套規矩。如今的婚宴大多在酒店舉行,地方婚姻,大多在當地支起大棚,一同與鄉親入席。當新婚彩車開到酒店門前時,伴郎要先給新郎開車門,新郎再給新娘開車門。新郎新娘到宴會廳門口後,各雙方父母站成一排迎接賓客對客人的到來表示感謝,屆時,新郎大多要祝福賓客。

  婚宴開始,司儀要親自安排專人把新娘的“大客”和伴娘領到座位上,以示尊重。婚宴席位的安排有主有次,具體坐法,各地不盡相同。按煙臺習俗,新娘的大客在第一桌,主陪和大客應面向舞臺,以便於觀看結婚典禮。但若大客是輩分不同的兩代人,則要分開安排,所謂“兩代人不同席”。在迎賓榜上列桌次時一般稱龍桌鳳桌第一桌,排桌時,最好是把同性別、年紀相同、互相熟悉的人安排在一桌。這樣在酒宴上有共同語言,可增強婚宴氣氛。

  結婚典禮結束後,酒宴開始。此時,新娘不要急於換禮服,應等第一道熱菜上桌後,動一筷子,以示讓賓客開席。酒過三旬菜過五味時,新郎新娘要按桌次,依次到各桌向每位客人敬酒。敬酒時要雙手將酒杯為客人端起,但不要一律強求客人一飲而盡。等客人放下酒杯後,新娘新郎要微笑說“謝謝”並再為客人將酒杯添滿,方可再向下一位客人敬酒。須注意的是,新郎新娘最親密的同齡人要安排在最後兩桌。以方便新人敬酒時“出節目”免得影響敬酒的進度,讓後面的客人久等。

  婚宴結束,新郎新娘要雙雙立於門口中,和客人握手再見,並說些“謝謝光臨”“請慢走”這類的話。等客人全部離去,新人和雙方父母一起到新房“大客”代表新娘父母交待幾句話記得一定要頂著日頭“打道回府”

  :歷史婚禮

  中國傳統婚禮  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裡,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婚前禮,即“訂婚”

  中國古代婚禮  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裡,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式,這些程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據禮記昏義記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筳幾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而所謂的六禮,據儀禮的記載,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據說六禮是創於周朝的,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已有六禮,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 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娶太子妃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後,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王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後來暨“問名”於“納采”和“請期”於“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徵”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徵”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

  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餘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