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人際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人際關係很好,朋友很多;有的人則人際關係不良,朋友很少或根本沒有朋友。是怎樣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心理諮詢:輕鬆改善人際關係

  1.自我暴露技術

  即將自己的不安及焦慮,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的不如意向別人和盤托出,這種技術是克服人際關係不良的一種有力的解毒劑。輕鬆改善人際關係的妙法,只要有足夠的勇氣暴露自我,坦然承認或公開表達出自己的不足,就會建立良好的人承關係。

  2.幻想害怕技術

  有人擔心用自我暴露技術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或被人嘲笑,以致更加被看不起。實際上,他們的這種看法是毫無道理的,但現實又很難使他們在短時間內改變。輕鬆改善人際關係的妙法,此時就可以採用這種技術。幻想害怕技術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角色扮演,請一個朋友來扮演你,而你扮演嘲笑別人的人。請你的朋友自由作答,這樣做的結果是,你會越來越發現你的朋友沒有什麼可嘲笑的,而你作為嘲笑者則顯得很是無聊。這種技術能夠使你逐步認識到,“自我暴露”有時並不會遭受別人的嘲笑。

  3.羞辱攻擊技術

  這也是克服人際關係不良的一種行之有效的療法。這種方法是讓受人際困擾的人以一種大膽的方式直接面對憂慮,如在公眾場合直接向大家暴露自己的弱點。輕鬆改善人際關係的妙法,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使你很清楚地看到,你的那些焦慮在旁人看來是多麼微不足道,而你則把它看得那麼嚴重。

  心理諮詢 :人際關係的六把鑰匙

  堅持黃金法則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是相互的,發生著映象反應。你所給予別人的就是給予自己的。包含好幾層含義:你信任別人,也是信任自己;尊重別人,也是尊重自己;愛別人,也是愛自己。所有正向能量的給予都是同時發生的;反之,當你指責別人,認為都是別人造成的錯誤時,雖然你一個手指頭指向別人,但另外三個手指頭都是指向自己的。也就是說,當你貶低別人時,也在貶低自己,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這是很有益的提醒。給予出去的正向能量,比如關懷、尊重、理解、愛等等,一點都不要吝嗇,物質是有限的,人的心態是無限的,給出去的越多,擁有的也越多。

  這就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黃金法則:你想要什麼就先給出去,自然就有了,等到靜下心想明白這一點,你會發現自己隨時可以給予。不過,很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自己沒有,老想到別人那裡去求,沒有求到就會很失望。物質的有限性讓我們時刻意識到資源不足,有匱乏感,你多我就少,無意中把自己處於和別人競爭的關係。當你明白並體驗到心靈的無限性時,對內心就是極大的解放,親密關係的質量也會提升很高。

  管理好心理預值期

  這裡包含兩個層次,一是對別人有著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對方達不到,你就很容易失望,以為是別人的過錯。就像一則過去流行的小故事所說,孩子夜裡哭鬧著要吃餅乾,父親跑遍了半個城鎮,雙手捧回獻上,孩子見了依舊大哭——我要長餅乾,不是圓餅乾。固著的期望就像長餅乾,始終覺得你不理解我,給的都不是我想要的。當我們看不見其他選擇時,也就看不到對方所付出的努力,關係就變得很擰巴,自己身處其中也會感到痛苦。

  二是面對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過高時,你是否有勇氣真誠地說出,我就是達不到你的期望。當我們能這樣真誠地表達出想法時,關係仍然可以走得很順暢。很多人難以說不,違心地去迎合別人,有時候迎合的還不是別人對你的真正期望,而是他/她猜測別人的期望。這種想象和投射的成分,就讓他/她覺得和人相處很緊張,別人帶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實質由心理距離較遠的一方決定,當張三認為我們是好友,李四認為只是熟人時,雙方就是熟人關係,明白這一點,也就不存在當你拿對方當知己,也覺得對方應該視你當知己,這種應當不存在。真正的人我和諧要看關係的品質,古人說,不可語言而語言,是失言;可以語言而不言,是失人。

  擁有平等心

  我們太喜歡和別人做比較,暗含著我實在不知道我是誰,只能拿周圍的人做參照,我比別人某些方面強會得意,不如則會自卑。如果大家都是熱愛、尊重生命的,看到人生而平等,無論教育、種族、背景等等,每個人都是寶貴的生命體。那就比較容易理解這個人錢多,那個人錢少,地位高低,都只是外衣。一輩子活在只認衣服不認人的狀態還是挺可惜的,那又如何與別人有真正的連結。最寶貴的感情,都是超越交換的,含有無條件付出的成分,這點在父母對年幼的孩子上表現得最明顯。

  如果把地球70億人所有的角色立場,表現出來的感情等等畫一個同心圓,那麼每個人的人生閱歷、看待問題的視角只佔一個小小的角度,和不同的人交往打交道,角度不同,太常見了,相同才是小概率事件。這時候,你是選擇平常心、平等心對待,還是評判心?從評判心出發,就會覺得自己的角度比他人高,就有資格去修正他人,這樣不容易擁有和諧關係。如果能換位思考,而不是待在自己的角度裡出不來,關係會大為不同。

  不要觸碰對方的死穴

  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要交往、互動?根本上是因為我們有心理需求,這和早年成長經歷有關,也和心結、缺失、創傷、挫折有關。早年沒有得到的,就成了成年後的需求。人際交往中,先要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心理需求,再通過一些細節去揣度別人的需求。比如對方在乎的,敏感的點要小心碰觸。通過揣摩,知道對方的需要和不需要。有的人際交往,不知道對方要什麼,也不知道給什麼,把自己認為好的拼命地給對方,但不是對方的需求,就形成了不滿和抱怨。尤其在親密關係中尤為明顯,別碰對方的死穴。

  在人的內心中最受不了兩樣東西——分離和喪失,一輩子的痛苦就在糾結於此。而終其一生,最核心的心理需求就是安全感和自尊。這四個要點很重要,和別人互動時,要婉轉小心地碰觸。那個心理學上著名的恆河猴的實驗,就體現了一個人需求不只是物質上的滿足感,最深層還是對愛、柔軟、溫暖的渴望,以及這些所帶來的深度安全感。

  掌握溝通中愛的語言

  語言溝通是人際交往中非常大的麻煩,夫妻間、青春期的孩子、上司和下屬,在很多關係中我們都發現無法溝通,那都是本能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因為每個人內在都有潛意識的衝動和慾望,這些需求有時候是隱蔽的,拱著我們的想法和行動。在人際互動中,待在自己的世界中,希望自己潛意識的動力被滿足,如果不自察,就會產生語言溝通方面的衝突。往往,情商比較高的人,既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動機,同時在互動中還能體會對方的需求和動機,達到雙贏的效果。

  儘量做到不指責、不攻擊、不評價。每個人的內心都不願意被別人否定,理性告誡自己要大度,潛意識卻做不到,以婉轉的方式實現反擊這種不舒服。真的感受不舒服,可以建設性地表達出來,多說感受,說願望。比如你這樣說讓我很難受,比直接說對方更安全;可以表達願望,讓對方感受自己的內心體驗,這樣,人際的衝突就會降低。在心理諮詢室裡,80%的部分在使用非語言系統溝通,普通大眾容易忽略這點,更傾向於看這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不經意間的動作是最真實的,互動中通過這樣的系統,很多人際中麻煩會變得容易。

  溝通內在的坎和結

  所有的人際關係,迴歸到根本都是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對外界的所有感受,歸根到底都有自我這部分,如果沒有自身,我們對外界就不會有感覺。說白了,我們一輩子都在跟內在的自己遊戲。

  外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顯現。用心體會哪些碰觸了我們的敏感度,早年的心結是什麼,有什麼坎過不去,這都值得我們去探索。用自我成長的方式做自我修通,開啟心結,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不覺得這麼疼了。當然,這個過程不容易,涉及到最深層的自我修通。當內在的坎和結修通得越多,整個人就變得越通透,對外界不好的感受也就沒有那麼多了,人就會變得很平和,進入心靈寧靜的狀態。在那個狀態裡,你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人都會喜歡你。你對自己也沒有那麼多不滿,對外在也沒有多不滿,這是自我心靈成長的過程。

  心理諮詢:關於大學生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不適

  進入大學,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學生多少有些不適。部分學生對大學的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異性之間的關係顯得很不適應。一位新生感嘆說:“在大學,沒有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心裡真的感到好孤獨。”有的學生從未離開過家庭,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不懂如何關心別人,得到朋友的關心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學生又希望別人的認可。“心裡話兒對誰說?”成為學生普遍的困惑。在“目前,你感到最苦惱的事”的調查中,有80%的學生涉及到了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問題

  1、與老師的關係問題。其主要問題是老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老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抑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係問題。撤了特別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支援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被理解與信任,在處理同學間關係時做的不周到也是相互間發生矛盾的主要因素。

  3、與父母的關係問題。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人一個溫暖的歸屬,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學生孤傲,專橫性格,家庭的各種傷痛,會給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人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惑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這類人通常能正常交往,人脈關係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這類人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由於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一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這類人能與他人交往,但多屬點頭之交,他們難以保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常感到空虛、迷茫、失落。

  第四類:交往有困難,這類人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或存在其他交往心理障礙,與人交往不盡人意,常常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

  第五類:社交恐懼。這類人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迴避,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速、面紅耳鳴,難以自制。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總處於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

  第六類:不想交往。這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此類同學缺乏交往的願望和興趣。他們自我封閉、芳自賞或存有怪癖,這類大學生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