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勵志素材推薦

  高中生的作文話題應該跳脫出高中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社會中的事物能令你的寫作能得到充分鍛鍊。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你能根據它們寫出怎樣的精彩作文呢?

  ***一***

  法國哲學家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他都會向附近的農民訂購一堆草料來餵養這頭小毛驢。有一天,這位農民為了對這位老主顧表示感謝,特別多送了一堆草料給他,於是倉庫裡有了兩堆草料。這下毛驢可煩惱了,因為眼前這兩堆草料距離完全相等,數量一樣,鮮美可口程度也一樣。毛驢擁有絕對選擇的自由,它左看看,右瞧瞧,不知道選哪一堆草料才好。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不斷地在兩堆草料中來回走動,在無所適從的情況下,最後毛驢竟然活活餓死了。這種在多項選擇面前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被稱之為“布里丹效應”。

  有選擇好,選擇愈多愈好,這幾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常識。但面對太多的選擇容易讓人遊移不定,拿不準主意。反而可能造成負面結果,甚至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因為,太多的選擇反而讓我們遊離不定。總想選擇最好的,卻又難判定到底哪一個最好,於是我們不停地挑挑揀揀,致使許多大好良機白白地擦肩而過。

  心理學家羅伯特·書勒曾連續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一處風景區,擺設了兩個醒目的奶茶攤點,一個有4種口味,另一個有14種口味。一個小時之內,有14種口味的攤點吸引的顧客較多:198位經過的客人中,60%會停下來觀望;102位經過有4種口味攤點的客人中,只有21%停下來觀望。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在有14種口味攤點前停下來觀望者中,不到7%的人買了奶茶,而在有4種口味攤點前停下來觀望者中,超過50%的人至少買了一杯奶茶。

  聽過一則關於兩個西班牙人的故事:有兩個西班牙人,一個叫布蘭科,一個叫奧特加。雖然他們同齡,又是鄰居,但家境卻相差很遠,布蘭科的父親是一個富商,住別墅,開豪車,而奧特加的父親卻是一個擺地攤的住棚屋,靠步行。

  從小,布蘭科的父親就這樣對兒子說:“孩子,長大後你想幹什麼都行,如果你想當律師,我就讓我的私人律師教你當一名好律師,他可是一位為數不多的大律師;你如果想當醫生,我就讓我的私人醫生教你醫術,他可是我們這裡醫術最高的醫生;如果你想當演員,我就將你送去最好的藝術學校學習,給你找最好的編劇和導演來給你量身定做角色,永遠讓你當主角;如果你想當商人,那麼我就教你怎樣做生意,要知道,你老爸可不是一個小商人,而是一個大商人,只要你肯學,我會將我的經商經驗全都傳授給你。

  奧特加的父親則總是這樣對兒子說:“孩子,由於爸爸的能力有限,家境不好,給不了你太多的幫助,所以我除了教你擺地攤外,“再也教不了你任何東西了。也就是說,你除了跟我去地攤,其他就是想也是白想啊!”

  兩個孩子都牢牢地記住了自己父親的話。布蘭科首先報考了律師,還沒學幾天,他就覺得律師的工作太單調,根本就不適合他的性格,他想,反正還有其他事情可以幹,於是,他又轉去學習醫術。因為每天都要跟那些病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還沒幹多久,他又覺得醫生這個職業似乎也不太適合他。於是,他想,當演員肯定最好玩,可是,不久後,他才知道,當演員真的是太辛苦了。最後,他只得跟父親學習經商,可是,這時,他父親的公司因為遭遇金融危機而破產了。最終,布蘭科一事無成。

  奧特加跟父親擺了幾天地攤後,就哭著不肯去了,因為擺地攤日晒雨淋不說,還常遭人白眼,可是,一想到除了擺地攤,再也沒別的事可幹,他又硬著頭皮跟父親出發了。可是,還沒幹幾天,他又受不了了,他又吵著鬧著不肯去了,因為沒事可幹,不久他又跟著父親出發了。慢慢地,他竟然從擺地攤中發現,要想永遠擺脫擺地攤的工作,就得認真地將地攤擺好。結果,幾年後,他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專賣店。30年後,他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服裝集團。如今,該集團在世界68個國家中總計擁有3691家品牌店,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成衣零售商。奧特加以250億美元個人資產,位列《福布斯》2010年世界富豪榜第9位。

  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而迷惘於選擇之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必須作出選擇時,那種徘徊和遊離於各種選擇之間是非常累心的,而選擇的結果往往不一定是自己期待或真正想要的。

  選擇並非越多越好,因為多了反而拿不定主意,無法堅持到底。反而是那些沒有選擇,只得一條路走到黑的人,終獲成功。聰明的,縮小你可供選擇的空間吧!

  ***二***

  活得痛快與否,不在於你擁有多高的薪資或有多少外在的附加值,它更多地關乎內心的需求和真實感受。

  因為,喜歡的生活,不是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而是那份發自內心的對生活的熱愛,熱愛你所擁有的一切。

  1.嗯,喜歡搖滾和民謠的女青年

  Y是我的一個朋友。在她離開北京之前,我們曾一起合租了一段時間。

  那時候我們一起聊音樂、動漫和電影,夏天會到樓下喝啤酒,偶爾也自己做飯,當然也會分享各自喜歡讀的書。

  在我的印象裡,Y是個極度追求舒適的人,也一直以追求最舒適的姿態在生活。

  第一次見Y,她剛開始蓄頭髮。按道理說,女生留長髮應該有女人味才對,但Y看起來總有一種不分明的搖滾女青年的感覺。她沒有劉海,頭髮隨意地梳在腦後,扎一個小小的鬏,露出飽滿白皙的額頭,自然到不拘小節。熟悉之後,發現她穿衣服最喜歡運動衫和牛仔褲,清一色的黑、白、灰。

  Y性格安靜,所以,我實在難聯想到她會喜歡搖滾。如果不是她執著於參加各大音樂節、許巍演唱會和五月天演唱會等,我絕對不會知道她還有這麼強烈的喜歡。畢竟,生活中的Y對什麼都是淡淡的。

  2014年夏天,五月天在鳥巢有一場演唱會。Y很早就打算去,攢好了錢,但一直買不到票。演唱會當天下午,她跟我說:“如果能遇到黃牛,就買一張票,如果沒有,就算在外面轉一圈也好。”

  然後,她穿著運動鞋,揹著斜挎的帆布包出了門。我一個人躺在床上,百無聊賴地度過了一個晚上。

  Y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遇見了黃牛。她掏300塊錢買了票,但到檢票口檢票,工作人員對她說這票是假的不能進。她想辯駁什麼,但又無聲地退了出來,讓身後的人過去檢票。

  她站在鳥巢外面,聽阿信、怪獸、石頭、瑪莎、冠佑他們唱歌。一座牆,好似隔開了兩個世界。

  那天她回來的時候很興奮,忍不住跟我說:“我還是很幸運的,快要結束的時候,售票員把我放了進去。原本以為聽不了演唱會了,沒想到在外面也能聽見聲音,更何況我還用一張假票進去了,是不是很厲害!”

  其實,我們都知道Y只是遠遠地站在看臺上,看到了五月天模糊的身影。但她的快樂那麼真實,感染了被平凡生活捆住了手腳的我。追逐什麼就去努力追逐,放縱去愛,全身心地投入。五十分的難過,卻能迎來一百分的快樂。這也許是Y傳遞給我的第一個處世哲學。

  Y還有一個很喜歡的民謠歌手叫小猛,是個很乾淨溫和的男生。他是北漂青年,常在酒吧、咖啡廳抱著吉他,低頭唱自己寫的歌。

  我和Y夏天和冬天的時候,去“蝸牛的家”聽過小猛的民謠專場。“蝸牛的家”在張自忠路的一個衚衕裡,窄窄的巷子,像大樹的枝椏,細細地延伸出去。我們兩個人走在昏黃的路燈下,路上偶爾會躥出一兩隻貓,凝神側耳能聽見寂靜的夜空,飄蕩出關於青春的歌。

  夏天去的那次,我們坐在咖啡館裡聽小猛彈吉他。Y坐在我身旁,安靜而沉默。

  其實,除了陳綺貞,我很少關注其他歌手。但我很喜歡像小猛那樣認真創作並歌唱生活的人,執著認真得讓人敬服。也許,Y喜歡他們也是這個原因吧。

  她對喜歡的事物,總是懷有莫大的熱忱。她可以拉著我從東到西,穿城而過。兩個人瘋瘋癲癲地談天說地,像對這個世界無所畏懼。

  2.永遠懶懶的樣子,像《火影》裡躲在房頂上看雲的鹿丸

  認識Y還是2013年3月,她到雜誌社工作。Y之前在一家圖書出版公司做圖書編輯,辦公地點跟我們一個小區,但我從沒見過她。宅性,可見一斑。

  成為同事之後,沒過多久我們就一起合租了一個客廳。500塊錢,能住一大間房子,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非常滿足。但在夏天,我們總要把簾子掛好才能休息,換衣服也要跑去洗手間,因為住次臥的姑娘偶爾會讓她男友來住。但這些不便,並沒有消磨我們合租的快樂。

  Y的另一大愛好就是看動漫。先看漫畫版,再追動畫版。她最喜歡的動漫是《銀魂》《海賊王》和《男子高中生的日常》。

  我們住在六樓那間寬大簡陋的客廳裡,床分別放在東西兩側,中間隔著很大的距離。偶爾聊起天,都要用比平時略大些的聲音講話。

  有次,我和Y聊起童年裡印象很深的動畫,就說起了《聖鬥士星矢》和《灌籃高手》。《灌籃高手》裡Y最喜歡的人物是三井壽,那個三分球神射手。“他回球隊之後,變得很乾淨寬厚呢。安西教練心裡應該高興極了,畢竟能讓一個人浪子回頭,是非常大的本領。安西教練也很厲害。”她說。

  雖然我也很喜歡三井壽,但我覺得跟Y價值觀最契合的人物,應該是《火影忍者》裡躲在房頂上看雲的鹿丸。

  那個即使在戰況激烈的中忍考試中,也只願意蹲在樹下,幽幽地看著天空,慵懶地感嘆“雲彩真好呀”的男生。就像阿斯瑪說的:“他是個像老頭一樣懂得悠閒度日的傢伙。”

  Y對生活的態度,偶爾有些怕麻煩,但她一直是最能發現自然中美好部分的人。就像我們出遊,她總像鹿丸一樣愛看雲朵,還能分析出各地雲朵的不同。Y說過:“張家口的雲像餃子,總是一個一個地飄散在天上;保定的雲就像棉絮,一縷一縷的,比較呈條狀。”

  有段時間,我和Y常去小西天的中國電影資料館看電影。遇到喜歡的片子,常常日落時去,披星才歸。我們一起未刪減版《天堂電影院》和修復版《甲方乙方》,我們就像突然老去了一樣,非常安靜地坐在影院裡,半睡半醒,邊看邊微笑,有一種時間重來的感覺。

  不過,我總結出一條經驗:跟Y一起看電影一定不能劇透,不然她會直接推說不。Y還特地說起,她大學同學裡有個很愛劇透的人,基本上對方推薦完電影,她就一點要看的慾望都沒有了。所有情節都被提前告知了,少了許多可猜測的樂趣。她還突然正色道:“人生更應該像一場不知道結局的電影,帶著期待走下去,生活才能更有趣。”

  Y對生活並沒有很強的慾望,她喜歡安靜地活著。不匆忙,不擁擠,不要太慌亂。聽音樂,愛動漫,看電影,一切剛剛好。

  她並不追求質量很高的生活,更多的是對內心自由的滿足。

  3.夏天的晚上,一定要有啤酒、毛豆和烤串

  8月,Y辭職去了另一家雜誌社,但好在那時我們還住在一起。她每天6點就起床,那時候北京地鐵還是“2元時代”,她從朝陽坐到海淀,來來回回要三個小時。

  夏天的時候,我們小區樓下有一個燒烤攤,一家人經營了七八年,信譽很好。我和Y常下去光顧。隨意要兩瓶啤酒,一盤花生或毛豆,再點幾串羊肉、魚豆腐,相互聊聊工作、生活和夢想。

  夏風燥熱,月光微涼,一切別來無恙。

  我和Y從沒喝醉過,只是偶爾買了酒放鬆地喝一喝,並不貪杯。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我們去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展。

  那是她要離開北京前,我約她見面。兩個人說去看展。我帶了啤酒,放在揹包裡。刷了身份證,取了票,她還嘀咕:“這酒能過得了安檢嗎?”

  我也忐忑,但穩住她說:“沒事,大不了被查出來嘛。”

  穿著制服的女生問我:“包裡是什麼?”

  我在酒外面包了一層不透明的塑料袋,特別肯定真誠地對她說:“是飲料。”

  她點點頭,就讓我過了。

  然後我和Y淡定地走了幾步,一轉身就溜到二樓的休息椅上,像計謀得逞一樣,掏出啤酒,用紙巾包住外包裝,偶爾碰杯,有一下沒一下地喝著。

  Y不喝白酒,即便是在工作場合需要喝,她也會推掉。對於不喜歡做的事情,她有自己的堅持。不過,Y對啤酒很有好感。有次我們出差,晚上跟當地旅遊局吃過飯,他們安排我們到酒店住下就走了。我和Y穿著拖鞋,沿著城中河隨便溜達。遇到一家超市,就進去買了四聽啤酒,一人兩聽,邊走邊喝。

  她笑著說:“咱倆在一起還能喝一杯,不然有酒無人飲,也挺沒意思的。”

  我說:“你可不能隨隨便便就走了,感覺你就像個抓不住的人,飄飄蕩蕩,來去無蹤影的。”

  她笑著說不會。

  但她還是說走就走了,去了一個有山有海的地方。

  有一陣我們非常喜歡做飯,還專門置辦了鍋碗瓢盆。她炒的豆腐和蘑菇最好,豆腐表面有油煎之後的金黃,但內裡很嫩滑。蘑菇咬起來有汁,湯是好看的奶白色,很惹人垂涎。

  Y給我煮麵的時候,我喜歡站在廚房邊上看她。

  她穿著家居服,站在爐灶旁,拿著鍋鏟,儼然一副大廚模樣,眼神很專注,看水沸了擱面,手裡的動作很熟練,手空閒下來才和我說幾句話。

  等到面有八成熟,她把雞蛋擱在鍋沿上敲破一個小洞,然後將蛋清蛋黃分開甩進麵湯裡,西紅柿也放一些。不過幾個簡單的動作,卻被她做得活色生香,竟讓我覺得很有美感。

  4.關於讀書和寫作

  我們這群人,許多人都在堅持寫作。彼此碰在一起就會常常討論文字、喜歡的作者和最近遇到的問題,我和Y也是如此。

  我喜歡上李娟,就是因為Y推薦我讀《阿勒泰的角落》。Y說:“李娟是個有自己語言世界的人,寫散文很有靈性,彷彿在她的筆下,世界有另外一種樣子。”聽她介紹過之後,我就找了李娟的作品來讀,《三聯生活週刊》對她的專訪,關注她的部落格和微博,一下子近乎魔怔地喜歡上了她的世界。

  我猜,Y對李娟也有很深刻的喜歡吧。就像她跟我講的:“李娟跟母親一起,住在新疆那麼偏遠的地方。先是經營裁縫鋪,後來開一家雜貨鋪,放牧、剷雪,到河邊洗衣服。在她的筆下,你能看見阿勒泰的生機。就像遲子建寫《額爾古納河右岸》、蕭紅寫《呼蘭河傳》一樣,李娟是屬於阿勒泰的。”

  但我想Y肯定也沒想到,我會那麼瘋狂地喜歡上一個作家的文字。畢竟,她也推薦過萬城目學、加繆和卡夫卡的書,我也讀了,但從未像這次一樣。

  關於讀書、寫作,我們就這樣亂七八糟地成長。

  後來Y搬到了海淀區,我們見一面需要提前約好。那段時間,我們都會約著去看話劇、電影或讀書。對此,她還說過:“咱們見面的地點都很有意思,分明聊的話題都很文青,但總選麥當勞、烤翅店、麻辣燙店這樣嘈雜和人潮洶湧的地方。”她繼續笑著說:“咱們不是應該選一個咖啡廳或書吧聊這些才對嗎?”但每次都沒如願。

  其實,既然已經有了各自在咖啡廳坐著聊心事的人了,那就特別一點,做彼此在過橋米線店聊如何寫稿,聊對某部電影看法的人吧。這樣的朋友只有一個,也不需要很多。

  後記

  Y後來還是離開了北京,她喜歡更自由、舒適的生活,不緊張、不迅速的節奏。

  她去了一座海邊城市,繼續做編輯。

  在那裡,散步、看海、爬山、拍照,深深地睡眠。

  我今年元旦去找她,兩個人吃韓餐、看電影、唱歌、看雪,依舊聊很多事情,像從沒有分開過。

  Y總是自由自在地選擇內心最喜歡的。

  她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沒有執念,沒有掙扎,一切看起來雲淡風輕。

  我想,這就是每個人不同的生活哲學,你想要什麼,就去追求什麼。關於普世價值觀說的,功成名就、名利雙收,這些並不是所有人的追求。

  對Y來說,她一直在努力地追逐更喜歡的生活。

  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理想呢?

  ***三***

  讀書有沒有用,

  這其實不是個問題。

  問題的實質是:

  在讀書的你有沒有用。

  又到畢業季。數百萬學生將要走向職場,為人生拼殺。

  可是,看著他們在崗位上笨手笨腳,在職場前輩跟前唯唯諾諾,往日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統統排不上用場,不免又會有人跳出來感慨一番:

  讀書無用,還不如早點出來工作,在社會中學習來得實在。

  錢鍾書滿腹經綸,可是東南西北都分不清,穿衣服內外不分、穿鞋子左右不分,要不是娶了女漢子楊絳,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

  你看,讀書有什麼用?就連易中天都曾說:讀書無用,讀書就是為了讀書。

  為了讀書而讀書,知識是漲了,學位證是拿了,卻還是領一份微薄的薪水,操心房價油價,還是過不好生活。

  可是,李嘉誠卻說:“我喜歡看書。什麼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讀書本身有沒有用,要看讀書的人有沒有用。

  就像生命本身也好像是無用的,因為人總得一死。但在生命中體會到的喜怒哀樂,是人不可磨滅的記憶。同樣,在讀書中體驗到的智慧與品位,才是讀書的奧妙。

  有人看書看得風生水起,有人看書看成了書呆子。

  因此,宣揚讀書無用的人,其實不敢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不是讀書沒用,而是你沒用。

  金庸除了是一個小說大師,還是時評高手。而他寫時評的功底,來自讀《資治通鑑》。

  讀歷史、讀哲學,跟今天的事有什麼關係?可是金庸說:“《資治通鑑》令我瞭解中國的歷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來的。”

  對於得過且過的人而言,知道中國的發展規律當然沒什麼用。可是對於成大業者如金庸、李嘉誠,由讀書而來的高遠眼光十分有用。

  李嘉誠讀書的特點,是靈活應用。比如當年收購九龍倉,他得知對手有船王包玉剛,立馬“引友殺敵”,並沒有收購明面公司,自己卻暗中收購對方債權,“暗度陳倉”,結果大賺5900萬。

  蘇軾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精神世界的事,可是發乎其外,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超越歲月的碾壓。

  只要看看林青霞就知道了。息影之後潛心看書,一復出就帶著自己創作的散文集。她飄飄灑灑出現在新書釋出會的芳姿,那種骨子裡的美,由於讀書的加持,淋漓盡致。

  讀書是抵抗寂寞的良方。有人說:朋友圈裡沒朋友。現代人的生活表面上是熱鬧的,實際上也有孤獨的時候。在身邊找不到一個人可以說話的時候,開啟一本書,裡面有萬里之外、千年以前的朋友等著和你交心。

  讀書是成就快樂的契機。龍應臺要求兒子讀書,並非要跟別人比成績、比學位,而是“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讀書讓人知道什麼叫有意義,當你知道做什麼才對你有意義的時候,你就會感到快樂。

  人的天性是懶惰的,像動物一樣,儘想著吃飽了睡,睡飽了玩。因此,很容易墮入讀書無用的論調之中。

  如果追求的僅僅是動物式快感,讀書當然沒有用處。

  什麼時候覺得讀書有用,人才能活得真正像個人。什麼時候覺得讀書有用,人才不會25歲就死了,等到90歲才被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