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清明節習俗

  早在宋代,溫州城內就有“淨社傾城同鍥飲,清明闔郭共燒香”的風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插楊柳與踏青

  舊時清明這天,家家門上插柳枝,少兒頭上戴著嵌有花朵的柳枝圈兒,祖先的墳墓上也要插上柳枝。婦女則柳葉簪髻潔服出遊,名曰“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唐·杜甫有詩句:“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

  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東甌見聞錄》有踏青詞一首:“踏青侶伴過南塘,二月春風夾路香,蜂蝶緊隨衣袖舞,梧埏十里菜花香。”隨著時代變遷,昔日的踏青如今發展成春季旅遊旺季。

  做清明餅

  舊時,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餅,以豬肉,筍絲為餡,或摻以白糖。也有人去田邊採摘綿菜***學名鼠須草,又名“清明草”***拌和糯米粉做成餅狀,俗稱“清明扁兒”。母親把它或鬆糕贈送給已出嫁的女兒,以示“報平安”,平陽一帶叫“送清”。

  吃牙螄、苔牙螄,一種貝殼細小錐形的海螺,味鮮、肉細嫩。清明節之前生長最為旺盛,特別肥壯,傳說兒童食之可堅固牙齒,明目清神。苔,淺海邊的水草,細長如絲,綠色,微鹹,據說食之可清腸胃,爽口。

  掃墓

  浙南一帶俗稱“上墳”,主要內容是祭祖。掃墓起源極其古老。浙南民間祭祀掃墓一般於清時節前,歷時半月。各戶掃墓時均要除草、填土,或者修理加固。掃墓歸來,家族內舉行聚餐,俗稱“上墳酒”或“清明酒”。

  清明果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米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薰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也有包成餃子樣但更精緻些的,那皺褶的花邊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清明節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祝福語

  1、明天月圓你要注意呀!!不好出來,不要往天上看!你還是朵在被子裡面吧!!千萬不要讓你的尾巴漏出來呀!

  2、暮至清風閣樓,幽月殘瘦。佳人倍顯嬌柔,萬分清秀。談笑之間,山盟海誓蒼天。萬年守侯,我心依舊!

  3、清明到,掃墓節,緬先人,孝子孫,傳統日,不忘懷,齊心做,閤家祭;清明到,踏青日,出郊遊,一起樂,朋友聚,祝開心,願快樂!

  4、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養生對身體健康有重要意義,在此節氣中不可對肝臟進補,且心臟會過於旺盛,是高血壓的易發期,對此要高度重視;另外,此節氣盡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在家坐臥太久,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到戶外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並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

  5、朋友,讓清明的雨水帶走你的傷痛吧,剩下的只是透亮的人生! 祝福天堂裡的人,也祝福你!

  6、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寒食清明傳千載,歲歲祭掃歲歲安。清明時節,祭掃先人,緬懷先烈,珍惜生活,把握現在。

  7、那綿綿的細雨滴答滴答,那春後的知了低叫蟬鳴,那雨後的泥土清香綿延,那漫山的杜鵑競相綻放。又是一年清明來臨,送你祝福,願你平安。

  8、清明到,忘記煩惱問聲好。清明來,跪拜祈福發大財。祝福送,願你平安多保重。祝福到,讓快樂幸福把你抱!開開心心把你圍繞!

  9、記憶中每次的清明節總是細雨紛飛,有人說那是人留下的眼淚,也許那是離別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不捨。活著的人,更要好好的生活,給逝者以安慰。

  10、寂寞遊蕩網間,戲語漫入眼簾。怎會有情人,敘述心結千千。尋尋,覓覓,世間萬事皆緣

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