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藍怎樣栽培

  甘藍這個名字可能對很多朋友而言相對比較陌生,但是小編如果提到捲心菜的話想必大家都會覺得很熟悉了, 那麼對於紫甘藍的品種瞭解多少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紫甘藍菜的相關知識,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紫甘藍栽培技術

  概述

  紫甘藍又名紅甘藍、紫洋白菜或紫茴子白,其為結球甘藍的變種,原產地中海沿岸。紫甘藍近年從國外引進,栽培食用在我國僅有五六年的歷史,目前成為特菜生產的主要蔬菜之一,其葉球紫紅色,色澤豔麗。

  特徵

  紫甘藍同結球甘藍一樣是二年生草本植物,第一年形成營養器官——葉球,為主要食用部分。經低溫春化階段後,第二年抽薹開花,形成種子。

  根 紫甘藍為圓錐根系,主根不發達,鬚根多,易生不定根。根系主要分佈在上表層30釐米深和80釐米寬的範圍內,根吸收肥水能力很強,而且有一定的耐澇和抗旱能力。深耕和分層施肥能擴大根的吸收面積和增加產量。

  葉 紫甘藍的葉片在不同時期形態有變化,子葉為心臟形,基生葉和幼苗葉具有明顯的葉柄,蓮座期開始至結球,葉柄逐漸變短,以至無葉柄,據此可判斷品種特徵、生長日期和預兆結球,可作為栽培管理的形態指標。葉色深紫紅色,葉面光滑、肉厚,覆有灰白色的蠟粉,有減少水分蒸騰的作用,故能抗旱和抗熱。初生葉較小,倒卵圓形,中生葉較大,呈卵圓形、橢圓形或近圓形的蓮座狀,即為同化器官的功能葉。蓮座期以後,葉片向內彎曲,逐漸抱合成為葉球。早熟品種外葉數一般14~16片,中、晚熟品種20片以上。

  莖 紫甘藍的莖分為內、外短縮莖,外短縮莖著生蓮座葉,內短縮莖著生球葉,內短縮莖越短,包心越緊密,食用價值越大。通過低溫春化後,內短縮莖頂芽進行花芽分化,抽出形成直立的花莖,俗稱“抽薹”。花莖、花枝顏色也是紫紅色。

  花 紫甘藍種株抽薹開花後形成復總狀花序,異花授粉,與其他甘藍類的變種和品種間能互相授粉雜交,自然雜交率在70%左右,因此採種隔離應在2000米以上。

  果實和種子 紫甘藍種子同結球甘藍一樣,果實為長角果,圓柱狀,表面光滑,略似念珠狀,成熟時細胞膜增厚而硬化,種子排列在隔膜兩側,生成形狀不整齊的圓球狀,黑褐色,無光澤,千粒重一般為4克左右。種子的壽命在一般室內條件下可儲存2~3年。

  栽培

  春季栽培 紫甘藍春季栽培有幾種方式,如溫室、改良陽畦、塑料大棚和露地,都在冬春季育苗,春季定植,初夏或夏季時收穫,栽培技術方面大體相同。

  ***1***育苗 為了在預定時期收穫,就必須適期播種,培育壯苗。其標準是:未通過春化階段的具有6~8片真葉的較大壯苗,下胚軸和節間短,葉片厚,色澤深,莖粗壯,根群發達;定植後緩苗快,生長恢復快,對不良環境和病蟲害抵抗力強。紫甘藍冬春季育苗時間從12月上旬到4月上中旬,均為保護地育苗,育苗方式有普通苗床育苗和育苗盤、營養缽育苗,利用普通苗床育苗、分苗都要施入充足的有機肥,苗床應精細整地,平好畦面。育苗盤育苗、營養缽分苗可用草木灰等混合做營養土。

  肥水管理方面,普通苗床育苗一般在播種前澆足底水,以後基本上不再澆水,以免降低地溫。3片葉左右分苗時要澆水1次。緩苗後追施1次少量的速效性肥料,以後中耕保持土壤上幹下溼即可。一直到定植前7天左右澆1次水,然後起坨囤苗。

  採用育苗盤或營養缽育苗,播種前將營養土充分澆水,播種後覆土,一直到出苗一般不澆水,如中途營養土過幹也可用噴壺撒水補充水分。分苗在營養缽後要根據苗子生長狀況和營養土乾溼程度,靈活掌握進行控水還是澆水。澆水時,可結合施用適量的營養液。

  溫度管理是冬春季育苗最重要的工作,苗齡70~90天,整個育苗過程和各階段溫度管理也不盡相同。發芽期即出苗期,從播種至2片真葉出現約20~30天。白天溫度以25℃,夜間溫度以15℃為適宜。幼苗出齊後,再把溫度降到白天20℃,夜間10℃,以防止幼苗胚軸伸長。此期靠種子本身的養分來維持生長。因此,選飽滿、顆粒大的種子播種。

  幼苗期從分苗時3片真葉到6~8片真葉約45~60天,這段時間前期,為促進分苗後緩苗快,溫度白天可保持25℃左右,夜間15℃左右,緩苗後再保持白天18~20℃,夜間10℃左右,使幼苗生長健壯,不徒長。定植前苗子已長到6~8片葉,這時為提高幼苗的抗寒性和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應進行低溫鍛鍊,白天保持在15℃左右,夜間7~8℃左右,逐漸地接近於定植環境的溫度。保護地栽培要注意溫度管理,經常通風換氣,掌握好通風口的大小和溫度的變化。

  ***2***定植 定植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用土雜肥、堆肥、豬糞等有機肥4000~5000千克,可摻入過磷酸鈣20~30千克、草木灰150千克一起施用,以增加磷鉀的含量,與土壤耕耙均勻後整地做畦。做畦分為平畦和壟畦,平畦一般寬1.5米,長5~7米,壟畦寬0.6米,長6~7米。壟畦定植一般用水穩苗,即先開溝澆水再將苗子定植溝內。平畦是先挖穴栽苗,後灌水。定植密度行株距為60X50釐米,每畝2000~2200株,比較早熟的品種如“早紅”、“特紅1號”,行株距可50釐米見方,每畝為2500~2600株。

  定植時間應適時,除溫室栽培可適當提早外,其它栽培均不宜提早。因為春季氣溫低,幼苗定植後,恢復生長緩慢,根系吸收能力降低。同時在低溫條件下也易通過春化階段,造成未熟抽薹。紫甘藍雖然冬性中等,但在較長低溫下也會出現未熟抽薹現象。1988年北京市豐臺區樊家村特菜一場改良陽畦裡定植紫甘藍過早,就出現了這種現象。

  ***3***田間肥水管理 春季定植時,外界氣溫較低,所以應採取“水穩苗”定植,可在澆水時,每畝施用硫銨7.5~10千克或用稀糞水定植,以促使緩苗快和提高地溫,增強幼苗的抵抗力。緩苗後澆1次緩苗水,然後中耕。這時植株根系已恢復正常生長,吸收能力加強,葉面積迅速增加,為使蓮座葉長得壯而不過旺,應在一定時間內約15~20天,控制澆水,達到蓮座期葉片健壯、根系發達的目的。

  從定植到蓮座後期約30~40天,當心葉開始內合表明已到開始結球期,結球期是紫甘藍生長最快、生長量最大的時期,也是需要肥水量最大的時期。保證充足的肥水是長好葉球的基礎。所以結球期要結合澆水追肥2~3次,結球初期每畝施硫銨或二銨10~15千克,中期澆糞稀水或施硫銨。二銨每畝7.5~10千克,後期澆稀糞水或少量追施化肥。澆水以保持地面溼潤為準,地面見幹就要澆水。尤其收穫前不要肥水過大,以免裂球。

  ***4***收穫 紫甘藍進入結球末期後,當葉球包合達到相當緊實時,即可收穫。收穫標準是葉球充分緊實,切去根蒂,去掉外葉、損傷葉,做到葉球乾淨,不帶泥土。有病的葉球和腐爛有汙染物的葉球不能做為商品上市。

  夏季栽培 紫甘藍屬喜冷涼的蔬菜,不耐酷暑,所以夏季栽培地點應選擇在氣溫較冷涼的地方,如北京選擇在長城以北,海拔較高的延慶縣等地。紫甘藍夏季栽培的目的主要是保證8~9月份的供應,所以在選擇適宜栽培地點的同時,在栽培過程中也要精心管理,採取必要的措施。

  ***1***適期播種 選擇適應性強、抗熱性較強的品種,適期播種。4月中旬播種時,應稍加防寒保護措施。

  ***2***定植 定植地應選擇地勢較高較乾燥處,以利排水排澇。

  ***3***施肥 應施足基肥,防止雨季肥料流失,雨後採用追肥的措施。追肥方法應採取“多次少量”的方法。

  ***4***灌概 雨季下過熱雨後,要及時澆井水,來降低地溫,增加土壤含氧量,有利於根系生長,也可防止葉球腐爛。

  ***5***中耕 中耕除草工作以淺中耕為宜,劃破地皮即可,以除盡雜草為主。

  ***6***病蟲防治 栽培過程要注意防治病蟲害,尤其是要防治菜青蟲的危害。

  紫甘藍夏季栽培除以上幾點措施,其他管理方法基本上同春季栽培。

  秋季栽培 紫甘藍秋季露地栽培和改良陽畦栽培,播種期在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因生長後期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播種期應嚴格掌握,可稍提前,但不能錯後,以免產生結球不緊的現象。紫甘藍播種育苗時,正值高溫多雨季節,育苗管理的好壞是栽培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育苗時必須採取防雨措施,防止雨水沖刷。方法一般採用塑料拱棚覆蓋,但要注意四邊要撩起,保證通風。另外,紫甘藍夏季育苗溫度高生長快,苗齡不宜過長,一般30~40天,苗齡若過長,苗子易徒長,形成細弱苗,定植後緩苗慢,易死苗,造成產量的降低。

  在栽培管理上,蓮座期以前要促進植株的生長,在結球到來以前,同化葉面積達到充分生長的程度,為結球緊實、產量高打下基礎。防止後期溫度降低導致包球不實。

  紫甘藍的秋季栽培,其他栽培措施同春、夏季栽培。

  營養

  紫甘藍營養豐富,每100克含維生素C60.0毫克、鉀230.0毫克、鈣38.0毫克、磷34.0毫克、鐵0.4毫克。

  甘藍如何合理施肥

  甘藍又叫捲心菜、大頭菜。在定植甘藍的地上施用農家肥作基肥時,應配合施用過磷酸鈣225~300公斤。

  在甘藍進入蓮座期時,植株要形成強大的同化器官,是吸收肥水最關鍵的時期,這時要進行追肥。施用碳酸氫銨等氮素化肥時,早熟品種每畝施15~20公斤,中、晚熟品種每畝施10~15公斤。追肥後澆水。隨氣溫增高甘藍進入旺盛生長時期,早熟品種很快就開始包心,不用再追肥。中、晚熟品種,在植株開始包心時,每畝再追施氮肥15~20公斤,追肥後及時灌水,以促進葉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