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症患者的心理護理論文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產後抑鬱患者心理狀態分析及心理護理

  摘要 產後抑鬱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症狀群。發生率佔分娩婦女的5%—25%。心理護理提供對產婦,嬰兒周全的照顧,避免對產婦的不良精神刺激,為產婦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等。 目的 總結了產後抑鬱症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相應的對策。方法 分析病因,通過心理護理來治療,心理因素包括有個性特徵,心理退化現象,成長的經歷及防禦方式;結果 相應的對策主要考慮為加強整個圍產期的預防保健措施,以及有針對性的進行抗抑鬱治療。結論 最後得出家庭、社會及自身需從多個方面引起重視,提供連續、動態、系統的護理及健康指導是使孕產婦保持良好的狀態,順利和健康的度過妊娠這一複雜事件的關鍵。

  關鍵詞:產後抑鬱 心理狀態 心理護理

  目錄

  前言

  1 臨床表現

  1. 1 核心症狀

  1.1.1 情緒低落

  1.1.2 興趣缺乏

  1.1.3樂趣喪失

  1.2 心理症狀群

  1.2.1 焦慮

  1.2.2 自卑觀念明顯

  1.2.3 認知症狀

  1.2.4多疑敏感

  1.2.5自殺觀念和行為

  1.3軀體症狀群

  1.3.1 睡眠紊亂

  1.3.2 食慾紊亂

  1.3.3 精力下降

  1.3.4 晝重夜輕

  1.4導致產後抑鬱的有關因素

  1.4.1生物方面的病因

  1.4.2遺傳

  1.4.3心理因素

  1.4.4 身體因素

  1.4.5 社會因素

  1.4.6 家庭因素 2 護理

  2.1一般護理

  2.1.1 睡眠護理

  2.1.2 飲食護理

  2.1.3 安全護理 v

  2.2 心理護理

  2.2.1傾聽

  2.2.2 傾訴

  2.2.3家庭干預

  3小結

  結束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前言

  ]生育一個健康的寶寶是孕產婦們的共同心願。孕產婦在經歷懷孕、分娩、產褥期及哺乳、照料嬰兒等一系列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生理的改變,一旦某些改變的程度和性質超越了正常的界限,則成為病理性的改變。1968年由Pitt首先提出產後抑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已經有4O年的歷史,相關研究涵蓋病因、流行病學特徵、臨床特徵等多方面。產後抑鬱症是產後6周內發生的抑鬱發作,在症狀學方面與非產後抑鬱症無明顯差別,病人情緒不穩,並常有嚴重焦慮、驚恐發作和哭泣。

  故加強對產後抑鬱症的認識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問題。

  產後抑鬱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症狀群,患者最突出的症狀是持久的情緒低落,表現為表情陰鬱,無精打采、睏倦、易流淚和哭泣。患者常用“鬱鬱寡歡”、“淒涼”、“沉悶”、“空虛”、“孤獨”、“與他人好像隔了一堵牆”之類的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患者經常感到心情壓抑、鬱悶,常因小事大發脾氣。患者本人也能夠覺察到自己情緒上的不正常,但往往將之歸咎於他人或環境。筆者對所研究的產後抑鬱患者的報告如下。

  1. 臨床表現

  1.1核心症狀

  睡眠障礙、壓抑哭泣、悲觀、食慾減退、頭痛、易疲勞、易於責備自己、無原則地擔心、不能妥善有效地處理事情、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有自殘自傷傾向。總體上症狀程度較輕,持續時間較短,部分病例可以自行緩解,但其造成的損害及影響卻不容忽視,尤其是社會功能受損及消極悲觀厭世的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產婦產褥期的身體康復,會影響到產婦履行母親的職責,間接地影響到對嬰兒的哺乳及嬰兒情感等身心的發育等,甚至整個家庭功能和氣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1.1.1情緒低落

  病人體驗到情緒低,悲傷,常感覺到心情壓抑,沮喪,情感淡漠,情緒的基調是低沉、灰暗的,病人常常訴說自己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病人常常可以在壓抑狀態下所體驗的悲觀、悲傷情緒與喪親所致的悲哀情緒相區別。在抑鬱發生的基礎上病人會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

  1.1.2興趣缺乏

  病人體驗不到樂趣是常見的症狀,不願意參加正常的活動,甚至疏遠親友,有的病人雖可參加娛樂活動,但無法體驗到應有的樂趣,對生活時常缺乏信心,覺得生活無意義。

  1.1.3樂趣喪失

  是指病人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或稱為快感缺乏。

  1.2心理症狀群

  1.2.1焦慮

  焦慮與抑鬱常常伴發經常是抑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病人常用“心裡難受”、“沒有意思”等替代,或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無動於衷,為掩蓋或否認心情不好強裝笑臉,使身邊的人也無法認識到病情的嚴重性。有的病人焦慮情緒非常明顯甚至將抑鬱情緒完全遮掩,有的[1]

  病人無故抱怨他人對自己不好,未盡到責任等。有的病人言行激越還導致和家人、朋友的關係惡化。

  1.2.2自卑觀念明顯

  自我評價較低,自暴自棄,自責、自罪,或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戒心,與家人關係不協調,病人對自己既往的一些輕微過失痛加責備,認為自己的一些過失讓別人感到失望,嚴重時達到妄想程度。

  1.2.3認知症狀

  認知功能致變也是抑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和計算、理解、判斷力下降等。

  1.2.4多疑敏感

  病人常在情緒低落等的影響下出現關係妄想、自責自罪、嫉妒妄想、罪惡妄想、無價值妄想等。

  1.2.5自殺觀念和行為

  是常見的症狀,也是最危險的症狀。但病人常不明確表達,甚至否認有自殺觀念。產婦擔心自己不能照顧嬰兒自己或嬰兒會受到傷害等。重者甚至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傾向,有時陷入錯亂或昏睡狀態。

  1.3軀體症狀群

  1.3.1睡眠紊亂

  是抑鬱狀態最常伴隨的症狀之一,有早醒的病人更是如此。早醒後,病人即陷入痛苦絕望之中。

  1.3.2食慾紊亂

  主要表現為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食慾減退的發生率約為70%左右。

  1.3.3精力下降

  常在主觀上感到精力不夠,表現為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惰,甚至需他人幫助料理日常生活。

  1.3.4晝重夜輕

  病人的心境常有晝夜節律改變,即情緒在晨間加重。病人一睜眼,就在為新的一天擔憂,不能自己。在下午和晚間有所減輕。

  1.4導致產後抑鬱的有關因素

  1.4.1生物方面的病因

  內分泌:在妊娠分娩的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產後24小時內,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是產後抑鬱症發生的生物學基礎。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達到最高值,患者表現情緒愉快;分泌後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時患者表現抑鬱。研究顯示,產後第1天,遊離雌三醇的水平比產前急劇下降,產後第2—3天憂鬱產婦雌三醇的水平比非憂鬱產婦高,雌二醇沒有明顯的改變。Nott等對27名孕婦進行激素監測,時間從產前3—5周至產後5—10周,其時進行抑鬱量表評定,結果孕激素下降幅度與抑鬱量表得分呈正相關,即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產後抑鬱的可能性越大。也有研究顯示,產後抑鬱與尿中去甲腎上腺素減少有明顯關係,與垂體、甲狀腺功能低下密切相關,憂鬱的產婦血清中游離的三碘甲狀腺素***FT3***比正常的低。當然,有關激素與產後憂鬱、產後抑鬱症的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證實。

  1.4.2遺傳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鬱症病史的產婦,產後抑鬱的發病率高,說明家族遺傳可能影響到某一婦女對抑鬱症的易感性和她的個性。文獻還報道,雙生自己家習研究均證實,產後抑鬱症患者家族中,單、雙向情感障礙的發病率均較高。

  1.4.3心理因素

  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但由於產婦缺乏對分娩過程的正確認識,90%產婦對分娩存在著緊張、恐懼心理,主要是分娩時的疼痛,是否能順利分娩,分娩過程中母兒是否安全,嬰兒是否健康,有無畸形,嬰兒性別是否理想,能否被家人接受等擔憂。另外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的角色不適應,有關照料嬰兒的一切事要從頭學起,對產婦造成壓力,導致情緒紊亂,產生抑鬱、焦慮、人際關係敏感,形成心理障礙。

  1.4.4 身體因素

  產時產後的併發症、滯產、難產、手術產是產後抑鬱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於分娩帶來的疼痛與不適,使產婦感到緊張恐懼,導致軀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造成心理不平衡,從而誘發產後抑鬱的發生。軀體:有軀體疾病或殘疾的產婦已發生產後抑鬱,尤其是感染、發熱時對產後抑鬱的促發有一定影響。再有中樞神經機能的易感性,情緒及運動資訊處理調節系統***如多巴胺***的影響,可能與產後抑鬱的發生有關。

  1.4.5 社會因素

  接觸死胎死產嬰兒的孕婦易產生精神傷害,曾經歷了不良產史的產婦往往是憂心忡忡,精神高度緊張,其焦慮抑鬱失眠等症狀比一般產婦為重,更易導致產後情緒低落,是引起產後抑鬱的誘發因素 。

  1.4.6 家庭因素

  產後母體雌孕激素水平急劇下降,產婦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強,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發生 ,此時的產婦非常在乎家人特別是丈夫的關心與幫助,如產後家屬的冷漠,家庭的不和睦,家庭經濟條件差,居住環境低劣,家庭對嬰兒性別的期盼等都是產後發生抑鬱的危險因素。

  2護理

  2.1一般護理

  2.1.1睡眠護理

  抑鬱患者往往因居住環境、失眠、早醒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痛苦有關。嚴重失眠、早醒會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加重病情的發展。要隨時評估病人的睡眠情況,並瞭解失眠、早醒的原因。若因環境改變或一時間的苦惱而造成的失眠,可通過與病人交談,緩解其心理不適感,無需用藥。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則應針對原因給予相應措施,以增進病人的睡眠時間和質量。

  2.1.2飲食護理

  [2]抑鬱患者大多出現食慾減退,故應根據病情提供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可根據病

  人的飲食習慣提供家庭式飲菜,增加食慾並注意飲食衛生,創造潔淨的飲食環境。

  2.1.3安全護理

  提供舒適、安靜、安全的環境,杜絕出現自殺物品如刀、繩、玻璃等。生活設施應安全,不能用作自殺工具。避免外界對病人的不良刺激與影響,限制與其他抑鬱患者接觸,以防止抑鬱情緒的互相感染。

  2.2心理護理

  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患者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消除引起患者痛苦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軀體症狀,使患者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從中醫角度而言,心理護理乃情志調護。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情感反應。在正常情況下,七情不會使人致病,如心情舒暢,可以緩和緊張情緒,使人體氣血和平,健康無病。然而,一旦七情異常,不僅是導致內傷發病的重要因素,在疾病過程中,情志的異常變化,還是影響病情發展和預後的重要原因。心理護理尤其應遵循中醫的特點,即遵循整體觀和辨證觀。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達到情志調護的最佳效果。

  2.1.1 全面準確地評估產婦情況

  收集資料包括經濟狀況、家庭婚姻關係、本次妊娠期心理狀態及分娩情況、嬰兒健康狀況;評估產婦的社會關係及家庭成員、親戚、朋友的支援系統,是否感覺到家人提供的情感和物質支援。嚴密觀察產婦言語、動作、行為以及非語言情緒反應,觀察產婦Et常生活行為及表情是否有異常、情緒波動;觀察產婦與他人的交流、接觸情況,是否有孤獨感;詢問產婦對分娩的感覺,是否有失望、悲哀的感覺;觀察母嬰之間接觸和交流情況,瞭解產婦對嬰兒性別的態度。做到心中有數,並針對不同的情緒表現採取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

  [1]2.1.2 提供社會支援 物質支援

  充足的物質支援是減輕產婦生活負擔與壓力、防止產後抑鬱的有效途徑 。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產婦經歷陣痛、分娩,體力和精力消耗巨大,產後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應加強護理,治療、護理時間要相對集中,減少不必要的打擾,落實陪伴制度,特別是親朋好友的探視。

  從生活上關心她們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初產婦通常將丈夫積極參與照顧嬰兒及家務作為愛的體現.故要多與其丈夫交流,鼓勵其多參與照顧。同時,儘可能考慮產婦經濟承受能力,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案,以減少因經濟負擔過重而促使病人產生抑鬱等不良情緒反應。② 精神支援:主動關心產婦及嬰兒,耐心傾聽其訴說,並鼓勵產婦把引起抑鬱的原因表達出來,使其減輕心理壓力,得到精神解脫。幫助產婦認同母親角色,初為人母,對如何餵養好自己的孩子,應主動與產婦交流,傾聽她們的想法和感受,表現出同情心,主動關心她們,鼓勵她們積極有效地鍛鍊身體,保持愉快的心情。教會她們護理孩子的一般知識和技能,消除產婦自認為無能的心態,運用母親角色,關心、愛護、觸控嬰兒。與她們進行情感交流,及時進行母乳餵養的指導,講述母乳餵養的優點,發揮哺乳母親間的相互交流和鼓勵的效應。③ 資訊支援:開設孕婦學校,進行孕期有關知識***如妊娠、分娩、胎兒等***的宣教,正確指導母乳餵養和如何為嬰兒更換尿片、衣物,從而幫助她們學習如何照顧嬰兒,如何護理自己。鼓勵有經驗、恢復好的產婦介紹自身體會。進行通俗易懂的專題講座,組織觀看嬰兒沐浴和育兒影像宣教,以便於掌握和強化有關知識。④評價支援:不輕易否定產婦行之有效的行為,運用積極語言對產婦的任何努力和進步的行為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如“你恢復得很快”“你的奶水很充足”“孩子長得胖嘟嘟,真可愛”等,並運用點頭、微笑、輕聲應答等方式鼓勵產婦的積極行為,幫助產婦樹立信心,使其感覺到有能力承擔母親這一角色,體現自我價值。

  2.1.3 心理適應治療

  鼓勵產婦做好自我調節、保持愉悅心境,對產婦進行放鬆訓練,自信心訓練,提高應對各種應激問題的能力。① 個別放鬆訓練:強調通過在靜坐和靜臥姿勢下有意識地對身體某一部分或某幾部分肌肉進行收縮一放鬆訓練,配合產婦喜歡的舒緩音樂,最終達到可以有意識地放鬆緊張部位肌肉的目的。通常訓練時間為每天中午和晚入睡前各3O min。②個別認知行為治療:為產婦制訂活動計劃,其中包括認知排練、自我獨立排練、角色扮演、積極配合轉移技術***bY育鍛鍊、社會交往、工作、遊戲、感覺想象訓練***,確立治療目標,明確孕婦的現象學世界的不同方面***如認知、行為與人際因素***均與抑鬱的發作和維持密切相關,強調解決“此時此地”的問題和治療醫生的積極干預。③ 家庭治療:這種在家庭治療師指導下全家人一起參與的心理治療,不僅對產婦本人有直接的治療作用,對其家庭成員也會有所幫助,從而促進整個家庭建立一種更加積極、健康的互動關係,間接地使每個家庭成員獲益。通過治療,讓產婦瞭解抑鬱同家庭生活之間存在複雜而強有力的關係,認識家庭能夠影響抑鬱症的發病和病程,家庭成員對待抑鬱症病人的方式不但影響每個成員的生活,也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的家庭的存在。

  [5] 2.2 心理護理意義

  由於心身疾病的治療和轉歸與心理社會因素更加密切,病人的情緒狀態和心理變化直接影響著疾病的治療效果和康復程度,因此,對心身疾病的心理護理就顯得格外重要。主要目的在於:解除病人對疾病的緊張、焦慮、悲觀、抑鬱等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正確及時的健康教育,使病人儘早適應新的角色及住院環境。幫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特別是醫-患關係,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對產後抑鬱症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可改變病人不正確的認知,消除負性情緒,促使其病理心理向正常心理轉變,改善護患關係,提高依從性,有利於症狀緩解。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提高對產後抑鬱症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積極開展心理護理,但在心理護理的措施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

  3小結

  產後抑鬱的症狀比產後沮喪持續長,可持續數週。通常發生在分娩後的數日或數週。心理護理對緩解症狀、配合治療、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方法常用的有一般性心理治療如支援、鼓勵、保證、解釋、傾聽等。

  結束語

  產後抑鬱是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症狀群,可持續數週。對於初產婦是一個應激因素,由於社會角色的完全改變;對她們的認知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容易超越正常界限造成病理性改變。為了保障產母安全渡過產褥期,進行有效的母乳餵養,必須對抑鬱的產母進行心理護理,為產婦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

  綜上所述,懷孕和分娩是女性一生中的重大改變,這段時間不僅面臨身體形象的改變、潛意識的內在衝突以及初為人母所需的情緒調整,還有家庭關係改變、經濟來源需求等,對產婦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情境。在此期間,護士密切觀察產婦的心理變化,準確評估她們的心理狀態,並針對不同問題實施心理護理。

  可常規測試其焦慮、抑鬱情緒,幫助分析原因,配合家庭支援,使其理智、成熟地思維,克服焦慮情緒。同時也要看到產後抑鬱症不易被發現,相關的具體生物學原因尚沒有找到,如何早期識別產後抑鬱症,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予以心理安慰和支援,認真做好健康教育,探索適合各種型別病人的預防控制措施,發展多途徑、分階段、綜合的、有針對性的預防性措施,是今後醫護人員需要關注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吳文清,祈劍雲,劉利華,等.產後抑鬱症、焦慮症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產科臨床雜誌,2003,4***6***:421—424

  [2] 邵小玲,董曉琪.200例住院患者營養問題的調查及護理干預[J].護理與康復,2007,6

  ***9***:586—588

  [3] 張翠紅,陳佐明.住院抑鬱患者團體治療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2***:183—184

  [4] 馮文,盧晶梅,劉旭紅.家庭護理干預對產後抑鬱症發病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雜誌,2007,23***7***:48—50

  範文二:產後抑鬱患者臨床表現及心理護理

  摘 要

  目的:探討產後抑鬱患者臨床表現,實施心理干預對產後抑鬱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為今後的護理工作提供護理指導,提高產後抑鬱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方法:對100例產後婦女,應用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分別在產後1個月、3個月、12個月進行分析。

  結果:抑鬱症發生率分別為24%、9.5%、3.5%。臨床症狀多樣。

  結論:產後抑鬱的症狀比產後沮喪持續長,可持續數週。通常發生在分娩後的數日或數週。心理護理對緩解症狀、配合治療、預防復發都有極大的幫助。方法常用的有一般性心理治療如支援、鼓勵、保證、解釋、傾聽等。

  關鍵詞:產後抑鬱 心理狀態 心理護理

  1前言

  1.1背景及意義

  近幾年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變革,社會人群對衛生保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醫聞衛生工作者越來越認識到心理社會因素以人類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發生影響的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積極預防、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干預,對保證產婦身心健康、維持家庭和社會的穩定具有重重要意義。

  1.2研究目的及目標

  探討產後抑鬱患者臨床表現,實施心理干預對產後抑鬱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為今後的護理工作提供護理指導,提產後抑鬱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1.3關鍵詞及定義

  產後抑鬱症是指產婦分娩後出現的抑鬱症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型別,一般在產後6周內第一次發病,表現為抑鬱、悲傷、沮喪、哭泣、易激惹、煩躁,重者出現幻覺或自殺等一系列症狀為特徵的精神紊亂。

  1.4文獻回顧

  產後抑鬱症是指在產褥期發生的抑鬱,是一種精神疾患,1968年由Pitt首次提出。80年代以後,產後抑鬱症受到了國際上的普遍重視,為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然而由於研究設計、測量工具、樣本大小、抑鬱診斷標準以及研究的時間不同,即缺乏概念上和方法上的嚴密性,從而造成報道產後抑鬱症的發病率有很大差異。Pitt最初的研究報道為10.8%,目前認為在3.5%~33%之間。我國這方面資料尚不多見,發病率報道差異也很大,為

  3.8%~18.48%。因縱向研究極少,對產後抑鬱症的持續時間相對知之甚少。有人提出大多數產後抑鬱症患者可在3~5個月恢復。一般認為產後抑鬱症的預後較好,約2/3的患者可在一年內康復,如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複發率。

  2 方法

  2.1物件

  調查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的住院分娩的產婦為物件,選取無慢性軀體病病,排除智力障礙、腦損傷或腦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共100例。年齡平均***26.5±3.1***歲。

  2.2方法

  於產後1個月、3個月、12個月用愛丁堡抑鬱量表進行分析,分別涉及核心症狀、心理症狀群、身體症狀群。並通過心理護理,及早干預,。

  3結果

  3.1臨床表現

  3.1.1核心症狀

  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三主徵

  3.1.1.1情緒低落

  病人體驗到情緒低,悲傷,常感覺到心情壓抑,沮喪,情感淡漠,情緒的基調是低沉、灰暗的,病人常常訴說自己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病人常常可以在壓抑狀態下所體驗的悲觀、悲傷情緒與喪親所致的悲哀情緒相區別。在抑鬱發生的基礎上病人會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

  3.1.1.2興趣缺乏

  病人體驗不到樂趣是常見的症狀,不願意參加正常的活動,甚至疏遠親友,有的病人雖可參加娛樂活動,但無法體驗到應有的樂趣,對生活時常缺乏信心,覺得生活無意義。

  3.1.1.3樂趣喪失

  是指病人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或稱為快感缺乏。

  3.1.2心理症狀群

  3.1.2.1焦慮 [1]

  焦慮與抑鬱常常伴發經常是抑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病人常用“心裡難受”、“沒有意思”等替代,或對外界環境的變化無動於衷,為掩蓋或否認心情不好強裝笑臉,使身邊的人也無法認識到病情的嚴重性。有的病人焦慮情緒非常明顯甚至將抑鬱情緒完全遮掩,有的病人無故抱怨他人對自己不好,未盡到責任等。有的病人言行激越還導致和家人、朋友的關係惡化。

  3.1.2.2自卑觀念明顯

  自我評價較低,自暴自棄,自責、自罪,或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戒心,與家人關係不協調,病人對自己既往的一些輕微過失痛加責備,認為自己的一些過失讓別人感到失望,嚴重時達到妄想程度。

  3.1.2.3認知症狀

  認知功能致變也是抑鬱症患者常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和計算、理解、判斷力下降等。

  3.1.2.4多疑敏感

  病人常在情緒低落等的影響下出現關係妄想、自責自罪、嫉妒妄想、罪惡妄想、無價值妄想等。

  3.1.2.5自殺觀念和行為

  是常見的症狀,也是最危險的症狀。但病人常不明確表達,甚至否認有自殺觀念。產婦擔心自己不能照顧嬰兒自己或嬰兒會受到傷害等。重者甚至絕望,出現自殺或殺嬰傾向,有時陷入錯亂或昏睡狀態。

  3.1.3軀體症狀群

  3.1.3.1睡眠紊亂

  是抑鬱狀態最常伴隨的症狀之一,有早醒的病人更是如此。早醒後,病人即陷入痛苦絕望之中。

  3.1.3.2食慾紊亂

  主要表現為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食慾減退的發生率約為70%左右。

  3.1.3.3精力下降

  常在主觀上感到精力不夠,表現為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惰,甚至需他人幫助料理日常生活。

  3.1.3.4晝重夜輕

  病人的心境常有晝夜節律改變,即情緒在晨間加重。病人一睜眼,就在為新的一天擔憂,不能自己。在下午和晚間有所減輕。

  3.2.1一般護理

  3.2.1.1睡眠護理

  抑鬱患者往往因居住環境、失眠、早醒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痛苦有關。嚴重失眠、早醒會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加重病情的發展。要隨時評估病人的睡眠情況,並瞭解失眠、早醒的原因。若因環境改變或一時間的苦惱而造成的失眠,可通過與病人交談,緩解其心理不適感,無需用藥。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則應針對原因給予相應措施,以增進病人的睡眠時間和質量。

  3.2.1.2飲食護理

  抑鬱患者大多出現食慾減退,故應根據病情提供高熱量、易消化的飲食。可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提供家庭式飲菜,增加食慾並注意飲食衛生,創造潔淨的飲食環境。 [2]

  3.2.1.3安全護理

  提供舒適、安靜、安全的環境,杜絕出現自殺物品如刀、繩、玻璃等。生活設施應安全,不能用作自殺工具。避免外界對病人的不良刺激與影響,限制與其他抑鬱患者接觸,以防止抑鬱情緒的互相感染。

  3.2.2心理護理

  3.2.2.1傾聽

  傾聽產婦的傾訴,充分理解病人的抑鬱體驗,並觀察產婦情緒狀態的變化和母嬰之間接觸和交流情況。建立良好的治療性護患關係,幫助其分析、認識精神症狀。教會病人如何正確應對和疏解自殺危機的方法。

  3.2.2.2傾訴

  鼓勵病人主動訴說內心的痛苦和想法,尊重病人的隱私權。詢問產婦對本次分娩的期盼和實際體驗,鼓勵其回想分娩情景的頻率,和對分娩的感受。並瞭解產婦對嬰兒的態度,對嬰兒有無混亂、失望或憤怒情緒,並從產婦的傾訴中瞭解其作為一個新母親的感受。對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病人,應鼓勵病人訴說其異常的感知和思維,以及受不良情緒影響的體驗並與其探討積極的應對方式,但不宜對病人進行強制性或防衛性教育與辯論,當病人的病情恢復到一定程度,才可對其病態體驗提出合理的解釋。 [3]

  3.2.2.3家庭干預 [4]

  評估產婦社會活動和社會支援系統,瞭解病人的興趣愛好,鼓勵其參與易完成、有趣味的活動,引導病人關注周圍及外界的事情。瞭解產婦與配偶及其他家庭成員的關係和其他人交流、互動的情況,以及個家庭成員的角色行為。充分利用家庭資源,增進家庭對疾病的認識,引導家屬共同面對病人問題,調整家庭的適應能力。在這同時,產婦需認識到接納一個新的家庭的重要性,與丈夫一起擔當家長的責任,調節好從夫婦兩人生活方式到夫婦與孩子三人的生活方式。指導丈夫及其他家庭成員加倍的關心產婦,提供嬰兒餵養和護理知識,耐心幫助產婦護理和餵養自己的孩子,鼓勵產婦表達自己的心情並與其他產婦交流等均有助於提高產婦的自信心和自尊感,促進接納孩子,接納自己。

  4討論

  4.1 產後抑鬱的臨床表現及護理

  抑鬱症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抑鬱為主要症狀的一組心理障礙式情感障礙,是一組以抑鬱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症狀群或狀態。產後抑鬱是繼發的,發生率在7%~29%,以情感範圍障礙最多佔52.9%,針對產後抑鬱症狀的分析,早期干預進行心理護理。

  4.2 產後抑鬱症發生的相關因素

  產後抑鬱症是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除了與生物學、心理、社會、遺傳因素外,還與分娩方式、社會地位、教育程度、家庭關係等多種因素有關。

  4.3 產後抑鬱症的預防

  目前尚未能證明能預防產後抑鬱症,然而一系列情況表明產前干預比產後更有效,個人比集體產後隨訪更能有效的預防。

  5推論及建議

  產後抑鬱是一組非精神病性的抑鬱症狀群,可持續數週。對於初產婦是一個應激因素,由於社會角色的完全改變;對她們的認知和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容易超越正常界限造成病理性改變。為了保障產母安全渡過產褥期,進行有效的母乳餵養,必須對抑鬱的產母進行心理護理,為產婦創造一個安全、舒適的家庭環境。對產後抑鬱易感人群要提前做好預防工作。另外保障孕婦及胎兒的營養供給非常重要,國為孕婦、胎兒的營養不良將影響胎兒神經系統結構、內分泌、器官的正常發育,以致出現異常,為日後抑鬱症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 吳文清,祈劍雲,劉利華,等.產後抑鬱症、焦慮症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產科臨床雜誌,2003,4***6***:421—424

  [2] 邵小玲,董曉琪.200例住院患者營養問題的調查及護理干預[J].護理與康復,2007,6***9***:586—588

  [3] 張翠紅,陳佐明.住院抑鬱患者團體治療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09,17***2***:183—184

  [4] 馮文,盧晶梅,劉旭紅.家庭護理干預對產後抑鬱症發病影響的研究.中國實用雜誌,2007,23***7***:48—50

  致謝

  本課題得到了楊麗老師在寫作過程的悉心指導,在此表示感謝!也感謝在資料收集過程中給予我極大幫助的各位同事,謝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