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什麼時候開始最好

  寶寶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從寶寶出生那一刻起,爸媽就要想到寶寶的教育,正常孩子只要出生後教育得法,都能培養成優秀的孩子,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目前我們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規定的是0-3歲才是屬於早教範疇,0—3歲是早期教育的最好時期。

  很多家長這樣問道。早期教育是現下非常火熱的一個話題,很多家長以為學齡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也就是0-6歲,然而目前我們各大院校的早期教育系所規定的是0-3歲才是屬於早教範疇,大家比較認可的歸納為對0-3歲的孩子教育稱為啟蒙教育或者小童教育,4-6歲孩子教育為大童教育。

  1、早教應以安全第一

  進行早期教育過程中,家長或教員應以安全為第一。不可為了達到某個課程目的而不考慮安全隱患。

  2、早教需順應孩子發展規律

  進行早教需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進行相關的教育,需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過早的早期教育開發只能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無端給孩子今後的發展增添壓力。因此建議家長謹慎選擇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模式。

  3、早期教育不等同於教育訓練

  早教不是單純的找老師給孩子上課額外強加給孩子訓練,家長要做到“以情為先”、“以養為主、教養結合”,每天至少花一小時與孩子語言交流,與他們在生活和遊戲中良好互動等。

  怎樣教育孩子的方法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搜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這位媽媽也並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還以——並不認為“你真蠢”是髒話。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方法三: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他不知道將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再也不會,就可以通過例項,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知道承擔最近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後來,人們把這個結論稱為“手錶定理”。

  學齡前兒童的性格特徵


       1、求知慾強:愛學習,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注意力比較穩定,善於把開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於友愛感:愛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時能友好相處,善於把自己的願望與集體相結合。

  3、愛勞動:自主能力強,穿衣、吃飯都要求自己做,主動幫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關心老人,願意幫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愛人民、愛祖國的萌芽,喜愛唱歌、跳舞、朗誦詩等。

  6、克服困難的態度:遇到困難努力去克服,並想出辦法去完成任務。

  7、獨立性逐步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