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的治療偏方推薦

  疝氣是一種比較常遇到的疾病。若有疝氣發生,宜早日治療。下面給大家分享治療疝氣的偏方吧。

  治療疝氣的偏方

  1、當歸茯苓湯治疝氣

  【功能主治】溫經散寒,清熱利溼,活血益氣,補腎益肝。主治疝氣。

  【偏方組成】當歸、茯苓、枸杞各15克,肉桂、烏藥、小茴香各10克,海沉香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7日為1療程。

  【病例驗證】楊某,男,29 歲。辜丸腫痛,伴夢遺1周,前來就診。證見顴紅脣赤,潮熱盜汗,腰脊痠痛,每遇勞累陰囊墜痛,舌質紅,脈細數。辨證為陰虛火動,水不涵木。治宜滋水涵木,潤燥消炎。用本方去肉桂加生地、山萸肉各15克,白芍10克,黃柏、知母、牛膝各8克,桅子、川楝子、丹皮、地骨皮各10克,溫水煎。服5劑,小腹仍有脹痛,照上方加木香、元胡各10克,服7劑痊癒。

  2、檳榔佛手湯治疝氣

  【功能主治】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治疝氣。

  【偏方組成】檳榔、佛手各18克,吳茱萸、香附、荔枝核、黃芪各15克,小茴香、橘核各12克,乾薑10克,肉桂、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劉某,男,18 歲。素患疝氣,過勞則發,脹痛甚則肢厥而冷汗出,且睪丸脹痛,某醫院診為“腹股溝斜疝”,久治無效。經診:少腹結滯不舒,陰囊腫脹墜痛,脘脅不適,食慾不振,舌淡苔薄,脈弦。此因素體虛弱,過勞耗損中氣,氣虛下陷,寒溼內生,凝滯肝經,致少腹、睪丸墜脹痛而成疝氣。法宜疏肝理氣,散寒止痛。按此方服藥6 劑,諸症消失而愈,追訪10年,未見覆發。

  3、茯苓白朮桂枝湯治小兒疝氣

  【功能主治】溫經通脈,燥溼健脾。主治小兒疝氣。

  【偏方組成】茯苓、白朮、臺烏藥各9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伴咳嗽者,加桔梗、川貝母各6克;疝痛甚者,加木香、元胡各6克;體質虛者,加黃芪、當歸各6克。

  【病例驗證】治療小兒疝氣病32例,服藥4~40劑,痊癒20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為86.1%。

  疝氣的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

  一歲以下幼兒可暫不手術,因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採用疝氣帶壓住深環。

  2.手術治療

  疝氣如不及時處理,疝塊可逐漸增大,症狀加重,甚至發生嵌頓或絞窄而威脅患者生命,故應儘早施行手術治療

  疝氣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較常見的是腹股溝疝,在腹股溝區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平臥後可回覆。嬰兒多系母親在換尿布時發現,較大的小兒則多於入浴時發現。引起腫塊出現的誘因是腹壓增加,如哭泣、咳嗽、排便、排尿等。較年長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誘發腫塊在腹股溝區出現,有些則會到達陰囊或***。腫塊系由腹腔內的器官脫出到疝氣袋所形成,脫出的器官以小腸居多,因此摸起來感覺柔軟。其他如大腸、闌尾、大網膜等亦可能脫出。女性則以卵巢脫出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較硬且多半有壓痛的腫塊。除了可以看到或觸到腫塊之外,有些患兒會有便祕、食慾不振、吐奶等現象,有些則可能表現易哭、不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