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寶寶免疫力有哪些誤區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是媽咪們應該關注的問題,下面小編整理了增強寶寶免疫力的方法,一起來了解吧。

  免疫系統的形成

  1、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每個人出生時都有的、天生的、自然的免疫力,具有全面保護的作用,先天性免疫包括:

  人體的機械防禦機制,比如面板的屏障功能、咳嗽等;

  體內的化學和生物學成分,比如胃酸中的鹽酸和腸液中的膽鹽具有抑菌和殺菌作用;

  餵養途徑和營養物質,包括寶寶出生之前經胎盤的母親抗體的傳遞和出生之後的母乳餵養。

  2、獲得性免疫

  獲得性免疫是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逐漸獲得的,是通過感染性病菌刺激、預防接種和腸道菌群狀況的健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當受到病原微生物侵犯或接受免疫接種後,人體內就會產生對抗此種病原微生物的特殊抗體,以後當受到這種病原微生物的再次侵犯時,抗體就可以聯合其他免疫細胞等將病原微生物殺死。

  如何提升寶寶免疫力

  第1招:母乳餵養—人生的第一次免疫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能增加嬰兒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可防止嬰兒受病毒的侵入而生病。可以說,母乳是人生的第一次免疫,因此不要錯過給寶寶母乳餵養的機會。

  第2招:撫觸—改善寶寶血液迴圈

  在自然分娩中產道收縮,擠壓胎兒,是一種有益的身體接觸,有利於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生後,母親的身體接觸,會讓小嬰兒有很大的安全感,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體發育,對出生時體重較輕的早產兒尤其有益。撫觸可以改善寶寶的血液迴圈,提高免疫力,並能增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減少哭鬧,改善睡眠。

  第3招:免疫預防接種—積極主動應對

  為寶寶預防接種是人類抵禦傳染性疾病而採取的積極措施,如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小兒麻痺症,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等。父母們一定要按時為寶寶接種疫苗。

  第4招:規律的生活習慣—讓生物鐘有節奏地轉動

  父母足夠耐心地對待孩子,幫他們找到自己的生活規律。成長中的孩子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晚上睡的不夠,可以讓他白天小睡一下。週末多帶寶寶到空氣清新的公園玩一玩,對身體大有益處。

  第5招:均衡飲食—提升防禦功能

  孩子偏食,營養不均衡會造成抵抗力下降。肉、蛋、新鮮蔬菜水果儘可能多樣,少吃各種油炸、燻烤、過甜的食品。

  第6招:不要吃得過飽—避免脾胃負擔過重

  嬰幼兒臟腑嬌嫩,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健全。若吃得過飽,會使胃腸負擔加重,消化功能紊亂,容易發生積食、腹痛,導致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第7招:多喝白開水—保持黏膜溼潤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溼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上幼兒園、外出時讓孩子揹著水瓶,渴了隨時喝。注意,要喝白開水,而不是各種含糖飲料。

  第8招:不必過於乾淨—形成免疫記憶

  免疫系統能對傳染病原形成免疫記憶,萬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將其消滅。如果家太乾淨,孩子沒有機會通過感染產生抗體,抵抗力反而減弱,並可能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失調。

  第9招:良好的衛生習慣—防止病從口入

  雖然過分抗菌、乾淨無益健康,但仍要培養孩子基本的衛生習慣,尤其在吃飯前和上廁所後把手洗乾淨,可以防止病從口入。

  第10招: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讓免疫系統得到鍛鍊

  當感染不是很嚴重時,儘量不要用抗生素,而是靠自身的抵抗力,使免疫系統得到鍛鍊。這樣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敵人”時,已經訓練過的免疫細胞便會產生出有針對性的免疫力,從而保護身體安全。

  提高寶寶免疫力避開的誤區


  誤區1:只吃細糧,不吃粗糧

  作為營養素的主要物質蛋白質倘若攝取不足,免疫機能就會下降。對於補充蛋白質,人們總覺得給寶寶吃得越精細越好。其實不然,粗糧可提供細糧所缺乏的營養成分,達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的目的。

  溫馨提示:寶寶1歲之後,吃固體食物是最合適的選擇。

  誤區2:不允許寶寶生小病

  天氣一冷,媽媽怕寶寶著涼,就不讓寶寶出門。這麼一來,寶寶的呼吸道長期得不到外界空氣的刺激,得不到鍛鍊,更容易感染疾病。

  不得病的寶寶永遠沒有免疫力。對於一些小病,媽媽只需要認真對待,密切觀察,不必驚慌。很多研究證實,寶寶經常患一些小病,有助於免疫力的提高,對預防嚴重的疾病很有好處。

  溫馨提示

  1、別輕易認為身體常生病的寶寶就是抵抗力差。很多常生病的寶寶會在4歲後患病次數逐漸減少,所以並不見得是抵抗力差。

  2、想寶寶少生病,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加強日常戶外運動和身體鍛鍊,逐漸提高寶寶的體質和免疫機能,增強自身抗擊病毒細菌感染的能力。

  誤區3:過於乾淨

  免疫系統能對傳染病原形成免疫記憶,萬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將其消滅。如果你家太乾淨,寶寶沒有機會通過感染產生抗體,抵抗力反而會減弱,並可能導致過敏和自體免疫失調。

  給寶寶創造的環境不是不讓他接觸細菌,而是要控制接觸細菌的濃度。平時要保持的是空氣清潔,而不是無菌。寶寶少量地、經常地接觸細菌,對增強免疫力非常有利。

  溫馨提示:平時只要使用一般的肥皂和水就能達到清潔目的,不需要用消毒劑消毒,也不要每天都使用。

  誤區4:重視室內活動,忽略戶外活動

  如果擔心天氣變化、外面空氣汙濁、溫度下降、易造成寶寶生病,所以就門窗緊閉,這樣做是完全不對的。

  從病菌、灰塵種類或總量來說,屋裡一定比外面少,但從某一種細菌或病毒的濃度來說,屋裡比外面多。病毒和細菌達到一定濃度才能致病,而密閉的環境有利於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通風的房間細菌濃度明顯降低。

  每天帶寶寶到戶外接受一些自然光照,有利於免疫系統正常工作。尤其是新生兒,每天的日晒可以有效防止佝僂病和尿布疹的發生。

  溫馨提示:定時開啟門窗換氣,保證寶寶的房間空氣流通。每天至少換氣兩次,時間選擇在上午9~11點和下午3~5點空氣汙染低的時段,每次不少於45分鐘。

  誤區5:提高免疫靠藥物

  除了接種疫苗外,其他藥物和免疫調節劑具有一定的抗禦疾病能力,但其中所含的抗體,並不是針對某一種特定細菌或病毒的特異性抗病物質,因此不是萬能的預防藥。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丙種球蛋白。長期反覆使用,會抑制自身合成丙種球蛋白的能力,降低抗病力,還有可能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甚或肝炎、艾滋病等。一般來說,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寶寶是不需要的,若出現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情況可以酌情選用。

  溫馨提示:在為寶寶選擇免疫調節制劑之前,最好到醫院進行免疫功能測試,切忌盲目使用,否則不僅無助於增強寶寶的抗病力,反倒可能招災惹禍。

  誤區6:動不動就用抗生素

  感染不是很嚴重時儘量不要用抗生素,最好靠自身的抵抗力使免疫系統得到鍛鍊。這樣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敵人”時,已經訓練過的免疫細胞便會產生出有針對性的免疫力,從而保護身體安全。濫用抗生素會增加耐藥性,也會引發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