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四季養生知識

  中醫與西醫不同,中醫在養生方面多用中醫固本培元,達到養生的效果。下面小編準備了,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醫藥春季養生知識

  一月:養腎防寒

  氣候特點:一月包含小寒和大寒兩個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

  中醫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

  養生原則:“秋冬養陰”***《黃帝內經》***。

  養生關鍵:“養腎防寒”。

  注意鍛鍊、保暖:如散步、慢跑等,同時應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飲食宜“滋補”: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諺語。人們在經過***春、夏、秋、冬***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既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目的。

  飲食宜忌:多吃羊肉、狗肉、雞肉、甲魚、核桃仁、大棗、龍眼肉、山藥、蓮子、百合、栗子等。以上食物均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痰、止咳補肺的功效。當然體質偏熱、偏實易上火的人士應注意緩補、少食為好。忌一切寒涼之物,如冰激凌、生冷食品。

  推薦食療:

  當歸枸杞燉羊肉

  用料:當歸15克,桂圓10克,枸杞15克,羊肉500克。

  製法:羊肉切塊,加生薑用開水稍煮,水漂瀝乾,加入各藥、上湯,隔水燉熟,飲湯吃肉。

  功用:羊肉溫熱,含蛋白質、脂肪、糖、鈣、磷、鐵、維生素***A、B***等,有補陰壯陽、補虛勞益氣血的作用。桂圓補益心脾,可去羊肉羶味。當歸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枸杞燉羊肉可補陰壯陽,補益心脾。

  二月:陽氣生髮適當春捂

  氣候特點:二月是春天的開始,包含“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過了“立春”,萬物復甦,大地生機勃勃,草樹開始萌芽,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節氣的特點是冬去春來,溼度逐漸升高,加上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雨水”節氣因為雨水增多,空氣溼潤,天氣暖和但又不燥熱,更加適合萬物的生長。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而護肝要從心情著手,使心情舒暢,防止“肝火上升”。

  養生原則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季是冷空氣活動頻繁之季,所以要適當“春捂”。

  二月白天漸長,陽光暖和,氣溫趨於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漸增多。民俗諺語中有句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說明人們經過秋冬養生,到了春天開始勞做了。

  春季養生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注意保護陽氣。

  立春以後,氣候仍然乾燥,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

  飲食宜忌

  宜:多食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

  忌:辛辣之物。

  推薦食療

  枸杞子山藥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藥30克,糯米50克。

  製法:將枸杞子、山藥和糯米同放鍋中,加適量清水,用大火開後改小火慢煮半小時至米熟爛,放溫服用。

  功用:枸杞子養陰益腎柔肝,山藥健脾益腎,糯米和胃,共為養陰柔肝,益腎健脾。

  三月:晚睡早起食甜養肝

  氣候特點:三月是春天將要過一半的時候,包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

  “驚蟄”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按照一般氣候規律,“驚蟄”前後各地的天氣已開始轉暖,並漸有春雷的出現,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出土活動。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

  春分的“分”,是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正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應該是春暖花開的時節。

  中醫認為,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因此,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養生原則:“春夏養陽”。

  養生關鍵:春養肝。

  春天,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早晨醒來也較遲,民間稱之為“春困”。這是人體的生理功能隨季節變化而出現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

  三月的養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及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這就是說,春天萬物復甦,應該晚睡早起,散步緩行,這樣可以使精神愉快、身體健康。但處於北方氣溫較低,早晚溫差大地區的人還要注意保暖。

  春季應肝,如養生不當,可能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春天屬肝病高發季節,要注意養肝、保肝,防止春季傳染病的流行。

  飲食調養:“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的飲食既要根據節氣變化,又要考慮個人的體質情況。以“春夏養陽”為主要原則,也就是適當多吃能溫補陽氣的食物。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春天應肝,肝氣旺可傷脾,所以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養脾。

  多食甜如大棗、鍋巴、山藥、韭菜、菠菜、薺菜、雞肉、雞肝等。

  少食酸如西紅柿、檸檬、橘子等。

  推薦食療:

  山藥粥

  用料:鮮山藥100~200克,粳米100克。

  製法:將山藥洗淨去皮切塊,與粳米同煮。

  功用:山藥健脾益腎補肺。

        中醫藥夏季養生知識

  四月:補腎調陰陽

  氣候特點:四月是春季最後的階段,從二十四節氣來說,包含有清明和穀雨兩個節氣。

  清明在節氣上代表天清地明的意義。自古以來,這一天便是中國人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又稱“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

  穀雨是春季最後的一個節氣。古代稱:“雨生百穀”,說明此節氣在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四月天氣轉暖,人們的室外活動增加,北方的桃花、梨花、杏花等開滿枝頭,楊絮、柳絮四處飛揚,這時候花粉過敏的人們日子就比較難過了,應該加以預防。此季節還是傳染病高發季節,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等。所以應依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傳染病是這一時期的關鍵。

  養生原則

  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主。

  從中醫養生來說,清明前後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白居易《春遊》詩中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從防病來講,在這段日子裡,天氣陰涼,應以補腎、調節陰陽虛實為

  主。為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運動為宜,如踏青、做操、打太極拳等。飲食調攝方面,須定時定量,防暴飲暴食。

  飲食宜忌

  多食菠菜、薺菜、蔥、水果、山藥、枸杞、兔肉,少吃辛辣、油膩、大寒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魚、海蝦等。

  推薦食療

  山楂枸杞燜兔肉

  用料:山楂、山藥各30克,枸杞子15克,兔肉500克,紅棗4個。

  製法:紅棗去核,兔肉切塊,用開水脫去血水。諸料共入砂鍋,加清水煮沸後改小火煲2~3小時,調味。

  功用:枸杞子滋補肝腎明目,山藥健脾益腎,山楂活血化瘀,紅棗健脾益血,兔肉補益中氣。此款食療方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低脂肪、低膽固醇,有滋補肝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