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談四季養生

  四季養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熱、溫、涼的變化來養生。就是養生要和天時氣候同步。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四季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四季養生

  西方醫學有西方醫學的養生,道家有道家的養生,儒家有儒家的養生,各自都有不同的養生方法。但是我今天介紹的呢主要著重介紹一下中醫文化的養生,就是從中醫學的角度看,我們人應該怎樣養生,今天養生的第一個題目叫做順四時。大家都知道這個按照中國的傳統問題講,人是從哪來的呢,認為是上帝捏出來的,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麼人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天地的產物,那什麼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呢,因為你只有把這個問題搞明白了,你就知道為什麼養生必須順四時。

  那麼道生一,就是在地球,在我們地球沒有產生之前,他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一團物質,這個物質在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叫做道,道在它的不斷的運動的過程裡面形成了一,這個一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沒有靈,中國古代文化那個一個點,咱們現在的一是從一個點發展來的,這個點是什麼?就是我們祖先說的太極。如果大家瞭解一點中國文化的時候都知道“道生一”這個“一”是太極,你看我們畫這個太極是一個圓圈,中間一個曲線,左邊一個白點,右邊一個黑點,一半白一半黑,這正說明了太極是一個陰和陽的有機的結合體。

  那麼有了一在它的不斷運動中形成了二,二是什麼?《黃帝內經》講:“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就是它的陽氣逐漸上升形成了天,陰氣下降形成了地,這樣就形成了我們說的“二”,二在中國文化中叫做天和地。那麼有了天和地,是不是就一定萬物呢?我看不一定。你看比如咱們在太陽系裡面,太陽系裡面火星,其他的星球有天有地,它為什麼沒有地球上的生物呢?按照中醫文化的觀點是因為它沒有三。

  三是什麼?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就是地氣的上升與天氣的下降其構建了一個地球的特殊環境,這就是在“三”。正因為地球上有了這個三,所以地球上才會產生萬物,這個三我們大家管它叫做“運動著的氣”。你看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這種地氣上升天氣下降所構建的這個運動著的氣,中醫學上把它叫做運氣,我們現在有人說說這個人有運氣沒運氣,其實這個運氣是從這個理念把它引申出來。那麼有了運動的氣在自然界中怎麼體現呢?自然界中運動的氣體現呢就是我們的春夏秋冬,就是四季的變化是自然界的天地之間這個氣的運動變化的具體體現,要想了解中醫的養生,就首先得了解中醫的四時。如果你不瞭解這個四時你就沒法談中醫的養生了。

  某中醫教授認為,養生首先要順四時,就是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最早在我國古代《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的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係,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那麼中醫文化又是如何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呢?

  在我們中醫的《黃帝內經》裡提過這麼一句話,他說“人以天地之氣而生,法四時而成”。就是人是天地的產物,你是根據四時的春夏秋冬的這樣法則來完成你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理念。

  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順四時,就是如果你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個規律來養生的話,那麼你就可以保證你減少疾病在你這發生。《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斜賊風,避之有時”,虛斜賊風是什麼?就是在這個時令中沒有正常氣侯的時候,中醫就叫做虛斜賊風,這些東西就會導致人疾病的發生。

  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夏天的時候唯恐那空調開的不大,唯恐空調不涼快,冬天的時候唯恐咱們那個暖氣燒的不熱,這其實是違背了自己規律的。過去老百姓有一句話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遲早要坐病”。冬天的時候由於你氣血是避藏的,如果你這時候太熱了,你讓他那個氣血都耗散出去了,中醫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你不能夠把你的精血很好的儲存起來,那麼你春天就應該得瘟病了,你要是毛孔長期在屋裡開著,那個毛孔是開著的,他毛孔是開著的,你突然間一出來他不感冒嗎。

  中醫學的理論說,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樣,都浮游在天地間,都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過程,順應四時就是順應四季的變化調養自己的身體。

  大家知道溫帶最適合人類的生存。上次講到了陰陽,陰陽的交替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命活動,南極和北極半年白天、半年黑天,有陽無陰,有陰無陽,中醫講獨陰不生,孤陽不長。溫帶處於陰陽交替最好的地方。中國、日本、美國、歐洲基本都處於溫帶環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人類億萬年的生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人類的身體和大腦都有很大的影響,溫帶人很聰明,這也是我們生活在溫帶應該感到自豪的。

  四季養生的方法

  一、春季養生

  春為四時之首,既是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的時令,也同樣可以看作是養生的開始,此時,人應該本著“人與大地相應”的基本出發點,順其自然向上向外疏發人體之陽氣。所以,春季養生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由弱到強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而且還要積極地去倡導一種雅緻舒心的生活。所以在春季之時,要注意保持自己愉悅的心情日常生活要安排得豐富多彩。《壽親養老新書》裡載有十樂: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清代畫家高桐軒也有“十樂”,即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臥之樂,曝背之樂。可見,在生活中結合自己的情趣愛好,不僅是生活的豐富,還是一種生命的頤養。春季還應多食紅棗,蜂蜜,韭菜,春筍,櫻桃,菠菜等食物

  二、夏季養生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夏季三個月,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上下交合,植物開花結果。因為夏季屬火,五臟中對應的是心,心火克肺金,所以在夏季,人們可以適當地多吃些辛味的東西,少吃苦味的東西,有助於補益肺氣。夏季人體陽氣外浮,內部陰氣暗伏,人們不適合在夏季吃太過寒涼的食物和飲料,否則易於損傷脾胃,引起腹瀉。

  夏季忌多吃生冷食物。夏季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季節,也是萬物生長最茂盛的時令。由於氣候炎熱,揮汗如雨,脣乾舌燥,心中煩熱,如果吃上一塊西瓜,或喝上一杯冰涼的冷飲,又解渴,又去暑,確實愜意。因此,有的人往往貪圖一時痛快,多吃生冷食物。殊不知,一切事物均以適度為宜,太過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夏季人的消化功能較弱,在飲食方面,過多吃生冷食物,近則立即誘發腸胃痙攣,引起腹痛、腹瀉,遠則秋季生病。腸胃受冷刺激過度,還可使膽道痙攣,導致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和使心血管收縮,心臟負擔加重,對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很不利。因此,身體健康的人,也忌多吃生冷食物。

  夏季忌多吃寒涼食物。天氣轉熱,飲食也隨之調理,配合氣候的變化,才能達到夏季養生保健的最佳效果。中醫一直強調食療的好處,在夏令時節應選吃一些去溼清熱的食物,以加強抵抗力。如葛粉能促進體內微血管迴圈,預防高血壓及膽固醇增高,亦能去溼及降骨火,適合中風人士食用;赤小豆已得到科學證明,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去溼;扁豆則能健脾去溫。除“因時進食”外,還要“因人進食”。不要盲目認為,夏日多進食清涼解熱食物,對身體有好處。如有的人體質虛寒,對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應忌多吃。夏季氣候燥熱,以熱者涼之,燥者清之的原則,清燥解熱乃夏季之要道。

  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最容易丟失津液,需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一方面多食如西紅柿、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芒果之類果品,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溼,既可以預防因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另一方面在菜餚中加點醋,醋酸還可以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疾病的發生。

  夏季飲食菜餚宜稍鹹。炎熱的夏季,人體出汗多,所以在飲食方面,宜食用調味稍鹹的菜餚。一來可以及時補充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二來可避免因出汗過多而出現的虛脫

  三、秋季養身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謂容平。”意思是說自然界的萬物經過一個夏季的生長已趨成熟,處於一種豐碩、從容、平靜待收的景象。這個季節,天高風急,地氣清肅。秋季主收,要收斂自己的神氣,不要使神志外弛,藉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利影響。秋高氣爽,溼氣減少,氣候變燥。此時適宜吃些養陰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應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節,多食用滋潤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貝母粥,也可適當選用芝麻、香油、桑葉、菊花、蘆根等辛涼和津潤燥之物等。

  秋季屬金,五臟中對應的是肺。秋季要順應收的養生之道,否則就會損傷元氣,在冬天容易患腸道疾病。因為人體經絡中的肺經與大腸經緊密相關,互為表裡,被中醫視為相同的系統。肺病會累及大腸,大腸有病則會影響冬天人體儲存精氣的功能。

  四、冬季養生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藥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 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維生素和無機鹽。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養生"就是保養生命之意,養生最常見就是食療養生,養生要順應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通過不同的調養護理方法,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俗話說,求醫不如求己,可以通過對中醫養生學習,並在生活上努力實行,以達到養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