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四季養生_四季養生之道

  四季的更替沒有變永遠是春夏秋冬.而人心再變,人的行為習慣在變,那麼四季如何養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四季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四季養生之道

  順應四時進行養生,即四季養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理解四季養生的內涵,需要明白中醫養生學四季陰陽消長、轉化的概念。古代中醫認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

  基於這些觀念,中醫的四季養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保養陰氣,所以歷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飲、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此外“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還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

  順應四時進行養生,即四季養生,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理解四季養生的內涵,需要明白中醫養生學四季陰陽消長、轉化的概念。古代中醫認為,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

  基於這些觀念,中醫的四季養生要求人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保養陰氣,所以歷來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臥早起”,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飲、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節性。此外“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還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

  四季養生藥茶有哪些

  春飲花茶

  春天陽氣生髮,但人們卻常感到睏倦乏力,表現為“春困”。花茶甘涼而兼芳香辛散之氣,有利於散發積聚在人體內的冬季寒邪,促進體內陽氣生髮,令人神清氣爽。春天喝花茶,可以消除“春困”。喝花茶,最好用透明玻璃蓋杯,取花茶3克,放入杯裡,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二三分鐘後,即可品飲。

  夏飲綠茶

  夏日炎熱,這時是喝綠茶的好時機。綠茶屬於未發酵茶,性寒,有清熱、去火、解暑的功效。而且它營養成分較高,還有降血脂、預防血管硬化等食療作用。綠茶的芽葉細嫩,沖泡時不能用太沸的水,80℃開水即可。沖泡時不必蓋上杯蓋,以免產生熱悶氣,影響茶湯的鮮爽。

  秋飲青茶***烏龍茶***

  秋燥來時,宜飲用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屬半發酵茶,介於綠、紅茶之間。烏龍茶性質不寒不熱,溫熱適中,有潤燥生津、清除體內積熱的作用。常見的烏龍茶名品有福建烏龍、廣東烏龍、臺灣烏龍,以閩北武夷巖茶、閩南安溪鐵觀音為著名。烏龍茶習慣濃飲,注重品味聞香,沖泡烏龍茶需100℃沸水,泡後片刻將茶壺裡的茶水倒入茶杯裡,品時香氣濃郁,齒頰留香。

  冬飲紅茶

  冬天寒邪襲人,陽氣漸弱,此時喝茶也要著重禦寒保暖,因而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紅茶能生熱暖腹,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還可助消化,去油膩。傳統紅茶名品有湖紅、宜紅、寧紅、閩紅、臺紅、祁紅,以安徽祁門縣的祁紅為著名。沖泡紅茶,宜用剛煮沸的水沖泡,並蓋上杯蓋,以免釋放香味。英國人常將祁紅和印度紅茶搭配,再加牛奶和糖飲用。在我國一些地方,也有將紅茶加糖、奶、芝麻飲用的習慣,這樣既能暖身,又可增添營養。

  四季養生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中醫重視人體環境

  人患感冒,發燒咳嗽了要到醫院去,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知道,到醫院查體溫也好,測血壓也好,化驗血液也好,按西醫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麼細菌和病毒使人患病,這恐怕是現代醫院首先要查的。從上世紀40年代到現在,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研究出了7000多種抗生素,但是今天在臨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過幾十種。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現代醫學面臨困惑。而中醫是怎麼治病的呢?中醫治病靠的是草根、樹皮,現在用的藥方大多是使用了兩千多年的方子。兩千年前的中藥方還有效,中醫解決的是人體的內在環境,是依據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

  養生要順應四時

  養生首先要順應四時,要順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類似記載。中醫認為要研究四季與養生的關係,必須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環境。人活在氣交之中,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根據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則,完成生、長、壯、老、已的全過程,這是中醫學特有的一面。中醫認為人法自然,人要順應四時,如果按照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規律養生,就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內經》中有一句話叫做“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中醫把許多致病因素、異常氣候等叫做虛邪賊風,這些都會導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調開得太涼,冬天暖氣燒得過熱,這些都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因為,中醫認為冬天氣血是潛藏的,如果太熱,令氣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溫病。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構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中醫認為,人的氣血執行狀態和五臟是直接相關的,而五臟又對應四季。春季易肝陰不足,產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悶、氣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乾咳、少痰;到了冬季,氣血應該潛藏於內。所以說肝、心、肺、腎這四個臟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關,在人的生命過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養生都是至關重要的。

  四季進補,春宜養肝

  春天時,氣血從內向外調動,此時應該注意養肝,最好吃點烏雞白鳳丸,女性以肝為先天,以血為主,烏雞白鳳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時氣血達表,無論男女都會出現肝血不足的狀況。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烏雞白鳳丸,就會覺得不疲勞了,春困的感覺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氣悶熱,陽氣不足,會出現胸悶、氣短、汗多等症狀,此時中老年朋友應該喝一點生脈飲,生脈飲裡面就三味藥,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氣,麥冬清肺熱,五味子收斂心氣,有助於滋養心氣;而秋天應吃點秋梨膏,梨有潤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經,它可以有助於氣血從外向內走;到了冬天時,氣血都到裡面去了,這時應注重補腎,過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黃丸來補腎。中青年女性還應補血,可吃一點阿膠、大棗、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這些富有營養的東西,通過在身體內的充分運化,就能達到四季養生的目的。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中醫認為,人的氣血執行與五臟是直接相關的。春天時,氣血從裡往外流,裡面的氣血相對不足。這時,很多人會有肝氣、肝血不足的情況,常常感到失眠、春困。這時,我們應注意養肝。無論男女,最好服用些烏雞白鳳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療效經過上百年的實踐檢驗。女性以肝為先天,養血為主,服用此藥自然不在話下。但不要以為這只是婦科聖藥,男性也會在春天存在肝血相對不足的情況。有此證之男士,可每天早上適量服用。到了夏天,人的氣血都到外面去了。天氣特別熱,汗出得特別多,你往往會感到氣短、胸悶,這是因為夏氣影響了你的心氣。我建議多喝點生脈飲***人蔘100克,麥冬200克,五味子100克***,尤其是中老年人。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的方藥。其中人蔘補氣,麥冬清肺熱,五味子收斂心氣,總體效果有助滋養心氣,抵禦暑熱。秋天則是氣血由外往裡走的季節。秋氣與肺氣相通。這時,可吃點秋梨膏***精選白梨,配合其他潤肺生津的藥物,加蜂蜜、紅棗等佐料製成***。梨有潤肺、止渴作用,可入肺經,有助氣血速降,幫助人們把氣血吸納回體內。冬天戶外大雪飄飄,人體氣血都藏起來了,正是補養的好時機。冬天重在補腎,男性以精氣為主,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服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女性更年期前重在補血,可服用阿膠、大棗、核桃仁,用冰糖把三者做成膏劑服用;更年期後,可服用六味地黃丸。中醫稱這種養生方法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在身體功能正常情況下的滋補方法。若是感冒了,或患了其他病,則應先治療原發疾病。


1.淺談四季養生

2.淺析四季如何養生

3.一年四季養生法

4.淺談中醫四季養生知識

5.中醫養生春夏秋冬

6.四季中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