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種是怎樣形成的

  人種是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徵的人類群體。不同的人種是由於人類在一定地域內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又經長期隔離所形成的。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不同人種的相關知識。

  形成不同的人種的原因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佈最廣的一種生物。

  現代人的分佈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後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徵,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型別。在地球上廣泛分佈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並在此後3.5萬年以上的時間裡進一步得到擴充套件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徵和分佈狀況。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

  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徵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徵包括ABO、Rh、MN等多種血型系統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禦等等。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以前一般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面板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捲曲的頭髮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人種的分類

  根據體質特徵的差異,過去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3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有人還主張再分出澳大利亞人種***棕色人種***來。在這些主要人種之間還有若干過渡人種,如介於尼格羅人種和高加索人種之間的有衣索比亞人種和南印度人種,介於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之間的有南西伯利亞人種和烏拉爾人種,介於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之間的有波利尼西亞人種和千島人種。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的生產活動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強,社會因素逐漸加強而自然選擇因素逐漸削弱,人類交往日益頻繁,各人類集團間不斷髮生混雜,混雜現象越來越廣泛,幾乎擴充套件到了世界上每個角落,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絕對的純種人種。

  黃色人種

  也稱“蒙古人種”、“亞美人種”,包括東亞、北亞、中亞、北極等原有居民和美洲的印第安人。體質特徵:膚色呈黃色或白色;頭髮直,髮色黑;眼色深;顴骨較高;面部扁平;內眥皺襞和門齒鏟形的出現率較高;體毛和鬍鬚稀疏。主要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西伯利亞、中南半島、美洲和北極地區。其形成地區,在東亞和中亞的乾旱多雪地區和風沙較多的地帶。在四大人種中,人口最多,分佈最廣。蒙古人種的鏟型齒特徵來源於溫帶,有利於依靠植物***果實,葉莖等***為生。[2]

  印度人種

  印度地理人種的外表特徵雖與高加索人種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膚色較深,身材細長,有些屬骨瘦如柴型別。此外,骨密度低;B型血型出現率高,Rh陰性血型出現率低。顯示其血型特徵上與蒙古地理人種相似。

  高加索人種

  高加索地理人種的Rh陰性血型出現率高,並有A2型血型的人,與印度地理人種不同。其膚色淺、體毛濃密。鼻大而窄和男子禿頂者多也是其顯著特徵。

  印第安人種

  印第安地理人種或稱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過去曾依外表特徵而歸於蒙古人種,如直黑髮、鏟形門齒出現率高、體毛稀疏、男子禿頂者少等。但其膚色較蒙古人種更濃重,且具偏紅色調。其血型特徵也與蒙古人種不同,如無B型及Rh陰性血型的人,N型血型的人也很少,而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高。

  蒙古地理人種在血型特徵上是 B型血型出現率高,Duffy血型及Diego陽性血型出現率不穩定或偏高。

  尼格羅人種

  尼格羅地理人種從外形特徵上有時可以劃分為具典型特徵的剛果人種和膚色微黃,身材矮細、具螺旋狀叢生髮的開普人種***包括科伊桑人***。二者在血型上無明顯差異。一般R0型血型出現率高,U-陰性血型略少,Fy型和V型血型很罕見。血紅蛋白異常。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

  澳大利亞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膚色濃黑,發波狀至捲曲狀,身材細長、體毛中等至濃密、男子禿頂率高、並伴有小腿無毛現象。牙齒大、眉嵴高、下頜突出。B型血型出現率很低,N型血型出現率極高,無S型血型。無異常血紅蛋白,無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與尼格羅人種相反。

  大洋洲諸島上的人種曾與澳洲人種共稱澳洲大洋洲人種。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外貌上近似澳大利亞人種,但鏟形門齒出現率高,B型和S型血型出現率高。有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和地中海貧血基因。可能澳大利亞人種與之關係更密切些。

  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曾被認為可能是東南亞蒙古人種、美拉尼西亞人種和波利尼西亞人種的混血後裔。但其B型血型出現率稍高、N型較M型血型多、Duffy-陽性和Diego-陰性血型出現率很高。表明他們是獨立的地理人種。

  波利尼西亞人種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膚色較淺、體毛少。B型血型出現率低、N型血型出現率較高,無Rh-陰性和A2型血型,B型、M型和Duffy-陽性血型出現率也不高。雖然面部特徵近似蒙古人種;但膚色淺,波狀發和濃密絡腮鬍又與高加索人種近似。其血型與蒙古人種及高加索人種均有較大差異。

  人種的現代分佈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佈最廣的一種生物。

  在人種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質和誘發條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和社會文化的發展而變得越來越不同於其他動物 物種形成的過程。人種的形成和分佈比在其他動

  物同一物種內不同亞種的情況複雜得多。因此,不能簡單地用自然條件來解釋某些人種的某些特徵。雖然非洲尼格羅人面板黑色素的驟增與太陽照射有關,但是實際上非洲尼格羅人大部居住在蔽蔭的森林裡。世界上個子最高的人是居住在 蘇丹尼羅河上游的 尼羅特人,成年男子平均身高達180釐米。有趣的是,世界上最矮的 俾格米人也居住在這個區域。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低矮的拉普人也與高大的北歐人種毗鄰居住,非洲尼格羅人面部突頜的特徵適宜於炎熱的氣候,但北極人種中的 阿留申型別的突頜比尼格羅人還要明顯。這樣一些表面上與自然條件相矛盾的人種特徵的形成過程更復雜一些。

  除外表形態特徵外,在生物化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的基礎上,發現過去以純形態學為標準的三分或四分的人種劃分方案已經不能全面反映真實情況了。至於完全以 膚色為標準的

  “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甚至還有“紅種人”的名稱也並不十分恰當,應該摒棄。

  基於科學的發展,在外表形態特徵基礎上,加上血型、遺傳病等的差異,再考慮地理阻障等因素,把世界人種劃分為9個 地理人種***geographical race******見表***。

  人種的起源

  除去各種水域和一些高山外,人類是在地球上分佈最廣的一種生物。

  現代人的分佈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時期的發展,至少可以追溯到更新世晚期的後半部,即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晚

  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具有高而圓隆的頭顱和相對較小的面部,低矮的眉弓和突出的下頦等特徵,它是現代智人的一種早期型別。在地球上廣泛分佈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各群體已經積累了文化上和體質遺傳上的差異,並在此後3.5萬年以上的時間裡進一步得到擴充套件和改變,形成了現生各個人種的特徵和分佈狀況。與動物物種產生和分化的過程一樣,形成現代各人種的自然過程仍然受基因突變、變異的隨機擴散、遷移和自然選擇四個基本因素控制。在這些因素作用下,現生各人種在某些形態特徵和某些生物化學特徵上顯示了程度不同的差異,上述生物化學特徵包括ABO、Rh、MN等多種 血型系統和其他血液因子系統,某些遺傳性疾病的存在或出現頻率,以及對某些疾病的遺傳性抗禦等等。

  各人種的體質形態一般來說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例如,居住在炎熱的非洲沙漠的尼格羅人的肢體細長;而在嚴寒的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以前一般稱為“愛斯基摩人”***則肢體粗短。這與身體熱量的保持和散發有關。赤道附近尼格羅人的面板含有較多的色素,可以避免過多的紫外線照射,他們捲曲的頭髮也可起隔熱的作用。蒙古人的傾斜的鳳眼和內眥褶,還有寬的和富含脂肪的面頰、較平的鼻部和額部,可能與亞洲中部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