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彈好鋼琴

  彈鋼琴有多種方法,那麼要?下面小編整理了彈好鋼琴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彈好鋼琴的方法一:從練第一個音開始就要學會“聽”:

  鋼琴的入門方法很多。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從段奏入門是被廣泛接受和採用的。段奏的開始雖以單音作為元素,一個個音的練習“落下去à 手指站住à 提起來”。但是問題在於大家同樣都在練段奏,練法卻有很大的不同。我認為需特別強調的是,練習的正確與否,必須通過聲音來檢驗。學生從練第一個單音段奏開始就要去聽,當手指觸鍵,琴槌擊弦時,聽聲音是否充分地發出來了;是否有良好的震動與共鳴;當手指保持在琴鍵上站立時,耳朵要傾聽聲音的持續和延長,並要學會辨別好聽的聲音和不好聽的聲音。在此基礎上,讓學會理解到不好聽的聲音是由於錯誤的彈法直接造成的。譬如說:敲砸的聲音是由於過高過猛地向鍵盤衝去而造成的;悶暗的聲音是因為下鍵的速度造成的;而擠壓的聲音是由於在鋼琴發聲後,手還繼續對鍵盤施加壓力而造成的。那麼,正確的彈奏應該是手臂放鬆自然,離鍵不要太遠,用物體自然下落的速度觸鍵,一旦聲音發出,手絕對不要在對鍵施加壓力。就是說,這個音應是一觸即發的,並且要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多餘的動作。通過這樣的要求,彈出好聽的聲音應是明亮、寬厚、具有共鳴的。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一開始就要學會把正確的動作與正確的聲音結合起來,懂得聽什麼和怎麼聽,這樣的開端對以後的鋼琴學習會受益無窮。

  當學生學會聽一個一個的單音後、第二步就應從短小的樂曲裡去聽音與音之間的聯絡和傾向,聽每組音的聲音是否均勻,平衡。第三部在開始學習兩個音的小連線時,要聽兩音之間是否聲音連起來了,聽小連線的第二個音結合重量下落是否在語氣上達到了強調。第二個音作為尾音結合重量提起,聲音是否比較柔和和委婉並在減弱。第四步,在學習幾個音的連線和樂句連線後,則要結合句頭、句尾、句中的語氣、高矮、強弱等去聽樂句的進行。

  總之,要學會聽,要懂得如何去鑑別聲音的好壞優劣,這是教師和學生的首要任務。這個概念必須在一開始學鋼琴時就建立起來!

  彈好鋼琴的方法二:自然重量的運用與調節是良好聲音的基礎和保證

  所謂自然重量,首先是指手臂的重量,進而是指對身體部分對重量的補充和結合。在彈奏中如不會使用重量,聲音必然就會單薄、浮淺和缺乏表現力。

  對重量的運用與訓練應有一個過程,首先是要學會能把手臂的重量全部放下去,彈出豐滿、淳厚的聲音。一般在教學中常常提到的“一灘到底”即是指把重量“放入”鍵盤,不要把重量淤塞在手臂、手腕的某個部位。

  而重量的調節必須建立在重量能全部自如放下的基礎上,根據音樂所需要聲音的強弱、厚薄給予鍵盤重量的變化/如果聲音要強,可結合補充身體的力量;如果聲音很輕弱,則可把重量控制到最小。譬如說,僅一個手指的重量,也是可以的。但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為了聲音的通透,不論重量通過指尖“送”到鍵盤裡去。唯有這樣才能使最輕的聲音清清楚楚地傳到音樂廳最後一排觀眾的耳朵裡去。

  綜上所述,我在此提出的重量概念是包括全部的重量棗全部臂重並可加上身體所能補充給手臂的總和;也包括經過調節和控制的,哪怕是最微小的重量。由這樣大大小小的重量,經過靈活自然的變化應用,給我們的聲音變化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彈好鋼琴的方法三:指尖的觸鍵必須彈到點

  “彈到點”這個說話,是一個觸鍵的概念,我認為這是保證良好音質的必需。

  從鋼琴的發音特點來講,每個音不論強弱、厚薄都應該有一個最佳的發音點。這個點在觸鍵時應多深多淺,力量應用得多大多小,下鍵速度應多快多慢都應根據聲音的需要來衡定。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何種聲音都需由槌敲擊琴絃才能發出該聲音所需要的震動;這種震動一是壓不出來,二是聲音一旦發出來之後再用力也改變不了。哪怕是再深厚持續的聲音也必須在發音的瞬間積聚好力量,使聲音儘可能深沉有利地發出來,使其有最好的震動和延續。而在聲音延續過程中我們保持情緒,保持手的穩定,保持自然重量繼續在琴鍵上。我們在鋼琴上“保持著”,這種感覺是絕對必須的。可是唯獨有一點我們不能做到,那就是企圖在發音完成後,我們在施加力量去改變這個已發出來的聲音!在鋼琴上我們只可能在一瞬間把我們所希望和追求的那個聲音發好,其後聲音延長得是好是差,在發音時就已決定了。所以我認為無論聲音強弱,每個音的發音點都應在觸鍵時感覺好。深厚的聲音自然應該把琴鍵彈“深”;果斷的聲音觸鍵時必須直截了當;歌唱的聲音要讓琴絃發出。

  彈鋼琴的技巧

  一。手指要彎曲,以指尖部位觸鍵。觸鍵時,除大姆指尖外,其它指尖與鍵面成90度直角後傾少許的基本垂直角度。觸鍵時,各手指最前端小關節要挺立,形成向外支撐的弧形狀。彈琴時手指要有一定硬度,彈出的音才會結實,有力.而指尖要有硬度,手指小關節就必須挺立;如塌陷,一定鬆軟無力,也就彈不出充實的聲音.這就是手指小關節要挺立的原因。彈琴時,指尖觸鍵時間越短,琴音的泛音震動延留也越長。一般人彈琴如手指彎曲,指尖反應力會比手指平直更敏捷,觸鍵時間也就能比手指平直更短,這是手指要彎曲的又一原因。

  二。彈琴時,手指要抬高,每個指頭彈每個音之前、之後都要抬高,暫間隔不彈的指頭也要抬高。抬時,手指要保持彎曲。彈琴時手指抬高,指頭才能距琴鍵一定距離,才可產生足夠的慣性力,彈出結實有力的聲音,使聲音有足夠的泛音震動延留。再者,練琴時手指抬高,還可加大指頭的動作量,增強手指彈奏機能的訓練效果。這就是手指抬高的原因。

  三。以手的掌關節為發力點,要以手指與手掌相交處的掌關節為彈奏的主要發力點。掌關節要發出足夠的力量,必須做到:1。動作敏捷;2。動作幅度儘量大;3。動作用力。

  四。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要用力,手腕和小臂要放鬆。手腕和小臂這兩處彈琴最易緊張,酸累的部位,要儘量放鬆。這方面,不少人都遇到一個矛盾:手指用力,手腕和小臂即下意識地隨之用力和緊張;手腕和小臂放鬆,手指也隨而軟弱無力。要盡力協調二者的關係,使前者用力,後者放鬆。這一課題較難,但必須解決。

  五。彈音階與琶音,要用手指處自身的獨立力量,切勿用手腕、小臂來加壓、加力。不少人彈奏,由於手指無力,一味用手腕、手臂加壓、加力,這就往往產生兩種不良後果:一是手腕、手臂因而酸累不堪,致難於持續彈奏,個別嚴重者甚至把手彈壞,變成所謂‘職業病’;一是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即由於的手指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又由於藉助手腕、手臂,手指養成對藉助手腕、手臂的依賴性,自身之力就總練不出,總要藉助,依賴。衡量藉助手腕、手臂有無加壓、加力的外觀標準,是看彈奏時手腕和小臂有無強烈抖動。如抖動強烈,則表明在加壓、加力;反之,如加以約束使之強烈抖動不得,則失去加壓、加力的可能。因此,克服手指因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這一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彈奏時嚴格約束手腕和小臂的強烈抖動,便手指在無外力藉助下自行活動,逐漸練出獨立功力。人體手臂的大多處,即手掌、小臂、大臂乃至肩,彈琴都有可能酸累;唯有一處,就是日夜不停地彈,也永不會累,就是手指。因此,只有當手指練出充分獨立功力,彈奏不須依賴其它外力,彈琴才能持久、自如,才能彈好。

  六、彈音階與琶音,手掌、手腕和小臂要大體成一直線,並與鍵面基本平行。手腕最好略低於手掌,而絕不可高於手掌。因為,有條規律:手腕略低於手掌,彈出的音就能結實、有力,果粒感強;而手腕高於手掌,彈出的音必輕飄、模糊、缺乏果粒感。當然,有些樂曲中的音階或琶音織體,音樂表現特別要求輕飄或模糊的效果,手腕只得高於手掌來彈,這是特定情形,另當別論。有些人彈琴,手腕高出兩邊的手掌和小臂,像個駝峰。還有些人除此另加手指不彎而直伸,像只爬行的烏龜,彈出的音也模糊不清。這些壞毛病都必須糾正。

  七、彈音階與琶音,手背內、外兩端高低要大體相等,整個手背呈基本水平狀。人的手指中,四、五指最弱,不少人彈琴因四、五指無力支撐,致手背外端四、五指處向外下斜塌陷,形成手背內高外低,四、五指彈出的音也因而軟弱模糊。這樣,還往往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四、五指無力致手背外端下陷,手背外端下陷,又壓住四、五指,使之不能充分抬動,而練不出自身力量,致手背外端下陷得不到改變。克服這一惡性迴圈的辦法是,彈奏時嚴格限制住手背外端下陷,甚至在使用四、五指時,有意識地將手背外端微微提高,給四、五指以足夠空間充分活動,使其力量慢慢練出。四、五指充分抬動,彈出的音就能清晰、明亮、有力了。

  八、彈音階與琶音,大指前半截應自然向裡微微彎曲,後半截與手掌要稍有間隙。有些人彈琴,大指前半截不向裡彎,而向外逆撇,後半截與手掌緊緊並貼,這種姿勢完全違反生理自然。大家可以試試,大指若外撇,不僅大指本身緊繃、僵硬,連手的整個內側半邊也必然緊繃、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