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入門技巧

  古箏已經成為現在很多人學習的樂器,那麼你知道古箏的一些入門技巧與知識嗎?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古箏的入門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古箏的視訊)如下


  古箏的入門技巧

  彈箏姿勢

  彈箏姿勢有立式、盤式、跪式、坐式等,通常以坐式為主.

  坐式彈箏姿勢:箏放置在箏架或琴桌上,琴凳置箏的右側***即靠近箏首處***。坐時身體靠近箏的右端,距箏約15公分。兩腿於箏架下自然分開,雙足一前一後。上身端正,手臂鬆弛,曲肘置手於箏弦上,腕部放鬆,指型自然展開,頭部略微俯視,儀態自然大方。

  彈箏手型

  彈箏強調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時兩手自然下垂的放鬆狀態的手型。根據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開,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這種放鬆的自然手型,不僅展示在靜止的狀態,也呈現於演奏的過程之中;不僅是右手彈弦的基本形態。也是左手按弦、彈弦的基本形態。

  彈弦位置

  右手彈弦位置在距前樑3公分處,這是初學練習的基本彈弦位置。而最佳觸弦點,則是在發音弦段***前樑至箏柱***的八分之一處。此處正好是本音第三個八度的泛音位置,這個位置彈絃聲音純淨響亮,為基本音質的最佳彈弦點。介於箏柱的排列,弦的長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彈弦點的變化就比較大,彈弦的活動範圍也比較大。演奏過程中選擇不同的音色***明與暗,剛與柔***,在弦段位置上的活動範圍將更大。

  在基礎訓練中,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彈奏和最佳彈弦點位置的彈奏,還要學會在不同的弦段上選擇不同的音色,豐富我們的表現手段。一般說來,靠近前粱處發音明亮,音質較剛;靠近箏柱二分之一處音色較暗,發音柔和。我們可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進行不同的變化,切忌彈弦位置僵化在一個點上。

  按弦位置

  韻昧,為箏之特色。左手按弦位置的恰當,對技巧的表現起決定的作用。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箏柱左側約16公分處,這是根據箏弦的張力和左手伸展的適度來決定的。我們常見的不適當的位置往往都超過20公分。因為距箏柱越近,琴絃的張力越大,弦緊按不下去;距箏柱越遠,弦就越軟,按弦的張力就小些。有些彈箏者為了按滑時用力輕鬆些,左手就伸展得遠,這樣按弦位置就改變了。左手過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負擔,演奏形態變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觸及面板。常見一些箏的左側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跡,就是按弦位置不當造成的現象。基礎訓練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準確自如,這樣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

  彈弦方法

  箏的基本彈弦方法有兩種: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發青厚實,音質飽滿。彈奏時往往是無名指自然依放在箏弦上,使手有所依託,保持手型自然鬆弛。夾彈法是初學彈箏的基礎彈法,也是傳統技法的基本彈法。

  提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發音清脆,音質乾淨。彈奏時往往是無依託,懸手彈。基礎訓練時切忌手型緊張,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鬆弛狀態。提彈法是快速練習的重要彈法。

  除這兩種基本彈弦方法外,觸弦的深淺,觸弦角度的調整,觸弦速度與力度的不同都給箏的發音帶來極大的變化。在基礎訓練中要學會掌握不同的彈弦方法,學會調整觸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運用到樂曲表現中去。

  按弦方法

  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過按抑箏弦,控制箏弦的張力和音高,變化右手彈弦後的餘音,達到“按弦取韻”、 “以韻補聲”的目的。

  按絃動作要領:肩臂放鬆,自然曲肘,手腕與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彎曲置箏弦上,用指尖肉墊按抑箏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壓手腕。

  傳統技法

  右手傳統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運用。不論是託、劈、勾、剔、抹、挑,還是撮、輪、搖等諸多技法,其核心原則是:以大指為軸心,五聲音列八度內的勾搭技法為特點的技法規律***大指向外彈弦稱之“託’,中指向裡彈弦稱之“勾”,勾託配合民間稱之“勾搭”***。不論是啟蒙初學,還是典範的流派箏曲,都是以大、中指為八度的彈弦位置-以大指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動範圍在大、中指八度內的四根箏弦上,這就呈傳統右手技法的主要特點。

  左手傳統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韻樸聲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種種變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現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現技法,進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風格特色的特殊表現技法。

  現代技法

  箏的技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泛地借鑑和吸取其它樂器的技巧來豐富自身的表現手段。從雙手彈奏到特殊音響的表現,從五聲和七聲音階的排列到特殊音階的排列都大大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根據旋律進行的規律安排用指順序的“指序彈法”,適用於特殊音列和快速多變的旋律進行。“指序彈法”使彈弦的手指不侷限於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雙手的十個手指,強調指功能和手指的獨立性,彈弦方法以“提彈法”為主 。這使箏的技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古箏的入門學習方法

  古箏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據考證,箏在春秋、戰國時期及其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古箏從我國西北地區逐漸流傳到全國各地,並與當地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相融匯,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流派,有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江箏,內蒙箏六個派系,現在簡稱南北派***下面流派可按南北兩大方面分,而現代箏的派別主要分南北兩派,大多為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其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山東箏;多和山東琴書,民間音樂有直接聯絡。曲子多為宮調式,以八大板編組而成,其演奏風格純樸古雅。

  潮洲箏:流傳於廣東潮洲一帶,音樂結構特殊,奏法別具一格,它以其右手的流暢華麗,左手按滑間的獨有加花奏法,變化細膩、微妙而獨具一格。主要曲調有《重六》《輕六》《活五》《反線》等。其中《重六》調樂曲比較委婉;《輕六》調樂曲清新明快;《活五》調樂曲纏綿悲切,律調很有特色。

  浙江箏:即武林箏,流行在杭州一帶。與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絡,其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

  對我而言,古箏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它的音色優美,易於入門,近幾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熱衷,古箏藝術從原先的鳳毛麟角走向了可喜的普及,又從普及走向可賀的提高,如今又逐漸不可估量的滲入於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之中。我認為要深入地學習這有著豐富表現力和藝術個性鮮明的樂器,應該把古箏分為“學箏、練箏、彈箏、說箏”的形式來完善它。

  “學箏”不是要說如何去學習彈奏古箏,而是在談談學習中古箏在全面提升素質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為音樂的學習可以潛移默化地使人增強對美的感受能力,能促進增強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人際交流能力以及自我心裡控制的能力,如果學習樂器,還可以因為手指動作的反覆訓練,而提高動作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由於古箏的弦長、形狀、木結構,大共鳴箱等器制決定了它發音典雅柔和,悅耳動聽。所以在演奏古箏時,左右手手指勾、踢、託、劈、抹、挑等富有彈性的撥絃和左手揉、按、滑音間等變化無窮的按絃動作,同樣可達到學習其它樂器所能產生的智力開發效果。

  在傳統樂曲中包含很多歷史故事。例:《漁舟唱晚》是一首古典風格的作品,引用了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佳句為題,措繪了在夕陽西下時,漁人愉快的勞作和蕩槳歸舟,歌唱豐收的情致。它的風格傳統,意韻悠長,證明了古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例:《林沖夜奔》也是一首有故事情節的作品,它以:一、慘遭陷害回憶往事百感交急 二、逼上梁山心急如焚乘夜疾馳 三、狂風大作大雪紛飛千難萬險 四、衝破險阻信心百倍奔向梁山 這四個情節貫穿全曲,表現力極強。現代作品《長安八景》取材於清代文人朱集義的詩畫。描寫長安周圍名勝古蹟,這樣,既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樂曲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又使學習者從中學會了眾多的詞語及應用。可見古箏藝術不但有著其它樂器的共同特徵,還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和全面提升文化素質的內涵性。因此,我們學習古箏是為了全面提升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