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作文加教師評語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教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它通過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徵、本質及其規律性。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點評】這是一篇關於元旦來歷的說明文。小作者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尤其是引用說明的方法,文獻資料等的引用不僅使人信服,而且能夠有效增長人們的知識。說明順序把握得也非常好,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二

  曇花,又被稱作“月下美人”,一個詞語“曇花一現”就是出自它而來的。

  曇花是灌木狀主莖圓筒形,木質。分枝呈扁平葉狀,多具2稜,少具3翅,邊緣具波狀圓齒。刺座生於圓齒缺刻處。幼枝有刺毛狀刺,老枝無刺。

  曇花夏秋季晚間開大型白色花,花漏斗狀,有芳香,原產自墨西哥。曇花很嬌氣,喜歡溫暖溼潤和半陰的環境。它不耐霜凍,經不起強光暴晒,適宜種在含腐殖質豐富的沙壤土中。

  曇花是灌木狀肉質植物,高1-2m。主枝直立,圓柱形,莖不規則分枝。漿果為長圓形,紅色,具樅稜多汁。

  曇花枝葉翠綠,頗為瀟灑,每逢夏秋夜深人靜時,展現美姿秀色。這時候的曇花,清香四溢,光彩奪目。曇花的開花季節一般在6-10月,開花的時間一般在晚上8——9點鐘以後,盛開的時間只有3——4個小時,非常短促。

  曇花開放時,花筒慢慢翹起,將紫色的外衣慢慢開啟,然後由20多片花瓣組成的、潔白如雪的大花朵就開放了。可是隻3——4小時後,花冠閉合,花朵很快就凋謝了,真可謂“曇花一現”!曇花的生命是短暫的。它沒有眼淚,沒有悲傷,沒有猶豫,有的只是忠實於自己的倔強。而為這驚豔的美付出的代價就是綻放而又凋謝。

  曇花美,她在那茫茫黑夜,照亮了人們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點評】這篇文章為我們介紹了被稱作“月下美人”的花——曇花。本文對曇花從形態、色、香、花期等方面進行說明,說明順序從說明順序符合人的認知規律。語言形象生動而又不失嚴謹。

  三

  中秋,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在中秋佳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過節方式截然不同;同樣各族人民的過節方式也如此。例如:苗族,苗族的跳月,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傣族,傣族的拜月,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裡抓魚。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他們每個人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晚上,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侗族,侗族的偷月亮菜,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裡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所以,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物件。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裡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裡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當然,我們中國的中秋佳節的傳統習俗,也深受各國的老外的喜愛;所以,把我們的傳統習俗發揚光大也很重要。

  【點評】這篇介紹中秋習俗的文章,條理清晰的介紹了一些少數民族的中秋習俗,說明語言風趣而生動,可惜“家家戶戶的過節方式截然不同”與“同樣各族人民的過節方式也如此”前後矛盾,表意不清。標題也最好改成“中秋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