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的木板怎麼保養

  古箏面板的製作過程、古箏面板的拼接工藝淵源及特點、古箏面板的保養、古箏面板有小的開裂怎麼辦?古箏的木板要怎麼保養?下面小編整理了古箏的木板的保養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古箏的木板的保養方法:瞭解面板開裂的原因

  由於古箏面板的規格較長,又要求整株***個別古箏廠家面板用拼接的辦法,孰好孰壞,挑選餘地相比琵琶、揚琴的面板更小,所以出現“結”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面板上有結是非常正常的,有疤結並不就代表著面板不好。越是高檔的面板,也越容易有結。 事實上,在古箏製造中,高檔古箏面板上出現“結”是非常正常的,有五、六個之多也不足為怪。

  疤結有死疤結和活疤結之分:

  ***1***活結是桐木在生長過程中,沙子被風颳起,打在了樹幹上留下的痕跡;時間長了以後就會鈣化,與周邊的生長組織緊密連線在一起,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河南蘭考的桐木特徵之一,其他地區的桐木就很少有這樣的傷痕,當然木材也沒有河南蘭考桐木木質疏鬆,利於音質的傳導。

  ***2***死結是指與桐木生長過程出現小的叉枝修理後生成的痕跡;樹苗小的時候修理對以後的影響不大,大了以後再修理通常都會有“死結”出現,此結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用力擠壓即可脫落,屬於劣質木材,不可用於古箏面板,底板也不可以。

  也就是說,活疤結只是一種類似疤結的紋路,大小不超過5mm見方,與周邊木質組織是完全緊密連線在一起,與音色並無影響,而死疤結才會對音色音質產生影響,注意那些很明顯的結,面積較大,而且與周邊的生長組織完全脫離,那是死結,這樣的木材是垃圾面板,只有燒火的用處,不可以用來做面板,底板也一樣不可以。

  如果桐木上的死節疤的邊際和周圍組織脫離,或部分脫離,那麼一般情況只考慮做底版,如果這塊面板質地非常優良,且修補技術無痕跡可見,那麼用於面板也無可非議。

  有人說,古箏面板上有節疤就一定不是好琴。其實不然,越是質量高的泡桐音板、越是鬆透的材質,越容易產生“節疤”,條狀的外形酷似“節疤”的物質,實際上是一種囊狀的俗稱“石灰性”的變異組織和常規的節疤有本質的區別,這種疤痕不影響音板的傳導和振動效能。所以,有結疤的琴不是好琴是錯誤的謬論。

  古箏的木板的保養方法:古箏面板的幾種問題

  古箏面板為什麼要烘烤成深褐色?而不是黑色

  20世紀80年代以前,面板一般不進行烘烤。當時產量不多,面板庫存相對較多,且長期處於通風狀態,一般“晾”存時間在3年左右,故面板在風化中,自然鬆透,傳聲速度快,反應靈敏。

  近年來古箏的產量以萬計地激增,致使生產“捉襟見肘”,迫切要求技術、工藝的變革與之相適應。正規廠家的古箏採用了面板浸泡工藝:將面板浸入水中,經過一段時間後,將木質中的樹膠浸出,再人工乾燥,使面板的鬆透同樣達到自然風乾的功效。

  當古箏共鳴體成形後,再用特製的大型煤球爐,以文火對面板進行烘烤。操作工特別辛苦,因面板表面質地鬆緊不一,質地硬處要多烘,全靠手眼配合。約在30分鐘內將面板烘透、烘勻,並呈深褐色。此顏色標準是相對的,這種深層的炭化,不僅使音板進一步鬆透,更使音板剛度***彈性***加強;不僅使外觀有古樸之風,更使文火的熱量滲入到面板的反面,從而讓共鳴體的應力達到新的平衡狀態。

  面板的表面處理是否越光越好

  否,樂器不是一般的工藝品,有些部件的處理有著特殊的功用,比如面板處理就恰恰需要一定的粗糙度,而非越光越好。在大力度演奏時,緊貼面板得箏腳會隨著琴絃的振幅方向移動,如果沒有面板表面一定粗糙度的木紋阻礙,極易產生琴碼“移”、“跳”等嚴重影響演奏和音色的現象。正規廠家在面板後期處理中,含有用鋼絲板刷對其表面進行“刷磨”的工序,即將表面鬆硬不同得紋理、“筋絡”,“刷”成粗疏的長條凹凸狀。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古箏面板,表面均不進行“刷筋”處理,而且還塗油漆以防吸溼。隨著古箏技法和作品力度等需求得不斷髮展,80年代後開始挖掘、運用唐代的面板處理工藝***與現在日本箏的處理方法相同,但其粗糙度還未達到日本箏的“凹凸”狀態***,為了防吸溼,在其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蟲膠片液,使其兼顧兩方面的功效。過厚的塗層會影響古箏的音色,也易使琴碼易位。

  面板被異物碰傷凹陷怎麼辦

  用少許清水滴入凹坑中,一般吸收了水分後,凹陷的部位就會反彈上來,如恢復不到原來的位置,可用動物性膠水拌泡桐粉抹平,磨光後用蟲膠片液修色。

  如果不太看重外表的小缺陷,一般無需修補,對音色無礙。切忌用化學膠水拌木粉貼平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