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演奏中三要素的巧妙運用和有機結合

  古箏,其始於周,盛於秦,迄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古箏演奏中的三要素的巧妙運用

  ***一***技法是樂感表現和風格形成的基礎

  “技法”包含演奏者紮實的基本功底和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技法是樂感表現和風格形成的基礎,一個成熟的古箏演奏者,必須掌握豐富多樣的演奏技法。

  1. 需要演奏者認真傾聽樂譜,把樂譜的內容轉化成個人內心音樂。古箏的演奏技法源遠流長,已經形成了河南、山東、浙江、潮州及客家等五大流派。所以,對於不同時期及不同流派的箏樂作品,演奏者要尊重作品的歷史地域特徵、音樂創作的特點,從歷史的角度把握住作品的風格,重現作品的歷史風貌。這也是演奏者傾聽樂譜之時必須經歷的思考過程,並且在演奏中體現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時代風格。

  2.需要演奏者巧用技法技巧,將樂譜的內容轉化為作品的重現。在古箏的傳統技法中有右手傳統技法和左手傳統技法:右手傳統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運用。左手傳統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韻樸聲為主要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箏的技法借鑑和吸取其他樂器的技巧來豐富其表現手段。從雙手彈奏發展到特殊音響的表現,從五聲和七聲音階的排列發展到特殊音階的排列等,這些技巧都大大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演奏時,演奏者要根據自己掌握的技法進行調整、梳理,為表現作品的內涵服務,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根據作品的風格與特點恰到好處地運用技法,將樂譜的內容轉化為作品的重現。

  ***二***樂感是藝術感染力的靈魂

  1.樂感是古箏表演者必備素質。樂感指人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簡單地說也就是一種“悟性”。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把情感、知識結合起來,在情感的體驗中培養樂感。演奏者首先要領會作品的內涵,瞭解其歷史背景,掌握熟練的技法,就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並且融入演奏者的情感,展現演奏者的個性,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體現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2.培養樂感要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古箏音樂文化有著特定的歷史因素,在流派紛紜的箏曲中,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作品時演奏的風格也不盡相同。雖然這些與演奏者的閱歷、技巧掌握的熟練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但也要求演奏者注意文化知識的積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地發揮音樂的表現力。

  ***三***風格是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徵

  風格是古箏演奏的個性表現,也是演奏者與眾不同的個性。在古箏發展的二千多年的歷史中,已經流傳到全國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的地方風格。如山東箏樸實、潮州箏嫵媚、河南箏粗獷、浙江箏明快、客家箏優美等。這些特徵既與樂曲的地方風格有關,也與演奏技法有關。所以即使演奏同一曲目的箏曲,在左手的按、顫、揉、推等相同技法處理上會出現力度、幅度等不同,就會讓箏曲在音色、旋律方面差異很大,形成不同的地方風格。對於古箏演奏者來說,對箏曲內涵的把握、對箏譜的剖析,再加上巧妙的技法結合起來,使演奏段落分明、節奏明確,在細節處理上有獨到之處,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

  二、古箏演奏中三要素的有機結合

  在古箏的演奏中技法、樂感、風格三個要素是必須具備的,不能孤立割裂地存在,必須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也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感悟箏曲的意境和內涵,在演奏中注入鮮明的個性特徵,巧妙地運用演奏技巧,並且將其與自己對音樂表現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於古箏演奏者來說,掌握古箏的技巧和具備良好的音樂感覺是演奏者必備的條件。古箏的技巧與樂感在演奏的發揮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條件和環境,再抓住樂曲的整體“風格”,然後靠技巧和樂感來完成演示。如果只單純地重視技法,忽視作品的情感和內涵,這樣就讓演奏失去本身的意義,讓聽者感覺到索然無味。而只強調樂感和風格,在技法方面單調、死板,也會讓作品展演失去了所賦予的意義,體現不了作品的真正價值。由此可見,古箏演奏中的技法、樂感、風格有機結合的重要性及三者結合才能形成古箏藝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