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製作步驟文字教程

  二胡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絃樂器***之一。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胡的製作步驟

  琴桿和琴頭

  選好料後按尺寸加上加工餘量鋸出毛坯,將上部刨方***頂部至肩部***,下部刨去稜角,用大尖木銼銼成上粗下細的圓錐體形。在琴桿上端要刨成四方形,一定要刨平,刨時除可用木工刨子***俗名二虎頭刨***,也可使用耪***製作紅木產品的特殊工具***,用耪比刨子還要好,不致出逆茬。耪的木製部分用色木製作,將底部平面鋸出若干寬0.7毫米的鋸口,鋸口深20毫米,在鋸口中嵌以薄鋼片***鋼片厚0.8毫米、長35毫米、寬25毫米***,鋼片露出5毫米,鋼片刃部后角為30'一35',刃端不能鋒利,要倒成圓角。嵌入鋼片時,可在鋸口中塗些生黃醬或醋,使鋼片嵌入後生鏽更加牢固。耪使用時,只可向前方推行,不可倒用。 ??琴桿的頂端要拼上足夠雕刻琴頭裝飾***如彎脖、龍頭、卷書等***的粗坯,待膠幹後即可進行雕刻,最後在琴桿上部的方柱處鑽軸孔,在杆下端銼方即可裝配。琴頭雕刻只作為裝飾用,以增加美觀,音樂愛好者自己製作時,如有條件可以雕出各種形象,沒有條件的也可以做成平頂或彎脖形的。任何一款的二胡琴頭都是拼上去的,並不是整體雕刻或製作的。琴桿製作很關鍵,是二胡受力的只要部件,因此在製作的時候,琴桿可以像後彎曲,徑面向前挺出一些,但要掌握度,過分挺出會使二胡在正常演奏中失去弓學的作用,使琴桿失去有效彈性,琴桿在演奏中會向前彎曲,就像拉弓的原理,形成彈性,也是二胡音色豐富的主要因素,這一點在京胡製作中也是一樣的。琴桿製作的很多技巧需要通過實踐來完成,知道原理就可以慢慢實踐,這些技巧的運用都會使二胡的音色變得更好。

  絃軸孔要順著琴筒開,開時可先用麻花鑽頭鑽一細孔,或使用自制的木工鑽頭鑽出孔來,鑽孑L可用木工拉鑽或搖鑽,用臺鑽當然更好,然後再用通條烙眼。烙眼通條可用直徑1.5釐米的鐵棍製作,烙眼的部位要作成1:12的錐度,也就是在2釐米的長度內,細端直徑為10.3毫米,粗端直徑12毫米。通條柄的長度可自由選取

  琴筒

  製作琴筒要經過制板、堆筒、打凹、起線和平口等程式。琴筒的六塊板在長短、寬窄和厚薄上要求是一致的。每塊板長131毫米,前口外邊,寬度為51.9毫米,前口內邊寬41.6毫米,後口外邊寬46.2毫米,後口內邊寬35.8毫米,厚度均為9毫米。六塊板組合起來,才能成為正六方形,其每塊板兩邊所刨成的角度均為60度。為了達到上述要求,首先要將木材鋸成10毫米厚的板料,板的寬度為琴筒的長度。這樣,琴筒的六塊板就同取材於一塊木料上,木材的紋理,密度也一致,六塊板的質量也相同,六塊板取料的寬度,應大於前口外邊寬度,這就能防止在加工中尺寸不足。琴筒的六塊板按規格尺寸加工,其關鍵部位是刨削板的角度,一定要達到60度,否則拼粘後就不成六方形了。刨板的角度要使用大的***約一尺半***木工刨子,這樣縫隙才能嚴密。??二胡琴筒以六方形的居多,這是通過許多年前輩們不斷研究探討的結果,六角二胡的振動,音源的停留和傳送的特性,使六角二胡的音色最為優美。也有八方形的,八方形的筒板角度為45度,圓形琴筒是先堆成八方形,然後再車圓。為了增加二胡的美觀,也可以在每塊板的兩邊貼上不同顏色木料的薄片,待膠合成琴筒後,就成其美麗的鋃嵌線條。琴筒膠合時,膠水***101甲乙兩組混合使用***要塗勻,用繩捆紮緊固,必須注意琴筒一定要方正,待幹約24小時。 ??琴筒膠好後,要在中部銼出凹形***俗稱打凹***,可先用扁鏟剷出筒凹或用大尖木銼銼出凹來,然後用半圓光銼將表面銼光,用砂布打磨光滑。??筒後口的起線,可先用鉛筆劃出標記,然後用小鋸開出。琴筒裡面如果不平,可用開齒銼***也稱馬牙銼,系用板鋼銼退火後製成***銼平銼光。??圓筒二胡***或稱高胡***要將琴筒車圓,筒後口車上三條闊狹線***稱起線***,並在筒的前中部車出長凹形***亦即打凹***,最後將筒內徑做圓磨平。??筒前口是蒙皮膜的部位,對發音有密切的關係。筒前口要求平,不平會使皮膜蒙上不平,同時要銼去各邊的硬稜,以免損壞皮膜。琴筒蒙皮後,再在筒後口內裝上音窗,即告完成。

  鞔皮

  二胡的鞔皮極為重要,其中包括皮的挑選、皮質的處理和鞔皮的鬆緊。蟒皮的厚薄對二胡整體振動,音色的優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鱗大皮厚。蟒皮處理的目的是穩定它的張力,並將皮質均勻拉開,去除皮上的肉和油使皮面均勻,使它的振動勻稱。皮經過處理後會有漂亮的色澤,皮背呈均勻白色,柔軟彈性好,皮質處理的完美會增加二胡的音色發揮和耐用性,也使二胡有更好的"前途",演奏時手感,壓弦都很舒適。每一張皮質的處理都會有不同,從根本上也就是要將每一張蟒皮的特性充分的發揮出來,皮質的處理一直是二胡製作的關鍵工序。蟒皮變為琴皮是“質”的改變,改變的方式就是蟒皮的處理,怎樣處理才是好是關鍵,也是一個二胡製作師需要不斷研究和進取的,再好再漂亮的蟒皮,沒有好的工藝去處理,永遠不會變為一張好的琴皮。鞔皮的鬆緊度對二胡的出聲很有關係,蟒皮是完全依靠製作人的聽覺和手感,每一張皮和每一個筒子接觸後都會產生不同的聲音,是對二胡音色和演奏手感以及將來皮質音色變化的一種感覺,從理論上是無法言語的,也正是如此,周榮庭一開始就學習二胡演奏,尋找其中的奧祕和靈感,這種學藝方式已被後代所繼承。這些因素常被行內人士稱之為"高科技"。??[琴桿與琴筒的安裝] 這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如安裝配合得不好,就會影響使用。在琴筒上,以距前口邊緣***振動膜在內***37毫米~38毫米處為圓心鑽上下孔,下孔鑽好後烙方,安上琴桿必須嚴緊。琴桿與琴筒的垂直角度使非常關鍵的,直接影響二胡的振動和音色,按裝不正確會導致有狼音和音色不統一,音量不平衡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琴殼製作對音色的重要關係。

  絃軸

  將選好的材料鋸成小段,經修圓後粗端旋成粗坯,細端旋成1:12的錐度,然後粗端按照直瓣形刻出或銑出瓣紋***六瓣***,再用小尖光木銼逐瓣清溝。瓣的大小必須均勻、分明、深淺一致。最後進行磨光而成。

  絃軸與琴桿的安裝

  絃軸的錐度一定要和琴桿軸孔的錐度一致,使緊密結合,不能過緊、過鬆或錐度過大,以免發生跑弦、跳弦等現象。絃軸與軸孔有效配合部分的錐度為1:12。

  音窗

  琴筒音窗的製作,是將選好的料刨光後,把各種花樣的音窗圖樣貼在木板上,用搜弓鋸搜出,經砂紙磨光後即成。??音窗四周的邊不要過寬,寬了音發悶。音窗上的花要大些,雕的空隙也應大些。獨 奏用二胡的音窗空隙宜密,合奏用的二胡音窗空隙宜疏,一般應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 空隙為宜,花紋應美觀。 琴筒後口如不加音窗,則音響大而發空,加音窗才是二胡的味道。音窗一般鑲在筒 後口裡面5毫米左右處,音窗本身厚度為5~7毫米。

  琴弓

  製作方法基本上與京胡弓相同,所異者僅弓的前彎頭較大一些。同時,由於二胡運弓比較平穩,所以竹子的根部在弓尾***手握的一頭***,這與京胡弓恰恰相反。馬尾的數量160~220根,裝時應倒順各半,上下弓音才會一致。現在的琴弓,在弓尾處大都加上了調節螺絲,便於張緊馬尾。

  琴絃

  琴馬中間的橋孔大小要適中,大一些可以使音量增大,但同時也會使聲音發空,琴馬底座可以做成橢圓,中間部分可以圓一點並突出一些,這樣可以使琴馬受壓後與琴皮相對吻合一些,使弦的音源充分的通過琴馬帶動琴皮的振動傳至琴筒。琴馬以色木為好,琴馬材料的要求是鬆緊適合,太緊的木料,例如紅木,紫檀等會使音色發尖,影響了聲源的傳送,因此琴馬並不是越高檔的木料就越好的。琴馬的底座,扁可以使音質發亮,通常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調整二胡下把位的音量,但一定要適中,不然音色就不甜美渾厚了。

  二胡的演奏技巧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後背立直,端坐於凳子三分之一處

  持弓***持弓的錯誤方法***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杆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杆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杆與弓毛之間,使它裡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8、拉二胡時,弓不可向上翹起,這樣會導致音色不好。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