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教學中的鈴木音樂教學法

  20世紀中葉,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提出了“鈴木音樂教學法”。其具有簡單明瞭、操作性強的特點。當今,學習琵琶的幼兒日益增多,絕大多數5歲以下幼兒的手指機能發育良好,很少有天然的緊張與僵硬感。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創設良好的音樂聽覺環境

  鈴木音樂教學法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從聽覺訓練入手。每學一首新樂曲之前,無論其旋律多麼簡單,教師都必須引導幼兒反覆聽錄音,以加深他們對樂曲的理解,提高其鑑賞及演奏水平。聽的方法也很講究。並不是讓幼兒對著錄音機全神貫注地聽,而是讓他們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如,吃飯時、嬉戲中、入睡前聆聽,以使聽覺訓練成為幼兒生活的組成部分。為此,在琵琶教學中,教師要儘量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聽覺環境。這能夠為其琵琶學習及音樂潛能的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採用重複練習的方式

  鈴木音樂教學法指出:在進行才能教育的過程中,應讓幼兒進行重複練習。練習的內容必須是精華。這種重複並非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幼兒總是有新的學習目標的重複。要通過這種強化訓練,使幼兒切實掌握相關的技能與技巧。如,“輪指”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指法。其是指在琵琶演奏過程中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拇指逐一輪動。成人掌握這種指法極其不易,而從幼兒期開始練習,卻很容易掌握。幼兒在練習時,可隨著右手手指的動作默唸一、二、三、四。在數一時,指力應略微加強。通過這種周而復始的練習,幼兒右手每一個手指的指力則會得到有效的鍛鍊。當然,這種練習並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需要幼兒持之以恆,反覆進行。

  三、組織集體教學和觀摩活動

  器樂教學通常採用的是一對一的教學形式,但鈴木音樂教學法卻十分強調集體教學活動。鈴木鎮一認為,通過集體教學的形式,不僅可以使幼兒獲得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的學習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能夠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為此,在幼兒琵琶教學中,教師應多組織一些集體教學和觀摩活動,可以通過排練一些齊奏或重奏作品,如,《金蛇狂舞》《趕花會》等,讓幼兒進行分聲部練習,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等。

  四、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鈴木音樂教學法在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上有以下三個特點:其一,所選樂曲以節奏鮮明的古典音樂為主。其二,所有的基礎練習要在學習樂曲的過程中完成。其三,教學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只有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才能達到提高幼兒音樂素養,陶冶幼兒情操的目的。琵琶是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留下了很多經典的琵琶作品。當幼兒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後,教師可有目的地選擇諸如《旱天雷》《紫竹調》等作品讓他們欣賞,也可把幼兒熟悉的兒歌或具有優美旋律、節奏歡快的世界經典歌曲改編成練習曲,如,《小蜜蜂》《新年好》等,引導幼兒邊彈邊唱。這樣能夠增強他們的表演慾望和演奏能力。

  五、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曾說過:“即使是資質一般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為非凡的人。”鈴木鎮一認為,音樂教師對兒童是否能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起著重要影響。教師對兒童必須具備極大的愛心和耐心,同時要具有高尚的情操、淵博的知識和認真嚴謹的作風。在幼兒琵琶教學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幼兒。為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應合理地運用教學語言;適時改進教學方法;保持良好的儀表和教態;要用精湛的專業技能誘發幼兒的學習慾望;應當對每一個幼兒充滿信心,相信他們都能夠成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