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子怎麼控制不漏氣

  竹笛是我國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古時稱為橫笛或長笛,它外形簡單,但有豐富的表現力,許多獨特的表現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吹笛子控制不漏氣的方法,供你閱讀參考。

  吹笛子控制不漏氣的方法:吐音的分類及重難點訓練

  吐音是我們學習過程中接受的第一種裝飾音。音符上標有“˙”或者有倒的實心三角形等記號,表示每個音吐一次 並且把他們斷開來,該技巧對於樂曲的表現有重大意義。

  不同的吐氣方法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有外吐、內吐、氣吐、喉吐、輕吐、脣吐等。

  如外吐:舌尖頂住牙齒和嘴脣,將氣息衝出得音,呈“吐”字口型,出音有彈性,強奏時結實有力。

  內吐:舌頭前半部輕輕地自上顎離開時出氣發音,呈“區”字口型,發音有彈性。

  氣吐:口型擺好後,將氣徐徐送出,弱奏極為圓潤、輕柔;強奏時結合歷音、疊音等奏法,效果活躍。

  脣吐:雙脣被氣衝開,呈“普”字的口型,出音較為明確、清晰。

  喉吐:舌根頓時下放出氣而得音,呈“苦”字口型。

  這些吐音方法,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一般由演奏者自己選擇使用。如強音可用外吐,吹奏有彈性的斷音可用內吐,抒情的旋律和極其輕柔的弱起長音可用氣吐。竹笛大師馮子存的《喜相逢》經過了三次變奏,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久別重逢及全家團圓的歡樂場面。應用了滑音、歷音特別是吐音技巧等北方梆笛的特殊演奏技能,給人以強烈的情緒感染,整個樂曲情緒健康飽滿,富有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

  吐音的技巧根據樂曲速度的快慢又有單吐、雙吐、三吐之分,較慢的八分或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常用單吐,連續十六分音符快速旋律常用雙吐,具有分割性、跳動性和節奏較鮮明強烈的旋律時,各種吐音技巧常被綜合運用。

  :吐音在南、北兩派的運用

  ***一*** 南派

  流行在江南水鄉的竹笛,用以演奏南方戲曲音樂、江南絲竹、江南小調等。醇厚圓潤、典雅、秀美,具有典型的曲笛特色,用氣平和均穩,舌頭動作小,指法習慣運用顫音、疊音、贈音、打音等技法;但也不乏運用吐音技巧,在南派竹笛的演奏技巧上,特別是在吐音的運用上,講究的是一種至柔。

  吐音技巧原本就是一種非常熱烈,激情的表現手法,雖然在南派竹笛的演奏過程中,也會有一些活潑的快板;但是,僅僅侷限於一些較快的手指上的靈活程度來決定的,在舌頭上的技巧上,南派演奏風格中不擅長運用舌頭上的技巧,不排除,在南派演奏風格中,也會在適時的時候運用一些舌頭上的技巧,但是傳統的南派竹笛演奏當中對於吐音的運用還是很少的。

  近現代一批竹笛演奏家、作曲家多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舌頭技巧在南派竹笛當中的運用,特別是在吐音的運用中。

  在南派笛藝眾多藝術家當中,竹笛大師陸春齡接受的主要是江南絲竹和崑曲等民間音樂藝術,並從中吸取了大量而豐富的藝術營養。

  《歡樂歌》 江南絲竹陸春齡編曲,此樂句裝飾音較多且細密,曲調風格曲折婉轉,清麗流暢,單吐圓潤而細膩,在氣息的配合下,使得江南水鄉的自然風光及人民陶醉於自然與人文景觀的熱烈歡快的心情淋漓盡致地展現於觀眾面前。

  《小放牛》劉森改編曲,樂曲富有風趣優美的民歌色彩和濃郁的田園風味,以笛子獨奏曲的形式表達了天真活潑的村姑與牧童間相互詰問、對答的明快情緒。全曲分為三段:第一段要用平吹,旋律悠揚恬靜;第二三段速度較快,用吐音與平吹交替演奏對句,曲尾轉調,更顯得情調清新明朗、可愛動人。

  《早晨》趙鬆庭曲,此樂句運用單吐,比較自由舒緩地表現手法,這種技巧能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既要表現一種在早晨鳥兒醒來發出清脆地、甜美地、乾脆利落地鳥鳴,又要表現在美麗的早晨太陽慢慢升起,照耀著森林,自然界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北派

  北派流行在廣大北方的如內蒙、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區。竹笛擅長演奏梆子戲曲音樂,二人臺音樂及山歌小曲等。高亢嘹亮、風趣熱情,擅長模擬戲劇唱腔與自然聲響,具有北方梆笛特色。吹奏有力、用氣較猛,舌頭技巧多,經常使用花舌、吐音、喉音等;尤其以吐音的運用更為顯著,形成豪爽潑辣特別富於生活情趣的北方竹笛演奏風格,具體的在北派的竹笛的演奏過程中,又有著具體的特點和民族地方特色。

  如在音樂上便有西北民歌***如花兒、信天游、爬山調等***的高亢,東北民歌的激越,河北說唱***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等***的頓挫有力,北方戲曲***如京劇、梆子、秦腔等***的高昂鏗鏘,給我們展現出北方整體音樂風格的陽剛之氣。

  因此,運用竹笛的吐音技法來活現北方的剛勁之氣時,就得運用雙吐三吐等等。竹笛大師馮子存的《喜相逢》經過了三次變奏,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久別重逢及全家團圓的歡樂場面。應用了滑音、歷音特別是吐音技巧等北方梆笛的特殊演奏技能,給人以強烈的情緒感染,整個樂曲情緒健康飽滿,富有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蒙古民間音樂以五聲音階為主,很少出現變音,羽調式是蒙古族民間音樂最常見的調式。表現熱情奔放的情緒時多用吐音,三吐效果模仿馬蹄。《牧民新歌》 簡廣易曲,這一部分樂曲,充分的表現出了吐音技巧在北方樂曲當中所要表現一種熱情奔放的情緒;非常逼真地刻畫出蒙古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

  總之, 本文通過對竹笛技巧的吐音練習法的訓練來探討總結出以上幾種訓練方法。其中單吐、雙吐和三吐略作具體的分析和訓練方法的介紹,隨著現代竹笛教學的發展和對技巧的掌握運用,各種技巧的探索與創新也在不斷進步,本人的見解和觀點可作輔助參考,有分歧的觀點還望廣大竹笛愛好者加以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