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基礎之架子鼓棒的持棒方法

  你是否曾經憧憬過自己坐在架子鼓前,盡情地敲打著青春的節拍?在鼓手演繹的過程中,最最重要的無疑就是鼓棒啦!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們。

  架子鼓棒的持棒方法

  直腕法

  架子鼓手持鼓棒的直腕法,左右手持棒一樣,以大拇指、食指、中指捏在架子鼓的鼓棒三分之一的地方,無名指與小拇指自然併攏輕貼在後面,不要影響架子鼓鼓棒的運動範圍,兩手手心相對,注意雙手的對稱與平衡,鼓棒敲擊點要相對集中。定音鼓、梯形木琴等基本都用此種腕法演奏。

  標準法

  架子鼓手持鼓棒的標準法,右手如直腕式,左手虎口夾住距離鼓棒棒尾端約三分之一的地方,並擱在無名指與小拇指半握後的關節上,食指與中指自然彎曲,整個手形呈半握拳狀。掌心向內。以虎口拇指持架子鼓的鼓棒,並以無名指與小拇指將棒托住,兩鼓棒呈九十度左右。左手以翻轉力量打擊。此種腕法主要用於演奏小軍鼓,以及爵士鼓奏法。

  扣腕法

  架子鼓手持鼓棒的扣腕法的手持棒與直腕式大致相同,但雙手要向內翻一下,使手心朝下,兩鼓棒集中於敲擊點上,兩棒呈九十度左右的角度。瑪琳巴琴、鋼片琴、爵士鼓以及室內演奏小軍鼓等均用此腕法。

  不論何種方式控制架子鼓的鼓棒,均須靈活運用手臂、手腕及手指,尤其是手腕及手指,使雙手與鼓棒成為一體,自然地運動鼓棒,輕鬆自如。

  鼓棒的構造

  肩部Shoulder:鼓棒的這個區域通常被稱為肩部,它位於棒頭的後方,也正是從這個部位開始鼓棒的直徑開始逐漸增加。肩部越接近棒頭,鼓棒回彈的幅度越小。

  棒身Shaft:棒身中間的部分主要控制它的回彈力,Shoulder較長,則回彈會較快。反之,Shoulder若較短則回彈較慢。

  握柄Grip:這個區域是要握住的地方,通常是從鼓棒尾部向前一英寸或一寸半英寸。這個區域是你魔法釋放的地方!

  尾部Butt:這個區域為鼓棒的尾部。大部分情況下這個區域從未被使用過,但是如果你需要重擊時,可以將鼓棒翻轉過來以尾部來進行演奏。

  棒頭Tip

  棒頭是鼓棒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最直接影響打擊音色。棒頭有分形狀也有分材質。目前最流行且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淚滴形棒頭***Tear Drop***——物如其名,這種棒頭有著淚滴式的形狀,是最為常見的棒頭形狀。它能夠更好的展現鑔片與鼓的低音效果。

  桶狀棒頭***Barrel***——這種棒頭的外形類似一個圓桶,它能夠提供一個渾厚音色。它的表現非常全面,適合大音量演奏,經常為錄音室鼓手們所選擇。

  圓形棒頭***Round***——這種圓形棒頭分為了大型與小型。相比於之前的兩種棒頭來說,這種棒頭的打擊面較小,所以它的聲音會更明亮,音調更高。而如果你使用的是大型圓棒頭的鼓棒,你會得到一個明亮但較“扁”的聲音。

  橢圓形棒頭***Oval***——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棒頭,特別是用於多樣化的套鼓和行進鼓上,它能夠產生非常開闊、飽滿的音色,且橢圓形長短不同會帶來不同的力度表現。

  尼龍棒頭***Nylon***——這種棒頭有著多種多樣的形狀,但大體上來說還是以淚滴形為主。有些鼓手非常喜歡尼龍棒頭清脆、明亮的聲音。而有些人則喜歡它們的“彈力”。相反,有些人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而不喜歡尼龍棒頭。

  主要用於鼓棒的三種木材

  胡桃木: 胡桃木是一種由纖維式紋理組成的木材。它的彈性更好,可以有效地防止斷裂。它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吸收衝擊力,讓你的手遠離疼痛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胡桃木在能夠承受密集衝擊的同時保持以上的特質。對於一般熱門音樂、樂隊,普遍認為最適合的材質就是核桃木,它在耐用度及重量上都是最合適的,這也是這種材質廣泛應用於普遍演奏的原因。

  楓木:楓木是一種質量較輕,細紋理的木材。它非常適用於軍鼓演奏,打擊樂合奏以及交響樂或管絃樂演奏***或者在咖啡館內的原聲演出***。製作大直徑的鼓棒時仍能保有輕盈的重量,為三種材質中手感最輕盈者。缺點:不耐用,無法承受大力度的演奏。

  橡木:密度最高,質地堅硬,也非常耐用。許多鼓手都非常喜歡橡木鼓棒和套鼓。你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橡木鼓棒所帶來的衝擊波。製作直徑較細的鼓棒時因其高密度,仍能保有適當重量,當然這也使它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