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關於七年級歷史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教學反思有哪些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瞭解基本的歷史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我設計了教學活動。針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方式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歸納,多啟發式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採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參與的方法,對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進行探討,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力。

  本節課學生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應該更細緻些,有些問題的探討不夠充分。知識鞏固的時間較少,語言不夠精煉等。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發揮長處,補上不足。使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臺階,在課堂中進行更加有效的教學。

  ***二***

  身為一名教師,是教書?還是用書教?是教書匠?還是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者?答案雖很明確,如何讓我的學生樂於上這節課,樂於上歷史課,最終愛上歷史,一直是我追尋的目標。一節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論事,那麼課堂必將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歷史學習也必將是枯燥而乏味的。我認為一堂課要讓學生樂意聽,就要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學的趣味性,讓他們參與課堂教學,與他們一起親歷歷史,共同體會歷史學習的樂趣。

  本課課本上內容不多,但由於學生此前對民族融合和孝文帝瞭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問題是貫穿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發展和文化形成程序裡的一條重要線索,以後的學習都會涉及這方面的內容。所以在備課中充分挖掘,針對本課的重難點,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與孝文帝遷都、改革的有機聯絡,讓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民族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對以後接觸這方面內容時打下基礎。

  本節課首先匯入採用胡服騎射成語的視訊匯入,符合邯鄲的鄉土文化,學生帶著好奇心看問題,樂於接受。

  其次,通過動態的圖示對比中原地區的漢族與遊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統治者還用武力征服的辦法來統治國家是不行的,必須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對比明顯,給學生直觀的印象,把問題簡單化。

  再次,關於遷都的原因,我設定了一個歷史情景劇,君臣議事,學生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引起興趣,學生在激烈的爭論中掌握遷都的原因。

  還有,“民族融合”這一概念,在初中歷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學生已有知識中缺乏對民族融合的認識。本課就通過四幀圖片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知道“胡人漢服”、“漢人胡食”這些現象,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對“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學生獲得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最後,結束時讓學生通過胡服騎射和孝文帝的改革兩件事談受到的啟發,前呼後應,順利推出民族融合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壯大。

  這節課講下來,我感觸頗深。一遍一遍的修改課稿,仔細推敲,使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昇華。雖然失敗過、氣餒過,但最終堅持下來。我收穫了很多,在講課的方式、課堂的把握、教學的基本功、與學生的交流上我成熟很多。當然。這次的講課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團隊的重要性。我們整個歷史組乃至整個學校在我的這節課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從蒐集資料到聽課、評課,大家都很認真,遇到問題一塊商量解決,有意見、想法都能夠直言不諱,這樣就使這節課越來越好。所以,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推動學科乃至整個學校健康快速的發展。

  備課的階段固然重要,那麼現場的講課階段也不能忽視。課前狀態的調整、課件教具的檢查,都會直接影響講課的效果。正是在李主任的帶領和大家細心的幫助下,才使得我課前能調整到最佳狀態,輕鬆地進入講課環節。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之處就是思路清楚,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積極性很高。當然,也有很多不足,如君臣議事環節,我對於孝文帝的角色可以再演的真實一些,跳出教師的角色,融入情境中去。再如,關於介紹鮮卑與漢族的資料可以再充實一些等。

  總之,這節課讓我獲益匪淺。今後我還要加倍努力。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從以下方面做起:

  ***1***多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特別是對每一課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

  ***2***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也多同學生交流,瞭解自己的教學實績。

  ***3***注意每一節課的反思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