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的基本功訓練方法

  人人都有嗓子,人人都會唱歌, 可唱出來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相關資料。

  1:摹仿

  許多自學成才的歌手離不開“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來是學歌,而實際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過來了,投師學藝或自學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效果----是否“得法”。不論何種演唱藝術,要達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沒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來,有些歌沒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樣的歌,如果給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

  並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來肯定比沒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麼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麼?如何去訓練?以舞蹈為例:不論芭蕾舞、中國民族舞、國際標準舞以及現代勁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軟、腿沒勁,舞感再好都不會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歌唱藝術對基本功的要求與舞蹈是同樣嚴格的。西洋傳統聲樂的基本功在發聲上是開啟喉嚨和集中聲音***聲樂術語也叫“關閉”***;在呼吸上建立強有力的支援。

  通俗唱法與西洋傳統唱法的基本功沒有原則區別,不同的是開啟喉嚨的方式,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低喉上開啟喉嚨,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強呼叫足尖站起來跳舞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不強調這一點。

  開啟喉嚨的具體涵義是喉----舌的對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嚨打不開,特別是高音區,用高喉位而不造成“聲道阻塞”,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許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卻是非常容易產生“聲道阻塞”的,這個矛盾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早已獲得了比較園滿的解決----用“腦後摘筋”的辦法。

  在通俗唱法中,開啟的目的不是為了共鳴的需要,而防止聲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適量地開啟喉嚨對演唱歌曲的效果來說是積極的。

  這也是歐美唱法的效果為什麼比港臺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對抗動作產生的聲音,無論力度、質感都會得到加強。所以開啟喉嚨這種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訓練過程中,地位雖沒西洋傳統唱法那麼重要,但仍不應忽視。

  2:壓縮聲帶和建立動態的氣息支援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是“壓縮聲帶”和建立“動態下的氣息支援”。在此有必要引證一段帕伐洛蒂的話來說明壓縮聲帶的意義:“當中聲區進入高聲區時,喉嚨部位有一種“收緊”的感覺,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關有肌肉必須是很放鬆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樣,但你必須促使聲音更壓縮***Squeezed***在開始學習掌握這種感覺時,似乎“失聲”***Socrificed***,這樣使聲音變化了。開始時,會經常把聲音擠壓破了,這是正常的,然而,當正確的方法開始被掌握時,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險的方法了。即使一時還不能有漂亮的聲音,駕馭熟練後就會漂亮起來。”

  這一段話對通俗唱法的訓練,有著同樣積極的意義,因為它具體地提供瞭解決高音的方法並闡明瞭產生高音過程中會出現的反應。不僅如此,這個方法也同時解決了令女聲同樣困擾的“換聲”問題。帕氏所說的喉嚨收緊,實際上是聲帶收緊。他說有關肌肉必須是放鬆的,用筆者的話說,聲帶的收緊是建立在喉嚨放鬆的基礎上的,喉嚨處於打呵欠的狀態就是開啟喉嚨,但二者是一種不容易掌握的矛盾統一,因為喉嚨和聲帶處於同一位置***據說帕氏為解決“高音的過渡”化了六年時間***人的習慣本能是:要麼喉嚨和聲帶同時都“緊”起來,要不就是一起都“鬆”了。但只要化功夫,肯定是能夠學會的,這一點下面還要詳細探討。

  用“壓縮聲帶”來發聲或唱歌的原理,聽起來似乎有些“玄乎”。其實並不,因為聲帶的形狀很象人的嘴脣,只要看到吹小號或吹笛子的人怎樣吹奏這些樂器時的口脣形狀,就不難理解聲帶在歌唱時的狀態,“壓縮”或“收縮”聲帶的涵義也變得很形象化了。

  另一個基本功是建立動態的氣息支援。為什麼要加上動態二字?氣息支援不是人所共知的理論麼?理由是“知道”歌唱要有氣息支援的道理並不難,但“做到”氣息要有支援其難度不亞於上述要求;同時還要做到聲帶緊----喉嚨鬆的矛盾統一。雖然說通俗唱法最接近說話,但說話和歌唱畢竟是有區別的。主要反映在音域上,說話音域“狹”,唱歌音域“寬”,說話有一個八度就夠了,歌唱絕對不夠;氣息也同樣有區別,說話時用氣“持續”短,歌唱時用氣“持續”長。作為能源消耗量而言,說話消耗少,歌唱消耗多。更何況歌唱有高低、強弱、剛柔之分,因而必須要建立一種能調控的呼吸機制。

  通俗唱法的基本功訓練的注意事項

  1、重“吸”不重“呼”,而忘了歌唱是在“呼氣”狀態下進行的;

  2、重“姿勢”而不重實效,認為只要保持兩肋張開的姿態去唱歌,就是做到了有支援的呼吸,這樣做的結果常常適得其反,“保持”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成了“僵持”,試問氣息不流動了,能源供應停止了,聲音還怎麼再能流動?歌聲又如何流暢?***這個問題在下文《誤區》中還要談到。***

  3、“提氣”與“壓氣”的失調:提氣----壓氣在歌唱中是矛盾的統一,氣息是“往上的,沒有氣息對聲門的壓力,又何來聲音?壓氣是對所提氣勢大小的“制動閥”,所謂排洩式呼吸法就是把壓氣當成了目的,完全忽視了提氣的主導作用。

  具體的方法是要求在收下腹和鼓上腹同時工作,但鼓上腹的力永遠不能大於收下腹的力,二者的平衡就成了“僵持”,如果光是下腹鼓出,就成了排洩式;如果光是上腹“收緊”,聲音會“憋”住而唱不出。

  有人說:“唱歌是呼吸的藝術。”不無道理。這對通俗唱法而言同樣適用。從建立歌唱的呼吸機制,以學會控制這種機制,是需要時間和功夫的,它畢竟和日常生活的呼吸是完全不同的。

  由於以上兩種機制都要經過專門訓練才能使用到歌唱的實踐需要上,所以稱之為歌唱的基本功。不論西洋傳統唱法、抑或其他任何唱法,這種生理上的發聲要求都是一致的,唯一稍有差別的只是通俗唱法對於喉嚨開啟的出發點更多是為了聲道通暢無阻,不像西洋傳統唱法開啟喉嚨的出發點是為了“建造共鳴腔”,以求在自身建立一個擴大器。

  通俗唱法是一門和電聲密切結合的學問,因而與話筒結下不解之緣,話筒有質量上的區別,而更重要的卻是音響師***或稱主調音師***,“調音”是一門相當高深學問,不僅要充分了解各種鍵鈕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對各種嗓音要具有高度敏銳的瓜能力。

  大歌星都有自己特聘的調音師,一個優秀的調音可以造就一個歌手成為“星”一個拙劣的調音師也可以毀掉一個歌星。所謂“錄音棚歌手”,大多隻有樂感***有的甚至樂感都很差***而沒有唱法基本功,從音量到音色,全靠電聲塑造。

  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很可能有一天會產生電腦歌手,不過這就不在本收探討範圍內了。但作為一門唱法來討論,“唱”始終該是“主”,電聲應該是“客”,這個概念不能顛倒***現實中的確存在這種顛倒現象***。

  有些拙劣的音響師***俗稱開關師***根本不懂音響,更無自知之明,效果不佳時,還一味埋怨歌手唱得不好,弄得歌手啼笑皆非。音響學是一門非常高深的科學,國際上從事音響工作的人,是相當受人尊崇的;特別是這個“師”的頭銜,它要求高度靈敏的聽覺辨別力加上熟練的控制調音臺的能力。才配得到“師”的桂冠。

  作為歌手而言,使用話筒的主觀方面和音響師配合的客觀方面都屬必須重視的技術課題。成為通俗唱法比別的唱法更佔有重要地位的內容。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