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用什麼提高音樂綜合素質

  感受體驗音樂不是靠懂得理論,而是靠感覺,是理論滲透了的感覺,沒有音樂的感覺***節奏、音高、調式、記憶等***要體驗音樂猶如緣木求魚,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用什麼提高音樂綜合素質的相關資料。

  馬克思有一著名的論斷:“人的感覺通過自己的實踐直接變成了理論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感覺滲透著理論,理論對映著感覺,人的感覺具有巨大的特殊意義。感覺的生成都是有關鍵期的,過了最好時期再學習就會事倍功半。

  所以中小學上好視唱練耳課是提高國民音樂素質的關鍵,國外的奧爾夫、柯達伊教學法如此普及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的音樂普及卻是音樂的各種操作,就如沒有學好語文就急著學數理化一樣,越過音樂素質直接學“應用”。而且這些學生上了初中由於功課忙,大都不再學習器樂了,上了大學一次沒有摸過樂器的學生為數不少。

  工作了也不是音樂愛好者,因為沒有音樂的耳朵、知識、思維。不識譜的學生比比皆是,音階都唱不準,半音沒有音的傾向感,哪些音是靜音、動音、感覺上都沒有,對美的鑑賞能力就更談不上了,音樂課上就學會了幾首歌。一些綜合性大學在為各專業學生開第二課堂、選修課時,往往要求音樂老師開音樂美學課、欣賞課。

  我認為這都是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許多學生不識譜、沒有節奏意識、更沒有音樂思維、記憶能力,聽完也忘完了。

  沒有感性的實踐怎麼去理解音樂美學和欣賞音樂,因此有些學校採納了我的建議,開設了視唱練耳課。在識譜中欣賞了中外名曲,順便講了作家和美學知識。通過一學期的實踐,教師學生反映很好。

  人們往往容易崇尚理性而輕視感性,譬如一提到要提高音樂表現、審美能力,一些專業老師不問學生的視唱練耳水平怎樣,馬上就要求學生大量欣賞音樂,看有關音樂的文字介紹,多看美學理論書籍等,而往往沒有想到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記憶和思維能力。

  人們常說,只要多看多聽就能提高審美能力,這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就音樂而言,多聽是有前提的,要有將音樂符號化的能力,要有記住音樂主題的思維能力,否則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音樂專業人的感覺不同於一般人的感覺,它的精確、敏銳度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這種感覺就是欣賞音樂、審美所需要的中介。在音樂認知與審美中,沒有純粹的感覺,因為沒有調性、節拍的意識,就不會有調性、節拍的感覺。也沒有純粹的理論,因為理論是聽覺經驗的歸納和總結。

  要提高審美能力,不能超過感知只學習理論,而應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這是一種感覺思維的具體,一切理論意識都要通過聽覺實踐而融合連線起來,成為真實的“總體”。

  我見過一些搞理論、器樂的人,音都唱不準,他們很少或不會用自己的歌聲來體驗音樂,他的樂感就會受到侷限,搞樂評的人就是紙上談兵。只聽不唱是不能建構內心音樂的,沒有內心音樂也就沒有音樂思維。不能通過自身的“樂器”體驗音樂,認為一面彈一面聽也可以提高內心音樂水平,這真是無稽之談。

  不唱,音樂思維能力是無從建立的,他可以認知唱名、節奏,但就是唱不準。就如小學一年級學語文不出聲,誰知他發音對不對呢?

  用不準的發音構建自己的思維,就會扭曲音樂形象。能演奏樂器也不一定就有音樂思維能力,就如同能識字的人,也可以用打字機打一篇古文或高科技的文章,完全正確,但與其昏昏使人昭昭,再打多少篇古文、論文,不學習還是提不高語文水平的。音樂聽覺、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專業或業餘音樂學習者,學好視唱練耳課,是提高音樂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

  
用什麼提高音樂綜合素質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