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推薦

  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L'Arlesienne***本來是戲劇配樂,戲劇演出並未取得成功,而根據戲劇配樂編成的兩套組曲卻成為傳世佳作。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推薦的相關內容吧!

  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的概述

  戲劇《阿萊城姑娘》描寫了法國普羅旺斯青年農民弗雷德里的愛情悲劇。劇情大致為:弗雷德里準備與一位阿萊城姑娘***這姑娘在原劇中並未出場***結婚,突然得悉姑娘的名譽不好,於是弗雷德里想忘掉這姑娘,而與童年女友薇葉特成婚。 婚禮當天,一個不速之客帶來了那位阿萊城姑娘與其情人私奔的訊息。內心依然深愛著阿萊城姑娘的弗雷德里無法控制自己,從閣樓視窗跳下去自殺了。

  《阿萊城姑娘》是比才應邀為法國文學家L.都德的話劇《阿萊城姑娘》寫配樂。由於條件的限制,只允許他用26人的小樂隊。這不僅沒有束縛住他的手腳,反而促使他發揮自己的特長,創作了這首至今仍在各國演出的名曲。《阿萊城姑娘》描寫一個農村青年本來可以和心愛的姑娘維爾塔成家立業,安分守己地過一輩子,但是由於他迷戀放蕩的阿萊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殺。比才以鮮明的色彩描寫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的農村生活,成功地烘托出劇中主人公的悲慘結局,加強了戲劇的感染力量。

  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的創作背景

  在阿爾方斯·都德1866年出版的《磨坊書簡》中,用了好幾頁的篇幅記錄了阿萊城的姑娘的故事。6年以後,都德以這個故事為基礎創作了一出三幕悲劇。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Léon Carvalho把這齣戲搬上舞臺,喬治·比才為該劇編曲。

  青年農夫弗雷德裡克熱戀著阿萊城中的姑娘馬姆瑪伊,一心一意要娶她為妻。但因她過去聲譽不佳,弗雷德裡克的親友們都反對這件婚事,併為他另選了他幼時就認識的少女薇薇特。薇薇特也一直在暗戀著弗雷德裡克,所以婚事就一撮即合。在慶賀婚禮的晚上,弗雷德裡克又聽到了阿萊城姑娘所跳的法蘭多舞曲,而引起了他對她的戀情。這份狂熱的戀情勝過了他的理智,弗雷德裡克由樓頂上跳下自殺。

  羅朗·佩蒂被馬賽市市長委任建立馬賽芭蕾舞團之後不久,就創作了芭蕾舞《阿萊城的姑娘》。

  比才作品的民音特色曾經啟發過很多位芭蕾大師和編舞。但是羅朗·佩蒂是第一個在音樂中融入敘事色彩。他將都德的故事進行簡化和提煉,將劇中其餘的人物略去,而將所有的筆墨集中在一對情侶弗雷德裡克和薇薇特的故事上。

  “這出芭蕾顛覆了目前的舞蹈發展潮流。《阿萊城的姑娘》從小故事著筆,穿著傳統民間服裝,使用明亮而扣人心絃的音樂,而音樂中的節奏讓人不由得翩翩起舞。

  勒內·阿里奧的佈景設計帶有西北地區的簡潔和樸素。舞臺的盡頭一塊巨大的油畫布,靈感來自於凡·高的風景畫。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黃的太陽,這樣綠的天空,然而,一切又都似乎是對大自然最深刻的詮釋。畫布與沉重的木頭天花板構成一個直角,而天花板則一直延伸向劇場。克里斯蒂娜·羅朗設計的服裝借鑑普羅旺斯民間服裝的特色:黑白相間,男孩子的腰間束一條紅色腰帶。配合已有的音樂、主體和佈景,羅朗·佩蒂為這出芭蕾畫上了最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筆——編舞。” ——伊格爾·誒斯奈爾。

  古典音樂《阿萊城姑娘》的作者簡介

  喬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

  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採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軍,後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衝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其它作品還有歌劇《唐普羅科皮奧》。

  1850年,開始作曲;1855年,完成了第一首交響曲;1857年獲羅馬作曲大獎,得以至羅馬進修三年;

  1863年,完成第一部歌劇作品《採珍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5年,完成的歌劇作品《伊凡四世》***Ivan IV***;1866年,完成歌劇作品《貝城佳麗》;1869年,比才與珍妮芙.哈勒維結婚;1872年,完成歌劇作品《阿萊城的姑娘》***L'arlesienne***;1874年,完成歌劇作品《卡門》***Car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