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調的基本樂理知識

  樂理中的曲調是音樂的首要要素,是歌唱性的、能夠表達一定樂思的或主要的旋律的統稱,指若干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節奏的和諧運動。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

  曲調有兩個基本要素,即旋律線***或稱音高線***和節奏。空間方面:在連續的樂音進行中,由於音高的走向而形成各種直線的或曲線的進行,這些進行類似畫面中線條的伸展或起伏,故稱為旋律線;時間方面:相繼發出的不同音高的音***即旋律線***和各種音樂節奏的長短、快慢、停頓等表現職能相結合時,曲調才能形成音樂的種種句法和結構。

  生動的語言節奏和豐富的生活節奏是曲調節奏的自然基礎;語言的腔調、聲音的高低、語勢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而形成的韻律,則是曲調旋律線的自然基礎。調式、旋律線和節奏的有機結合,並通過一定的音樂結構來加以體現,便是完整的曲調。

  曲調是讓聽眾獲取音樂內容的主要媒介。音樂內容的表現是靠音樂的整體音響效果。而音樂素養不高的大眾基本只能注意到曲調的存在,實際是從音樂的整體音響與歌詞***如果有歌詞***獲取音樂內容。大眾在清唱某歌的曲調時能夠感受到一定的音樂內容其實是與第一聽覺印象、演唱者有關。拋開歌詞與演唱者,曲調本身幾乎沒有任何音樂內容。即便是同一個曲調,不同編配方式、速度、節拍、織體所呈現的音樂內容也會不同。所以,好的曲調既是一個讓聽眾更好的理解音樂的重要媒介。好的曲調具有流暢性、連貫性、可記憶性等特徵。對於歌曲來說, 譜曲時還要考慮如何與歌詞進行搭配,合理的搭配能讓聽者聽清歌詞,從而更好的獲取音樂內容。

  ***二***

  由於聲樂和器樂體裁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表現在曲調形態上也有所不同。聲樂曲調與人的條件和語言習慣有密切聯絡。一般來說,聲樂曲調的音域比較窄,如歌性是它的主要特點。器樂曲調與具體樂器的效能特點有直接關係,隨樂器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一般來說,它比聲樂曲調的音域較寬,曲調進行中可有較多較大的音程跳進,音樂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幅度也較大,富於節奏性和技巧性。

  從曲調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由於音樂思維性質的差別,可約略分為兩種型別,即:歌唱性***詠敘性***曲調和朗誦性***宣敘性***曲調。前者較強調音樂的邏輯性,注意曲調的流暢、平穩,曲調結構的均衡、對稱、完整,它善於如歌的表達感情,刻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者較強調語言的特點,其曲調表情,音高起伏和節奏安排也接近人們生活中的口語和表情達意規律。在聲樂曲調方面,歐洲作曲家所寫的一些朗誦性的宣敘調,由於他們的語言是採用輕重律的,因此對詞的音律有相應的輕重要求;字的輕重音必須跟音樂的輕重音相合。所用的節奏比較自由,甚至不受以節拍為單位的小節線限制;曲調線比較單一,可以是斷斷續續,甚至是同音反覆。中國的朗誦性曲調具有自己的獨特樣式:它固然也講究語言的輕重音,但並不像外國朗誦調那麼嚴格;可是字音的平上去入、聲紐清濁,卻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這是中國民族吟誦音樂的一個重要準則。

  ***三***

  人類最早期的音樂是語言的曲調。它是從人類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重讀中提煉而成的一種歌唱性的語言。12世紀歐洲的敘事詩人和吟唱詩人的音樂,雖然把詩歌中的抑揚格和長短格的起伏提煉為曲調,但還只是在尊重詩歌音節重讀的前提下來加強曲調性的。由此可見,語言中的朗讀對歌曲創作起著直接作用。

  中世紀的後期和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受語言的束縛已較少,音樂的曲調性已開始被重視,那時在理論上都一致強調曲調的作用,並認為生動有力、 富於表情、 甜美和易於歌唱是曲調美的準則。15世紀和16世紀後半期,民歌、藝術性歌曲的創作已十分興盛,教會的復調音樂盛極一時,其歌詞都比較簡單,而著重於音樂的發揮。曲調是裝飾性的華麗的,在音樂上崇尚嚴謹和對稱美。1590年後,帶伴奏的單聲部曲調得到很大發展。作曲家們提出了新的主張,並改變了上世紀的樂風,強調在曲調中採用新的表情方式,加強曲調的朗誦性,採用自由節奏,並按歌詞字意來加速或放慢音樂速度。17世紀初,義大利的歌劇創作在歌唱性與朗誦性相結合的曲調中發展花腔“加花”技巧得到發揮,從而大大促進曲調變奏藝術的發展。在聲樂創作中,詞與曲、語言與曲調性之間的主從關係,幾個世紀來作曲家們一直在探索著,並形成之字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