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暴風雨奏鳴曲推薦

  《暴風雨奏鳴曲》是由著名的貝多芬創作的鋼琴曲,本作品與以前的“悲愴”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氣質。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推薦一下鋼琴曲《暴風雨奏鳴曲》吧!

  鋼琴曲《暴風雨奏鳴曲》的簡介

  第十七號鋼琴奏鳴曲,D小調,OP.31之2。其《暴風雨》的標題來自辛德勒當年請教貝多芬闡釋此曲,貝多芬回答可以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這首作品充滿奇異、灰暗的緊迫感,樂曲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佈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

  鋼琴曲《暴風雨奏鳴曲》的內容

  第一樂章前面有引奏,這裡有徐緩、莊重、帶著召喚性的音調與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而生:這段音樂經過模進、過渡,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快板:低音威嚴,與其相應答的是高音,哀傷,柔弱,中間的三連音提供了不平靜的背景。這些音調,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戲劇性的氣氛愈演愈濃,引出第二主題,音調焦灼急切:在上面這些主題音調的基礎上,經過精心的展開後,進入再現開始的部分。這時,在再現的引奏裡的莊重音調與焦急音調之間,插入一句單音線條的宣敘調,這是非常富於創造性的,取得了異常魅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經歷後,突然靜下場來,一切其他佈景、人物都消失了,彷彿整個宇宙只剩下一顆吟唱的心,而這歌聲又是多麼悲哀、孤獨!

  第一樂章的結尾,是在d小三和絃的延長中逐漸消失的。音的延伸、減弱,趨向平靜,小三和絃的沉悶,又覺得“事情還沒完”。這時,第二樂章慢板由溫暖的bB大三和絃開始了。和絃的琶音奏法在瀟灑中帶著幸福感:這一樂章,暫時忘卻了第一樂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貝多芬來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大自然,這是他永遠感到親切、神聖、傾心所愛的;他創作靈感無盡的源泉,他受到創傷的心靈所渴望的撫慰,都永遠可以從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樂章好像是經過第二樂章對靈魂的“淨化”之後,產生出的某種新的心境,它從頭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織成,音樂是流動的,也有熱烈的時刻,但總的是雅緻、細膩為主。轉調很多,小調為主,不免產生期待感。經過長時間曲折、婉轉的流動後,音樂消失在一個單音D上,結束了第三樂章,也結束了整個“暴風雨”。

  鋼琴曲《暴風雨奏鳴曲》的作者介紹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

  他集古典音樂之大成,並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對世界音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月光》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題目為《月光曲》***。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1813-1817年貝多芬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8一1827年貝多芬在耳朵失聰、健康情況惡化,五十六歲的貝多芬聽覺已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