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作品讀後感

  郭敬明的文字有陽光的明媚,也有淡淡的憂傷。大家他的散文,有何感想?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記錄了他以前的些許事情。從高中開始到參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時也從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實感。

  現在,他自主創辦的《最小說》也成立了大約三週年。在這幾年裡,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過來了。現在的他是一個成功人士,是一個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後作家。在這本書中有介紹寫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師等等,也有他的小說,無不體現他的個人才華。高中階段時期的他,為了家人選擇了理科不惜代價的放棄了自己最喜愛的文科。他那種為寫文章而無晝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傾佩。

  從這本書中,我們難免不會發現他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孝順自己的父母,珍愛朋友。既而也讓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就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半途而廢,迎來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內心的遣責卻不是別人。正如但丁所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啊,處於現在的現實社會中,沒有人不戴著面具生活,誰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別人會突然摘下那個和善可親的真實面目,而露出一副猙獰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測,帶有陰謀的將你無情的推入好似無底洞的萬丈深淵。因此,我認為只有自己的筆最可靠,它不會背叛你,它也不會終日戴著一副假面具來面對你,它任勞任怨,它是自己最貼心最真誠相伴的好朋友。它會將你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想說卻又難以說出口的事情寫下來。似稱之為祕密寫下來後填進祕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小偷窺視。它仍不會在你無奈之時將你拋棄。雖然它不會說話,只能無語,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筆的它當之無愧的可奉獻自己終生陪伴有真才實學真水平的好作家。

  我愛筆,也愛郭敬明的寫作語言。曾幾何時,歲月如光陰似箭,穿梭遠離的無影無終,似秋風掃昏黃的落葉,似江水向東流之的一發不可收拾。我仍回想起《夏至未至》,愛好欣賞他那描寫優美環境的語言…他的文字,以及他的才華,所有經他寫作之需的語言彷彿被用心裝飾過,如心般光點閃閃發亮,又如夜空中的星星經他點綴才有了機會在本本記事文章上跳躍,輕鬆而放肆的快活著,那些閃耀發光的文字在他可愛的筆下而自豪。就如他喜愛張愛玲的文字,安妮寶貝文字的冷傲。想象成為他那樣的人,或許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無可觸控的,遠不達目的的不凡而缺乏真實的夢想吧!讓自己更愛生活,愛父母,愛所有的人吧!

  篇二

  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傷痛蔓延進身體,隨著血液流遍全身。在長嘆之後,才發現已經被快速滋長的哀傷包裹了。這就是我閱讀郭敬明小說的感受。

  這應該是一個流著藍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幾點星辰因為霧氣變得凝重,寂寞的窗臺,鑲嵌著一個安靜少年的輪廓,散發著香味的紙承載著墨香,劃破冰冷的霧衣。於是這些文字的基調變得如此感傷。

  那些記錄了我們所有的純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慼慼的年代和所有閃閃亮亮的時光的文字,是最能觸動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作為一個80後作家,青春與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筆調。風吹起如花般絢爛的流年,點綴著你我的命途,在陌生與熟悉的轉換過程中,那些沿途的風景記錄著曾經的我們。於是我們成長了,也在經歷中感受青春的含義。

  不知從多久開始,我喜歡用文字沉澱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歡閱讀中外的一些名著,那些對我來說如此遙遠,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這樣寫到:“我們瘋狂的迷戀文字帶來的溫暖感覺,就如同孔雀迷戀自己的羽毛,飛蛾迷戀灼熱的火焰,水仙迷戀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戀剎那間的墜落。我們以文字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們沒有了文字,那麼我們就徹徹底底死掉了。”當然,我對於文字的感受還未強烈到如此地步,僅限於一種愛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無法估量的。

  愛與痛的邊緣,不知作者為何選用這樣的書名。

  那些回憶,那些愛,那些人,那些夢,那些痛,隨風飄散後留下的除了幻影還有無限感觸。

  拓展閱讀:郭敬明散文

  一個仰望天空的小孩

  我是一個在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仰望天空的小孩,望著那個大太陽,望著那個大月亮,望到脖子痠痛,望到眼中噙滿淚水。這是真的,好孩子不說假話。而我筆下的那些東西,那些看上去像是開放在水中的幻覺一樣的東西,它們也是真的。

  音樂

  一直以來我就是個愛音樂的人,愛得排山倒海,骨子裡的堅持在別人看來往往是不可理喻的。

  在天空清澈的夜晚,我總會在CD機中放進一張民謠。我總是喜歡揚琴丁丁冬冬的聲音,像是一個滿腹心事的宋朝女詞人的淺吟輕唱。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臺溼綾綃。而我在沙發溫暖的包圍中,在雀巢咖啡低調而飛揚的香味中,清清楚楚地知道,窗外的風無比的清涼,白雲鑲著月光如水的銀邊,一切完美,明日一定陽光明媚,我可以放肆得無法無天。

  然而大多數夜晚我的心情是不好的。寂寞。蒼涼。和一點點呼之欲出的恐懼。而這個時候我會選擇張楚,或者竇唯。我總是以一種抗拒的姿態坐在客廳牆角的藍白色沙發裡,像個寂寞但倔強的小孩子。滿臉的抗拒和憤怒,卻睜著發亮的眼睛聽著張楚唱“上蒼保佑吃飽了飯的人民”以及竇唯的無字哼唱。我是個不按時吃飯的人,所以上蒼並不保佑我,我常常胃疼,並且疼得掉下眼淚。我心愛的那個藍白色沙發的對面是堵白色的牆,很大的一片白色,蔓延出泰山壓頂般的空虛感。我曾經試圖在上面掛上幾幅我心愛的油畫,可最終我把它們全部取了下來。空白,還是空白。那堵白色的牆讓我想到安妮寶貝掌心的空洞,以及我內心大片大片不為人知的荒蕪。都是些曖昧且疼痛的東西。而一旦音樂響起,我就會在牆上摸到華麗的色彩,凹凸有致。

  張楚總是讓人想到烈日當空照的悶熱長街,大群大群遊手好閒的赤著上身穿著拖鞋的人從發燙的地面上走過,目光呆滯,像是一頭頭溫馴愚蠢的羊。而有個孩子卻穿著黑色的長衣長褲站在浸滿瀝青的黑色馬路上,以炯炯的目光宣告他的寒冷。冷得骨頭出現一道一道裂縫,像個易碎的水晶杯子。那個孩子叫張楚,他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他說螞蟻沒問題。

  而竇唯總是給人一股春末夏初的味道,每次聽到他的聲音我都能敏銳地感受到懸浮在空氣中大把大把的水分子,附到睫毛上便成了眼淚。竇唯的聲音總會激起一股穿堂而過的黑色的風,風中盛開大朵大朵黑色的寂寞,灼灼的光華燒疼了我淺灰色的瞳仁。竇唯總是給我一種向後退的感覺。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有個黑色的角落可以讓他依靠,他才肯發出他春水般流淌的聲音。孩子通常都具有抗拒的天性,我不知道竇唯還算不算個孩子,反正我是個孩子。我總是坐在圖書館的角落裡,營造並且守候那個角落裡我的小幸福,熱血沸騰或者全身僵硬怎麼都無所謂,總之我不想有人靠近。

  音樂真的是一種很好的鎮痛劑,對我而言,它像一個可供一隻四處流浪常常受傷的野獸藏身的洞穴,我可以在裡面舔舐我的傷口。

  朋友說她可以在音樂裡自由地飛翔,一直飛過太陽飛過月亮,飛過滄山泱水四季春秋,飛過綿延的河流和黑色的山峰,飛到烏雲散盡飛到陽光普照。

  我想我沒有那麼自由,我只能在音樂中將身子蜷縮得緊一點更緊一點,我好沉沉睡去,一直睡到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切煩惱統統消失不見。

  那樣我就會很快樂,我就不會再在黑夜裡一個人流下眼淚。

  那些如天如地如夢如幻如雲如電如泣如訴如花如風如行板如秦腔的歌/我的黑色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