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的基本簡介是什麼

  丹田,是道家內丹術丹成呈現之處,煉丹時意守之處,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丹田的相關知識吧!

  丹田的引證解釋

  1.人體部位名。道教稱人體有三丹田:在兩眉間者為上丹田,在心下者為中丹田,在臍下者為下丹田。見晉葛洪《抱·地真》。一般指下丹田。《黃庭外景經·上部經》:“呼吸廬間入丹田。”務成子注:“呼吸元氣會丹田中。丹田中者,臍下三寸陰陽戶,俗人以生子,道人以生身。”《水滸傳》第回:“徐寧聽罷,只叫那連聲的苦,從丹田底下直滾出口角來。”

  2.鍼灸穴位名。腹部臍下的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四個穴位都別稱“丹田”。

  丹田的基本含義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中丹田為胸中膻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下丹田為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為藏精之所。丹田已被各門各派氣功或運氣方法***如唱歌及說話用丹田氣,可減小聲帶受損機會***,廣為引用。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週天,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

  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對於上,中,下丹田的位置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我們平常所說的丹田是下丹田 有一種說法是:上丹田指的是眉心的位置中丹田指的是心窩的那部分割槽域,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下丹田的準確位置就是神厥穴,大體就是肚臍周圍的部分,準確點說就是臍下一寸半。還有一種說法為: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一種對於下丹田的說法是在臍下三寸,小腹正中線,為任脈之關元穴。居 膀胱之後,直腸之前,有腹壁下動靜脈,分佈著第十一、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枝,深部容關元,為小腸經之募穴;是三陰任脈之會。

  丹田的詳細介紹

  ①穴位,關元、陰交、氣海、石門四個穴位位於腹部臍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體的部位,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在在兩眉間印堂穴。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分,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有說在臍上神闕,又稱祖竅,有說為足掌心之湧泉穴,其說不一。

  ③多指人體臍下三寸處之關元穴。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鑑》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範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範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係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彙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處,說法不一。多數氣功家認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叫“泥丸”,在頭頂百會穴,有的說在兩眉間印堂穴。中丹田叫“絳宮”,在胸部膻中穴。下丹田在臍下小腹部相當大的一塊體積,包括關元、氣海,神闕、命門等穴位。還有人認為丹田在臍上,又稱祖竅。也有人說巨闕穴為中丹田,又名靈臺。下丹田為足掌心之湧泉。其說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