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工筆古代人物圖片

  作為工筆畫創作領域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工筆人物畫主要通過畫面中人物形象的繪製來傳遞與表達作者自身的創作情感和創作情緒,讓我們以古代人物為例。今天先和小編一起欣賞這些,希望你會有所收穫的。

  欣賞

>

  1

>

  2

>

  3

>

  4

>

  5

  工筆畫歷史

  工筆畫在唐代已經盛行起來。繪畫技法日臻成熟,繪畫的材料也有很大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覆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覆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如陳之佛所作秋豔圖。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在工筆畫中,不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力求於形似,“形”在工筆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都是現實生活,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詩意。明末以後,隨著西洋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中西繪畫開始相互借鑑,從而使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準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國工筆畫沿著融合文學、書法、哲學、詩興語言的軌跡深入發展,吸收了東西方新視覺藝術語言的元素,擴充套件了材料、技法的新領域,將傳統工筆畫的勾勒、渲染,平面表現的裝飾性以及西方寫實主義手法和夢幻般的意境都融入到當代工筆畫中,使工筆畫從傳統走向當代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繁榮。這裡展示的50件當代工筆畫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是中國當代工筆畫藝術的代表。

  工筆畫用紙

  工筆畫用熟宣紙或是熟絹,是生宣紙或生絹經過一定比例的膠礬水刷制而成。其效能是不滲水。熟宣紙當前

  有不少品種,如清水書畫宣、冰雪宣、書畫箋、蟬翼箋、雲母箋等。以上熟宣紙中有薄有厚,膠礬水有濃有淡。一般來說薄者適合畫淡彩,厚者適合畫重彩。以蟬翼箋最薄,冰雪宣最厚,另有灑金箋以及各種染色紙都可以用來畫工筆。絹為純絲織製品,分圓絲、扁絲兩種。圓絲絹又稱“原絲絹”,在古代繪畫中常用。常用的是扁絲絹,是在絹織成之後加以捶砸,使絹絲呈扁形,以減少絹絲之間的空隙,使絹刷上膠礬水之後不易漏礬。這種絹有白色和仿舊色等幾種。

  因為熟紙或熟絹不易改動,所以畫工筆畫一般先在圖畫紙上畫好素描稿,然後拷貝到熟宣紙或絹上畫正稿。

  步驟是:

  在畫工筆畫的過程中的“漏礬”

  由於熟紙或熟絹是用膠礬水多次刷制而成,所以在繪畫過程中隨著多次的渲染或是用水過多,膠礬會走失而造成漏礬。漏礬之後會滲水,顏色上不均勻,一塊深一塊淺影響畫面效果。古人所講“三礬九染”是很有道理的,要學會自己配製膠礬水,每上幾遍顏色就上一遍膠礬水,既可以固定顏色,又可以防止漏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