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白描荷花簡單圖畫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供你選擇。

  欣賞

  1

  2

  3

  4

  5

  後,下面就來讀一讀關於工筆畫技法的文章吧!

  中國工筆畫的寫意性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有工筆畫和寫意畫之分。工筆畫比寫意畫成熟早很多,是中國古代早期繪畫的主要表現形式。遠在魏晉時期,工筆畫就有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從戰國到隋唐五代,工筆畫的發展從幼稚走向成熟,直至兩宋達到鼎盛。後來,隨宋元時期文人畫的興起,其得以提倡並越來越佔據重要地位,成為社會的主流藝術形式。而工筆畫因其過於工細精微、刻板豔麗,被一些文人士大夫貶其“世俗”或“匠氣”,特別是明代畫壇領袖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將文人寫意畫尊為“上”,並將李昭道等畫青綠山水的工筆畫家貶為“匠”,這種評論導向對後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肆意揮灑、極具水墨韻味的文人畫、寫意畫在中國元、明、清時期得到迅猛發展,工筆畫則日漸式微。直到今天,我國經濟和文化迅猛發展,伴隨各種藝術思潮的衝擊,中國畫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現代科技的發展、新型材料的介入、現代藝術思潮的碰撞,為中國畫這個古老的畫種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改變著中國畫以往的傳統意識形態和表現技法。當今的中國畫融匯東西,吸納古今,在表現方式上出現了許多新鮮的樣式和技巧,呈現色彩紛呈、耳目一新的面貌。工筆畫也是空前繁盛,尤其一些全國性的展覽中,工筆畫的比重不斷增加,產生了許多優秀的工筆畫家。令人欣喜的同時,也似乎給人一種錯誤的導向:工細精微、形象逼真似乎成為工筆畫藝術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標準,這其實與我國幾千年的古老的繪畫理論是相違背的。一幅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應是形神兼備、意境深遠、耐人尋味的,這種評判標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體現,同樣適用於工筆畫,而這種具有中國文化精神的藝術評判標準正在一點點流逝。其實,寫意精神一直貫穿於傳統繪畫中,工筆畫雖然是屬於注重工細描畫的畫種,但無論在精神內涵還是技法表現方面,其實都蘊含著重要的寫意性。

  工筆畫與寫意畫相比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技法上有很大的區別。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等手段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在表現方式上注重工細精到,注重細節的描述;在表現方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技法和程式。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如唐代閻立本的《步輦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遊春圖》,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是我國繪畫藝術的珍寶。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從這些優秀的傳世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工筆畫中所表現的獨特的裝飾性、平面性、簡約性、概括性、意象性等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人們印象中似乎已形成這樣一個概念:水墨寫意畫才是寫意的,工筆畫是隻注重精工刻畫,沒有寫意性的匠人之作,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中國畫中的寫意思想一直貫穿在整個中國畫領域。這種藝術主張的提出,在最早不是針對今天說的寫意畫,而是針對當時的工筆畫而言,因為寫意畫真正發展、成熟比工筆畫晚得多,寫意畫產生於唐代,但真正發展成熟則到宋、元才開始,特別是明、清時期,才是大寫意迅猛發展的時期。中國畫中的寫意性應該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它對工筆畫藝術是極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