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物畫特點

  明清時期已經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社會基礎與社會制度的變化影響了人物畫的變革。那麼明清的人物畫都有哪些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起來看看吧!

  

  明清時期已經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期,社會基礎與社會制度不斷受到挑戰,同時在其內部已催出以資本主義萌芽為代表的一系列新生事物,因此明清兩代在整體沉寂停滯中又呈現了進步與發展。美術領域的起伏消長、傳承變異與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取向以及日趨頻繁的中西文化交流更成為形式風格的推陳出新、題材內容的變遷之推動力。故而明清美術既具備了時代所賦予的獨特面貌,又彰顯出中國美術由古代向近代轉型的趨勢與特徵。

  一、明代人物畫之特徵

  明代仕女畫從表現手法上看,明前期的畫家偏重於臨摹,後期出現了風格的變化。明代仕女畫家分工筆與寫意兩派,仇英等畫家專攻工筆仕女畫;唐寅、吳偉等專用水墨表現寫意仕女畫。由於寫意畫揮灑自如、筆墨酣暢,在明代仕女畫中佔有較重要的位置。題材以歷史故事、仕女為主。唐寅的仕女畫對後世影響甚大,其塑造的仕女形象面容秀美,儀態萬千,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意識與審美標準,同時寄寓了畫家的思想感情,遂為後世仿學之物件。考察明代繪畫中的女性人物造型,面型較清瘦,但在一定程度上還保持了元代仕女畫橢圓的臉型。以仇英的仕女畫與唐寅的仕女畫相比,臉型顯得更削瘦。但由於仇英平時注重學習與臨摹傳統人物山水繪畫,熟練地掌握了一整套大青綠重彩設色技法,有很強的塑造形象能力,所以這一點是當時其他畫家所不及的。

  然而他也受元以後繪畫脫離現實的影響,偏重臨摹而忽從實際生活中吸取營養,因此他的作品缺乏生活氣息和時代感。以《王蜀宮妓圖》為例,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後宮故事。畫面四個歌舞宮女正在整妝待君王召喚侍奉。她們頭戴金蓮花冠,身著雲霞彩飾的道衣,面施胭脂,體貌豐潤中不失娟秀,情態端莊而又嬌媚。唐寅創作此畫,則旨主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寓有鮮明的諷喻之意。此圖為唐寅人物畫中工筆重彩一路畫風的代表作品,顯示出他在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仕女體態勻稱優美,削肩狹背,額、鼻、頷略施以白粉,既吸收了張萱、周昉創造的仕女造型特色,又體現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審美風尚。四人交錯而立,平穩有序,並通過微傾的頭部、略彎的立姿和相連的手臂,形成動態的多樣變化和相互的緊密聯絡,加強了形象的豐富性和生動感。衣紋作琴絃描,細勁流暢,富有彈性和質感,冠服紋飾描畫尤見精工細緻入微。設色鮮明,既有濃淡、冷暖色彩的強烈對比,又有相近色澤的巧妙過渡和搭配,使整體色調豐富而又和諧,濃豔中兼具清雅。作品畫風帶有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秋風紈扇圖》畫法風格與前迥異,水墨寫意,用筆流利灑脫,並配以詩句,寄託畫家的慨嘆,寓意深遠,標誌著唐寅中年以後在人物畫上的變化發展。仇英的人物畫也有工筆和寫意風格區分。工筆大多是臨仿唐宋的名家稿本的作品,如臨摹南宋院畫家蕭照的《中興瑞應圖卷》,臨摹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等。寫意人物畫有《柳下眠琴圖軸》、《右軍書山圖軸》,純用水墨,有文雅清逸之韻致,但又不離“院體”框架,是相容幷蓄藝術的嘗試。在人物畫中仇英的仕女畫最有特點,形象秀美,線條流暢,在繼承古代傳統的基礎上,成功的創造出反映時代與個人特徵的筆墨形象,對清代仕女畫影響尤為巨大。

  二、清代人物畫之特徵

  清的人物畫,傳統的歷史故事畫、風俗畫逐漸被新興的人物仕女畫所取代,尤以嘉慶、道光、咸豐三朝為盛,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藝術趣味的新變。在內容題材方面宣揚宗教、封建倫理的說教以及宮苑婦女遊樂的主題已不多見,出現了以歷史故事及文學小說中的婦女形象為題者,描寫神話傳說中神女仙姑,為古今美女造像,純玩賞型的仕女圖也有體現,內容豐富,世俗氣息濃厚。畫中人物儀容嚴格按照當時審美模式加以塑造,纖瘦柔弱,削肩長頸,目視下方,略顯病態,冷漠傷感,注重內在意蘊。與之相適應,筆墨亦細秀纖麗,用色淺淡明快。作品意境重雅,追求詩的情致境界。

  清代繪畫中的女性雖然存在公式化和病態美的缺點,但某些方面仍有可取之處,如吸取西洋畫的優點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仕女的造型強調姿態優美;表現手法常將寫意風景畫法用到畫中作為特定補景;風格崇尚淡雅和飄逸。尤其是將詩詞直接題到畫面上,用以襯托畫的主題思想,平添了濃厚的文學氣氛。這一點為清代以前的繪畫所不及。以費丹旭為例。費丹旭, 字子苕,號曉樓,又號環溪生,浙江烏程人。父親費鈺長於山水,幼得家傳,因家貧寒,不得不依附豪富之家,繪畫以供人玩賞。以畫仕女聞名,與改琦並稱“改費”。他筆下的仕女形象秀美,用線鬆秀,設色輕淡,別有一種風貌。代表作為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十二金釵圖》冊,畫紅樓夢十二金釵肖像。亦長於肖像畫,後期所作《果園感舊圖》卷,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技巧更成熟。也能山水,取法王翬和惲壽平。承其藝者其弟費丹成、子費以耕、費以群等。他的畫風對近代仕女畫和民間年畫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總之,明清時期在社會氛圍發生巨大變化後,人物繪畫風格受到新的文化思想與審美取向的影響。並且隨著後期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作為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影響,人物繪畫更是出現了以西方繪畫觀點為趨勢的變革。這種時代風格特徵直接伴隨著國勢衰落最終形成了典型的明清人物畫特徵。

  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繪畫領域裡,人物畫的歷史是最悠久的。屬於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中,有幾隻陶盆上繪有人面形圖案,是我國最早的、處於朦朧狀態的人物畫。原始社會的人物畫造型雖然極其簡單樸質,但它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而且這種繪畫已表現出作畫者開始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思維概括力和想像力。

  我國曆史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社會分工日趨明確,逐漸出現專業畫工,促進了繪畫的發展,造型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

  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文化藝術呈現出繁榮景象。這個時期的繪畫,有相當的一些作品線條相當流暢,造型也比較準確,充滿著現實與幻想相結合的浪漫主義傾向,這說明當時的人物畫趨於成熟了。漢代人物畫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無論是畫像石、畫像磚、木板畫、漆畫、帛畫,幾乎都是以人物為主要題材。

  魏、晉、南北朝是人物畫的發達成熟期,幾乎所有的著名畫家都是以人物畫馳譽後世。這時期的繪畫有幾個明顯特徵:一、在繪畫內容上比漢代更為豐富了,比較突出的是佛教畫的興起,寺院壁畫成了畫家們揮毫逞氣的主要場所。其他如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等都是常用的題材。二﹑在表現方法上克服漢代粗疏稚拙的缺點,日益精密。三﹑由於技法上的成熟,出現了不同風格流派,。四、印度佛教美術的傳入,給人物畫的成長輸入了新的營養;而士大夫的參與繪畫活動,使繪畫與文學、書法有了聯絡,並寫出了理論著作,所以這時期人物畫得以迅速提高,直接影響到隋、唐人物畫的發展 。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需要和統治階級的提倡,人物畫空前繁榮興旺起來,宗教畫、肖像畫、仕女畫、歷史畫、社會生活畫都有大量作品產生。傑出的人物畫家輩出,他們都以不同的風格、卓越的成就,藝絕當代,留名千古。 宋代人物畫有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變化,即過去在題材上佔絕對優勢的釋道人物、宮廷貴族,讓位於平民階級,於是耕織、漁牧、村醫、山樵、行旅、學童、嬰戲以及歷史故事,均成為常用的題材。

  元朝以後,人物畫一落千丈,進入衰落時期,其原因主要是文人畫思潮的興起。所以元代人物畫,幾乎沒有什麼有積極意義的作品流傳下來。元代人物畫家如劉貫道、張渥、王繹等的作品,大多為歷史題材或仿古之作,沒有多少新意,總的趁勢是衰落了。 明清的人物畫,仍沒什麼發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因素有所增長,商業經濟的繁榮、通俗文學的發達,直接或間接地對人物畫產生一定影響。這期間,陳洪綬的木板插圖畫、葉子畫,是社會新思潮的產物,是明末清初具有重大意義的傑作。清末任伯年的人物畫,喜取民間故事為題材,鍼砭時弊,揭露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聯絡現實,反映生活,恢復了唐宋人物畫的現實主義傳統。

1.明清人物畫的特點

2.古代人物畫特點

3.明清時期人物畫

4.明清人物畫圖片

5.明清人物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