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繪畫隨筆

  幼兒的世界充滿童真,那麼她們會畫寫什麼呢?讀讀相關幼兒繪畫隨筆或許就知道答案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興趣是指對某項事物的愛好與追求。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為興趣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心,是一種自發的、內在的願望。如果這種好奇心能夠得到滿足、延緩,就能轉化為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力。幼兒的繪畫活動中如果生成了這種長效的動力,無疑會為幼兒認識、創造世界的活動打下最好的基奠。

  幼兒對繪畫的興趣直接影響作用於繪畫過程中的感知、表現表達及想象創造等多個環節。可以說,興趣是幼兒參與繪畫活動的前提,也是教師設計幼兒美術教學所要圍繞的中心。可是,在如何培養幼兒繪畫興趣的問題上,當前幼兒美術教學中卻存在著某種片面性:有的教師過多的強調美術技能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激發幼兒繪畫興趣的必要性;有的教師又唯“興趣”獨尊,在繪畫活動中缺乏引導,一味的放任自流,使幼兒繪畫水平出現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長此以往反而使幼兒逐漸失去了對繪畫的興趣。顯然,這兩種做法都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科學的教育原則,是對“培養幼兒繪畫興趣”這一問題的片面理解和認識。在繪畫活動中如何激發幼兒對繪畫物件觀察感知的興趣,調動其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幫助幼兒保持、建立持久的繪畫興趣,是我們當前應該首要研究的課題。毋容置疑,在幼兒繪畫活動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但在培養激發幼兒繪畫興趣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卻是必不可少的。那麼,教師如何在繪畫活動中發揮這種主導作用,將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轉化為學習探究的主動性呢?結合多年的幼兒繪畫教學實踐,我提出幾點淺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把握物件

  一個人從一出生,睜開眼睛看世界、動手接觸世界那一刻起,就開始對這個世界上有形有色的事物產生了興趣。當襁褓中的嬰兒用胖胖的肘臂拍打被褥時;當依呀學語的孩子在地上“尿尿和泥時”,他們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事物的認知慾望和對“塗抹”遊戲活動的強烈興趣。喜愛繪畫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僅喜歡玩弄各種色彩,更喜歡在紙上大手筆的塗抹,他們不在意畫出的作品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認同,更多的是沉浸在有趣的繪畫過程中…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的這些共性都是因為對繪畫情有獨鍾、興趣使然。但是由於幼兒年齡不同、認知水平不同、個性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繪畫興趣也存在著差異,體現出了個性的方面。比如,農村的孩子喜歡畫自家養的大公雞、田間地頭突突奔跑的拖拉機…,而城市中的幼兒則喜歡錶現飛速行駛的新幹線列車、幻想宇宙中將要爆發的星球大戰。女孩子喜歡畫長髮飄飄的“美少女”;男孩子則津津樂道自己作品中手拿兵器的“奧特曼”;又如:塗鴉期、象徵期的幼兒喜歡描畫小花、小草、大魚、房子等比較單一的事物,而形象期的幼兒卻不滿足只畫一條大魚、一座房子,描畫“神奇的海底世界”、“美麗的城堡”才能表達他們內心世界的五彩斑斕……可見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指向是因人而異的。那麼作為教師就要了解和把握住自己的教育物件對繪畫興趣有什麼樣的共性和個性,從而在繪畫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尊重幼兒的興趣差異,因勢利導,寓教於樂、因材施教,使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佳的發展。

  二、精心選材

  精選教材是搞好幼兒繪畫教學的關鍵。因為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繪畫題材,可以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使孩子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之中成為活動的主體。不誇張的說,選對了題材就等於繪畫活動成功了一半。那麼怎麼選擇易於幼兒表現又能令其感興趣的繪畫題材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選擇孩子易於表現的事物。

  易於表現的事物造型簡單,具有典型性。比如,《太陽寶寶》這一選材中的描畫物件“太陽”幼兒都能夠用一個簡單的圓來概括出其基本形態,加之幼兒稚嫩的筆觸正好可以恰到好處的描繪出太陽寶寶生動可愛的形象及詼諧有趣的表情特徵。這類選材幼兒易於把握增加了幼兒對自己繪畫表現力的信心。

  2、選擇孩子最熟悉的事物或身邊剛發生過的事物。

  在幼兒繪畫活動中,越是幼兒熟悉的事物越能令幼兒自如的表達;越是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物越會在他們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事物都能引發他們強烈的繪畫興趣。在幼兒剛剛參加完幼兒園的自助餐活動後,組織幼兒繪畫《快樂的自助餐》,幼兒邊畫邊彷彿又回到了熱鬧的餐桌前,滿桌的佳餚、同伴大吃的形象躍然紙上。使積聚在幼兒心中的情感得以自然的宣洩和表達。

  3、選擇孩子們最喜愛的故事、遊戲和動物。

  優美、有趣、富於幻想的故事;開心的遊戲;可愛的小動物…這些都是孩子們的最愛。這類題材為孩子的創作提供了最佳的表現空間,最能調動幼兒的繪畫興趣,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

  4、選擇幼兒生活化的題材。

  題材的選擇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及年齡特點。比如:小班幼兒沒有明確的繪畫構思和目的,常常將繪畫、遊戲和現實生活相混淆。可以幫 他們選擇一些《給媽媽畫長髮》、《幫太陽公公串糖葫蘆》、《我餵雞寶寶》等蘊含豐富情感的題材;中班幼 兒進入象徵期階段喜歡描畫具體事物。可以嘗試選擇《我是魚王》、《一輛花汽車》等表現具體內容的題材;大班幼兒對現實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和了解;對未知世界充滿了思考和想象。可以多選擇一些《瓦罐聯想》、《未來世界》、《足球比賽》等能夠鼓勵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題材。

  篇二

  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孩子們在繪畫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同時我也獲得了難得的經驗,現把這學期美術活動的教學感受跟大家分享。

  本班孩子們的繪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孩子線條顏色發展都不錯,而有的孩子卻還處在塗鴉階段,剛開始的教學中,他們每天都是繞毛線團,而老師需要孩子達到的目標他們都完成不了。借於這種情況,我採取了集中教學分別輔導的教學方法,對於能力強的孩子我放手讓他們自己想象,用畫筆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對於能力弱的孩子,我對他們加強輔導,耐心的個別輔導他們完成當天的教學內容。而在剛開始的幾周,他們只要在紙上畫上了一點點,不管是什麼我都給予他們肯定,並在全班小朋友門前表揚他們,慢慢的,他們由不敢畫,不想畫變的積極起來。一學期下來,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很可取,因為孩子都畫出了另老師和家長滿意的作品。

  由於孩子受其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經驗較少,他們往往只對日常社會中經常接觸、熟悉和感興趣的物體有繪畫或製作的興趣。因此我在選擇小班美術活動教材時選擇了幼兒熟悉和感興趣的題材。剛開班的時候我從“花”和“草”入手來訓練孩子們的線條和色彩。由於畫花的步驟很簡單,所以孩子們都很有成就感,每次下課都要把自己的作品向家長炫耀一番。

  在孩子們很熟練的畫出花和草的時候,我選擇了讓孩子們畫自己的媽媽,因為孩子們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的媽媽,所以孩子們的畫姿態萬千,意趣盎然。

  小班的孩子基本能畫出形象,但是畫面凌亂沒有主題,於是我選擇了讓孩子畫定位畫來增強畫面主體感,老師現在紙上給孩子一個形狀,圓形或者其他形狀,讓孩子用畫筆把它變成想要變成的物體,這樣的訓練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為了提高孩子們色彩搭配能力,我採取了美術欣賞的方法,讓孩子們欣賞大量的裝飾畫和大班孩子以及同伴、老師的作品,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這學期的美術興趣班活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是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不足,如孩子們收放畫具,一直到學期結束還是有幾個小朋友亂仍亂放。在繪畫活動的組織形式上還是過於單一,以後應該注意這些方面的問題。

  篇三

  幼兒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美的作品能讓幼兒建立起良好的審美感覺,激發他們的藝術情感,形成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興趣,而自己創造出美的作品更能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讓幼兒對自己充滿信心。年齡在三至四歲之間的小班幼兒,他們還處於塗鴉期,自控能力差,手的動作不夠靈活、協調性差,而且缺乏目的性以及堅持性。所以小班幼兒的美術作品總會出現單一、不飽滿、亂糟糟、色彩灰暗等缺點。如何讓小班幼兒美術作品的畫面效果得以美觀從而提升孩子的審美能力呢?我在小班美術教學中有了一些實踐與思考。

  一、“半成品”的有效利用——體現幼兒作品的結構美

  所謂半成品,通俗來說,是需要經過一道或幾道後序加工程式才能成為成品的產品。而在美術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利用“半成品”讓幼兒通過加工變成一件完整的“成品”。

  因為對於小班幼兒而言,一張空白的畫紙會使他們感到束手無策,小班幼兒對物體的美感和形象思維還處於啟蒙階段,缺乏表現能力。這時我們教師應在孩子的畫紙上稍作“提示”,讓幼兒在“半成品”的基礎上進行繪畫,聯想,創造性地完成一幅有情節,有動感的作品。

  1、 添畫法

  添畫法就是給幼兒一個圖形或符號,讓幼兒添畫幾筆,變成一個新的形象。添畫法既有規定的繪畫內容,又給了兒童發揮想象的餘地,比較適合小班幼兒。

  例:在畫“全家福”時,孩子們對三個人在紙上如何定位感到困難,我先在紙上畫了大小大三個圈小朋友在此基礎上添畫爸爸、媽媽和自己的五官就容易多了。這樣的畫面大小合適,佈局合理,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例:在畫“柳樹發芽了”這幅畫時,小朋友不會畫樹幹,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形狀畫好樹幹,在此基礎上畫柳樹發芽既顯得容易,又能將畫面的區域性位置進行固定,幫助小班幼兒體現結構合理性。

  2、 暗示法

  暗示教學法是由保加利亞教育學家、心理分析教育家洛扎諾夫所創。暗示法主張創造高度的動機,建立激發人的潛力,把各種無意識暗示因素組織起來,以便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在美術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簡單地運用暗示法,來幫助小班幼兒學習繪畫。

  例:在畫“魚媽媽和魚寶寶”時,考慮到孩子們會忘記畫魚的步驟:身體——胸鰭——尾巴。我先在紙上畫了一條大大的魚,告訴孩子這是魚媽媽,她的肚子裡藏了好多魚寶寶。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魚媽媽的形象促使孩子們富有激情地繪畫出許多魚寶寶,從而使畫面效果富有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