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名言有哪些

  王羲之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書法在我國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他不僅創作出精美的書法作品,還有許多名言傳給了後人。那麼, 關於王羲之的名言,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名言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經典名言

  1、有水有山有林亭映帶左右,可觴可詠可絲懷抱古今。

  2、宇宙靜無事,山林大有人。

  3、室在山林樂,人同天地春。

  4、觀水得其趣,臨文暢所言。

  5、清猶臨川竹,惠若當風蘭。

  6、文品極於古,清言足可聽。

  7、風和春日永,水映暮山清。

  8、大水流為九曲,春風又是一年。

  9、作文當有清氣,臨事終期虛懷。

  10、幽蘭間修竹,流水抱春山。

  11、惠日朗虛室,清風懷古人。

  12、極陳萬言古今盡,俯視一氣於地同。

  13、懷若竹虛臨曲水,氣猶蘭靜在春風。

  14、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15、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朗日喻天懷。

  16、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

  17、惠風和暢騁懷日,天朗氣清俯仰時。

  18、文人天趣清猶水,賢者風期靜若蘭。

  19、知足一生得自在,靜觀萬類無人為。

  20、山靜蘭初放,亭幽竹與清。

  21、人品清於在山水,天懷暢若當風蘭。

  22、人品若山極崇峻,情懷與水同清幽。

  2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24、少言不生閒氣,靜修可致永年。

  25、風竹引天樂,林亭集古香。

  26、遊目騁懷此地有崇山峻嶺,仰觀俯察是日也天朗氣清。

  27、幽懷得春氣,修竹引清風。

  28、斯文在天地,至樂寄山林。

  王羲之的傳世真跡

  王羲之真跡早於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已被當作真跡看待。由於年代久遠,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跡一樣,對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斷。有稱為宋摹的,也有疑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則定為唐摹。它著錄極多,並一再被刻入各種叢帖中,元以後的公私藏印及流傳歷歷可考與可靠,其珍貴性不言而喻。

  《王羲之》一代大師,光輝不褪,《中國藝術大師圖文館》系列之一,向您介紹書法大師王羲之先生,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

  王羲之的後世影響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獻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後戰亂中,其後世走亂,家譜遺失,後世分佈在瀋陽,海倫等地。現知其後世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