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行書書法大全三

  《百家姓》是我國文學史上作為兒童啟蒙讀物較為悠久且廣為流傳的一部私塾教材,對於我國兒童識字明理髮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實用意義。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百家姓行書書法,希望你們喜歡。

  百家姓行書書法欣賞

>

  百家姓行書書法1

  百家姓行書書法2

  百家姓行書書法3

  百家姓行書書法4

  百家姓行書書法5

  《百家姓》對後世影響

  啟蒙教育

  《百家姓》是一部記錄姓氏的文集,全文568個字,通篇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關於《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的區別,明代理學家呂坤曾說過:"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

  姓氏文獻

  姓氏的延續,可以使人們從基 因學、遺傳學的角度認同同為炎黃子孫的血脈相連。中國有著尋根問祖的傳統,認為這樣是為祀祖尊宗,求得祖先佑護,同時也是傳承祖德、光宗耀祖,認為每個人與祖先都是血脈相連的,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血脈,流傳到自己身上。因為有著這種傳統,通過《百家姓》這篇啟蒙文學對姓氏傳承、使人們對姓氏的認識。作為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記載了中國姓氏的發展,它與姓氏家譜、方誌、正史構成完整的中國歷史,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百家姓》作品的出現,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所輯錄的姓氏,還體現了中國人對宗脈等的強烈認同感。《百家姓》在歷史的衍化中,為人們尋找宗脈源流,建立宗脈意義上的歸屬感,幫助人們認識傳統的血親情結,提供了重要的文字依據。它是中國人認識自我與家族來龍去脈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獻基礎藍本。2009年,《百家姓》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最早的姓氏書。

  《百家姓》作者簡介

  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說:"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換句話說,作者是錢氏吳越國的"小民",即沒有什麼名氣地位的讀書人。王明清的理由是,首句是趙錢孫李,是因為錢是作者的本姓,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排在後面。 據史書記載,吳越國由錢鏐創立,是五代十國時期相對穩定的一個割據政權。錢鏐一再告誡子孫,如遇王者,不要興兵,應納土歸順。後來的吳越王錢俶,曾為趙宋平定江南效力,宋太宗時更獻國歸宋,受封王爵。江浙的民眾因此躲過戰亂,所以一直感念吳越錢王。 "孫"則是錢俶正室王妃之姓。可見,作者是吳越國民的可能性確實比較大。而"李"則是與吳越國毗鄰的南唐國皇室之姓,吟出《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就是南唐後主。

  
百家姓行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