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五大字型都有哪些

  從古至今,中國的書法字型千變萬化,每一種字型都充滿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氣質與魅力。中國的書法字型分成五大類。是哪五大類呢?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希望你們喜歡。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欣賞

>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圖片1_楷書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圖片2_行書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圖片3_草書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圖片4_隸書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圖片5_篆書

  中國書法五大字型和文房四寶

  五種書體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採》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1] ,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釐米,橫102.4釐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文房四寶

  毛筆

  毛筆的筆桿一般用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製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健***硬***兩類,柔毫主要是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製成,柔毫和健毫雜在一起稱為兼毫。筆頭製作是中間一簇長毫稱為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製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並且相沿至今。

  墨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西周邢夷始制墨,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後的事。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麝香、冰片等製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

  紙

  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自漢以來,現留存於世的書畫,均以桑皮紙***又稱漢皮紙***書畫,東漢蔡倫採用多種原料和改進製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於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

  硯

  硯,在西漢時期即已使用,湖北荊州鳳凰山西漢墓出土了硯,我國傳統有四大硯,即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