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章毛筆楷書書法作品

  田英章,著名書法家。他的毛筆楷書書法作品非常的出名,是不少書法愛好者臨摹的物件。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田英章講歐體楷書學習要點

  一、歐陽詢的楷書特點

  我們不一一列舉。就他的楷書我們只簡單地歸納一下有以下幾個特點:

  1、險峻刻歷、剛勁挺拔;

  2、清雅秀麗、瘦健俊美;

  3、規矩端正、一絲不苟;

  4、大小有法、錯落有致。

  以上特點我們在今後的講座中再一一論述,在這裡就不再多說了。總之在學習歐體之前先知道了解歐體的特點,對我們的學習大有益處。練字就是練心,把心裡練明白了,字也就寫好了。

  二、學習書法為什麼先學楷書?

  1、學習書法為什麼一入手要先學楷書?看來這個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有許多人,特別是經常寫字的人,對這個問題也存在著許多誤解和偏見。有的以文字形成脈絡為根據,說中國文字是由古文字到甲骨文,由甲骨文到大篆,由大篆到小篆,由小篆到隸書,由隸書到楷書,是以這個程式形成發展起來的,那麼練字也應按照這個程式去練。

  我覺得這個說法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一個是時間問題,人的一生僅有幾十年,生命沒有給我們那麼長的時間。如果我想專攻楷書,照此程式我應從古文字練起,那麼古文、甲骨、大篆、小篆、隸書,然後再到楷書,這幾十年的時間太少了,這是不行的,這是空洞的不切合實際的教條主義;"

  另一個問題是有沒有榜樣可以參照學習?,稍懂得點書法常識的人便知道,甲骨文是從請末才被發現的,儘管甲骨文是幾千年前的文字,但在晉唐時期不用說去學習臨摹,甚至連甲骨文是個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那時人們見到最早的文字也就是大篆、金文之類的書體。當時的書家以致於後來的書家都沒有按照文字的發展脈絡去練字的先例,所以練字應按照文字的發展脈絡去練,這種說法不能成立。

  有的人說,只寫行書草書,從不寫楷書行不行?當然,這也是可以的,但是,這裡有個層次標準的要求問題,就是說你寫字到底要求自己達到一個什麼水平?許多人寫字也是寫了一輩子,但是就是達不到高層次,寫到一定的時候寫不動了,他的字再也長不上去了,原因是什麼?往往就是楷書的基礎不行所造成的,也就是功底不過關,他的功底已經不夠用了。我們舉目看一看象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鄭板橋等等,這些一流的書法大家,那一個不都有著雄厚的楷書基礎,那一個不都是因為楷書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才產生了自己特有的書體風格呢。所以我們說雖然練字可以不寫楷書,但是沒有楷書基礎的字,水平不會太高。

  2、中國文字的發展有一個特點,筆畫越來越簡單,技法越來越複雜,書寫法則與規定難度越來越大。對於那些複雜的書寫技法來說,楷書的出現應該是達到了頂峰。具體地說,楷書囊括了書法中所有的筆法,如藏鋒、露鋒、中鋒、偏鋒、縮鋒、裹鋒、連筆、頓筆、抽筆、斷筆、跪筆、彈筆、懸針、垂露、暗過、淹留、欲豎先橫、欲橫先豎、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無垂不縮、無往不收、陰陽頓挫、俯仰翻合、還有指法、腕法、掌法、身法、撥燈法等等等等。這些技法筆法在楷書中均可用到。先學楷書實際上就是先從規矩入手,先認識和了解什麼是共性、什麼是公認的法則?什麼是必要的法度?

  三、為什麼要學習歐陽詢楷書?

  學習書法先從楷書入手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是不是非要先學歐體,這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情況和客觀條件而定。在學歐體之前有幾個情況需要大家瞭解和參考。

  1、歐陽詢在歷史上被列為唐初四大家之首,公認的是“翰墨之冠”。《續書斷》中雲:他是“傑出當世,顯名唐初,尺牘所傳,人以為法。”自唐已後,歷代書法家對歐陽詢的讚頌之詞舉不勝舉,當然這些讚頌不單指歐陽詢的楷書,對他的其他書體也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一點我們主要說的是書法界內部對歐陽詢藝術的肯定與公認。

  2、自唐以後,歷代學歐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濟濟。因為學歐而成名者舉目皆是,自唐以後很多書法大家都有著學習歐體的經歷。實踐證明,學習歐體是通往成功、實現理想的一條可行的道路。:

  3、順便再說一下,楷書有四大書體:歐、顏、柳、趙。那麼學其他的楷書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僅可以,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書家,必須要學,要學透學精。並且不僅僅是這幾種書體。只要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都應該學。我本人雖然主要是學歐體,但在以前也曾學過顏體、柳體、趙體,我寫的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依我本人的學習經驗來看,這裡有幾個問題,僅供大家參考。首先我們來說一下顏體:顏真卿的是楷書就其功力、水平、對後世的影響和貢獻並不亞於歐陽詢的楷書,自唐代以後,學顏者也是代不乏人,因為學顏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我始終認為少年兒童,特別是幾歲的孩子一入手就學顏不太合適,特別是那些女孩子。因顏體的特點是直樸蒼老,古拙大度,敦厚雄偉。就其蒼老古拙這一點年紀太小的孩子恐很難理解,很難領會。倒不如等年紀稍大一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了再學也不遲。再說柳體,柳公權也絕對稱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家,他的楷書骨力遒健,結構嚴謹,用筆方圓兼備,自成一家,世稱柳體,對後世影響很大。但有一個客觀現象是,學柳的人不多,學成了名的更是少之又少。不是柳體不好,是說為什麼沒有繼承人呢?什麼原因我說不清,但這是個客觀現實,希望大家能瞭解這一點。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趙楷,趙孟頫的書法直追王羲之,不僅在行、草、篆、隸方面,在楷書方面也稱得上是一流高手。他的字瀟灑飄逸,清秀典雅,雍容華貴,遒健挺拔,對後世也有著重大的影響。但不宜作為初學,趙楷不應是首選的目標。因為他過於放縱,過於瀟灑,個性偏多,共性偏少。初學者還是應先從規矩,先入規範,先找共性為好,待有了一定的基礎再去研習為好。

  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特點。但學不好,也容易發生問題,比如:歐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僵,顏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傻,柳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弱,趙體寫不好就顯得特別滑。骨,趙體為肉,是最為理想的書體風格。

  以上所談,絕非我個人偏見,大量的例項證明,學習歐楷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入門之路,這也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不可以因為個人的好惡而扭曲了藝術的真諦,不可以以自己所能而誤人子弟。

  四、歐楷應該用什麼筆?

  許多朋友曾問過我這個問題,寫歐體應該用什麼樣的毛筆?是用羊毫的、還是用狼毫的?還有的朋友問我,當時歐陽詢用的是什麼筆?你用的是什麼筆?等等。

  原則上講,用什麼筆是個習慣問題,無論什麼毛的筆,用習慣了自己感覺也就好使了。如若具體地說,那就是羊毫太軟,狼毫太硬。我使用的筆一般都是兼毫,即羊毫狼毫和摻的筆。我個人感覺這種筆相對要好使一些,注意的是筆鋒不要太長,筆毛不要太少。至於歐陽詢當時用的什麼筆已無據可考,但從歷史有關資料來看,大概用的是紫毫筆,也就是兔毫筆。羊毫筆在北宋年間才開始使用,狼毫筆雖然年代比較早,但在宮廷裡,以及那時的統治階級均不用狼毫,都用紫毫。另外,從歐陽詢的筆跡看,也基本可以肯定用的是紫毫筆

  有許多朋友抱怨現在的筆太難用,無論什麼毫的筆,雖然價格不菲,外觀也很好看,但好用的不多。這是個客觀實際情況,我也有同感,我也是一直在為筆的質量發愁。現在市場上賣的這些筆,無論什麼毫的筆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筆寫橫、豎行,寫撇捺不可;有的寫點行,寫鉤挑不可,這是客觀現實。筆的質量問題既是一個制筆人的技術問題,也是制筆人的品質和素質問題。

  為了寫好歐體,您在挑筆的時候一要注意筆桿直不直;二要看筆肚圓不圓;三是筆鋒不可太長;四是寫一筆試一試。寫“九”字鉤便可試出筆的質量。

  寫完字要把毛筆涮出來,一定要洗乾淨,因為墨中有膠,時間長了會損傷筆毛,要養成愛惜筆的習慣。

  另外,對於寫字來說,筆固然是重要的,但和手比起來畢竟是次要的,大家應該相信,同樣一隻筆,拿在不同人的手裡會寫出不同的字。在要解決筆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更要努力解決手的問題。

  五、關於執筆問題

  原則上說,無論怎麼執筆,只要將字寫好就是正確的。

  執筆問題自古就有爭論,歷史上有的書家告訴人們應怎樣拿筆,還講了許許多多的法則。但也有的書家,比如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只要注意指間不要太緊,掌心不要太實就可以了。實際上蘇東坡說“把筆無定法”也是有法的,“虛而寬”不也是法嗎。“法”是必要的,“法”就是法則、就是規定、就是規矩,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也就是這個道理。

  至於執筆的高度問題,也是眾說不一,但各自都有道理。比如虞世南在《筆髓論》中說:“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真一,行二,草三”。他說拿筆的位置離筆毛不可高於三寸。寫楷書應在一寸的位置,寫行書應在二寸的位置,寫草書應在三寸的位置,他說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每個人的手大小不一樣,但應基本差不多。

  寫歐楷執筆不可過高,筆管儘量垂直。寫大楷以下的字肘部可以伏案,但儘量使腕部抬高,以不影響揮運為原則

  六、關於臨帖

  臨帖是學習書法中最重要的途徑,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學習技法、法度和理解、把握書法的共性。因為那裡是金山玉海,是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決定一個書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體現在臨帖的基本功上。請注意的是,我所說的碑帖是指古人遺留下的碑帖,並不是指今人的書法。這是因為一切藝術都是要經由歷史所認可,都要經過時間的濃縮和檢驗。今人的書法尚未經過這一不可缺少的程式,因此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作為楷模。更何況中國現今的書法正受著經濟大潮的衝擊和影響,已處在歷史上最低谷時期。

  在臨帖的問題上,最容易出錯的就是兩個方面:

  一是知難而退。因為臨帖的枯燥和對自由的束縛,是不曾臨過帖的人無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學習書法最大的“屠殺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學者大都“犧牲”到這裡。大都因為困難而退縮,因為枯燥而放棄。

  二是糊寫亂畫。同樣是因為忍受不了臨帖的枯燥和約束,卻又自以為是的想著“創新”和“自己風格”,於是便踢開“絆腳石”,打破“舊框框”,盲目地“創”起“新”來。其實準確地說這就是糊寫亂畫。其結果也必然是一事無成。因為任何技藝本領的增進,都是在痛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

  既然是臨帖,就要忠實於帖,不要總是想著怎樣去“改革”它。即使你感到帖上的字並不好看,也不得去改,因為你看到的“不好”,未必就是正確的。不客氣說,凡是經過歷史所認可的碑帖,對我們今人來說,都是難以跨越的高峰,特別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想去修改或是擯棄,絕對就是一種無知。

  歷史證明,唯有一樣東西古人沒有給我們留下的空間——那就是書法。

  有初學者問,學習書法是否有捷徑?坦白地說沒有,確實沒有!如非要讓我說出什麼可以稱作捷徑的話,我只能遺憾地說,不走捷徑也許就是最好的捷徑。

  總之,書法的學習是一個既科學又嚴肅的問題。特別是楷書,它的端莊和精密,它的高深和廣博,它的嚴整和法度,不允許我們有絲毫的懈怠和修正。一切有志於楷書的初學者和研究者,應該首先明瞭的是——楷法無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