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悶按摩什麼穴位好

  胸口悶可能是疾病的症狀,也有可能是情緒過於激動引起的。突然胸口悶也不妨可以嘗試按摩穴位來緩解!下面就隨一起來看看吧!

  胸口悶應按摩的穴位

  1、胸口悶按膻中穴

  位於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膻中穴不僅是心包經經氣聚集之處,還是任脈與足太陰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手少陽經的交會穴,能理氣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鬆弛平滑肌,擴張冠狀血管及調節消化系統功能。

  2、胸口悶按天泉穴

  腋下橫紋兩寸處。此穴專治由於心血瘀阻而致的胸悶、氣短、胸痛。心跳加快,或悶,可用手指用力按壓天泉穴3~5秒,停1~2秒後再繼續按壓,連續按2~3分鐘,對心跳過速、胸口疼痛、心悸不安效果非常好。

  3、胸口悶按內關穴

  手掌朝上,在腕橫紋上兩寸。內關可寧心安神、寬胸理氣、調補陰陽氣血、疏通經脈,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特效穴位。經常按揉內關可使瘀阻的血管疏通。按揉時用拇指指腹,兩側都要按,按下去要有酸脹或痛的感覺才行。每次按要一按一放,按下去持續半分鐘,然後鬆開,再重複。每次最少3分鐘,每天不拘次數。

  4、胸口悶按神門穴

  手腕內側,小指邊的腕橫紋上。神門穴專治心病,出現心臟早搏、房顫時,趕緊按摩按摩神門穴,可及時緩解症狀。此穴可補益心經元氣,濡養心臟。心安萬事安,心臟的元氣充足,各種心繫統的疾病及由此導致的精神方面疾病都會得到改善。按揉雙側神門穴,每次3分鐘,每天3次。

  5、胸口悶按陰郄穴

  在夏天出現胸悶氣短的情況下,中醫建議按揉手腕的陰郄穴能有效減輕症狀。陰郄穴位於手腕內側的腕橫紋處,左右手各1處,用大拇指交替按揉。每天早中晚各1次,每次10分鐘,連揉兩週。

  陰郄穴是手少陰心經的重要穴位,有清瀉心火、涼血通脈、滋養心陰的功效,古人常用此穴來治療胸悶不舒、心慌、心痛等疾病。刺激陰郄穴可興奮人的迷走神經,抑制交感神經,增強心臟自主神經的整合功能,有助於促進全身血液迴圈,改善心臟血氧供應,有效緩解胸悶、心慌等症狀。

  6、胸口悶按伏兔穴

  位於大腿前面,正坐屈膝成90度,對方以手腕掌第一橫紋抵其膝上中點,手指併攏壓在大腿上,中指到達的地方就是此穴。有緩解心慌和心跳過速,補養心血的功效。按揉時不要點揉和強刺激它,要用掌跟仔細按揉。

  7、胸口悶按曲澤穴

  肘微屈,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的內側緣,常按此穴有清心瀉火、除煩安神的作用。如出現心胸煩熱、頭暈腦漲,或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症狀都可以通過按摩曲澤穴來進行調節。

  胸口悶堵的原因

  胸口窩堵,大多是因胃脹氣、消化不良等原因所致,經常感覺心窩部堵,應除外慢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腸鬱滯等,因胃腸功能減弱而引起。

  另外,腸道菌群失調,肝膽疾病,也可因消化功能障礙引起胃脹與腹脹。

  心臟病也有時表現為心口處悶堵,但多有胸悶、氣短、胸痛等表現。

  建議做一下有關檢查,如心電圖、胸片、肝膽超聲等,如無明顯異常,可做上消化道鋇餐或胃鏡檢查,以明確診斷。

  胸口悶的緩解方法

  1、精神心理治療:即調整心態、放鬆精神、消除顧慮,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保持良好情緒,良好的情緒有利於神經系統與各器官、系統的協調統一,使機體的生理代謝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反饋性地增強大腦細胞的活力,改善神經功能。

  2、體質鍛鍊:體育運動能調節和改善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調整大腦功能,病毒心肌炎心肌組織切片

  另外,運動能明顯改變人的情緒,堅持長期鍛鍊,能增強體質、心血管功能改善,自主神經的調節功能增強,使植物神經功能恢復。

  3、物理治療:引起胸悶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頸椎病所引起的胸悶。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出現胸口悶是什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