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飲茶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那麼你們知道香港茶文化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在英國殖民統治香港期間,香港人將英國人的奶茶大為改良,以濾網沖泡出很濃的紅茶,再拌以淡奶,由於染了茶色後的濾網看似絲襪,因此被稱為絲襪奶茶。這類茶一般要混合多種茶葉泡製,這是因為餐廳難以倚賴一種茶葉,在短時間內衝出色、香、味俱備的茶水。香港人除了改良奶茶,還很愛直接把檸檬片放入茶中變成檸茶,這種製法與西方主流把檸檬汁混進茶中的做法略有不同。這些飲料一般在街頭巷尾的茶餐廳出售,是香港人的日常飲料。

  整日忙於事務的香港人或假日得閒或親朋相聚,便樂於走出蝸居,上茶樓、進酒店,圍上一桌舒暢地享受茶水點心,既能增進感情,又能鬆弛神經。因此,香港人路遇親朋好友打招呼時,常說:“得閒,我請你飲茶。”

  早茶,最早起源於廣東。清早,一壺茶,三件點心,叫做一盅三件,成了許多廣東人的早餐。香港的茶市比廣州、深圳等地發達,生意紅火,而且獨具特色。如果到香港旅遊,不到茶樓嚐點心,那是一件憾事。

  早茶的茶水點心價格都不會太出格,普通市民承受得了,因而茶肆酒樓總是爆滿。節假日,一些 名氣大點的茶樓,如沒有預訂,是很難輪到位子的。香港茶市的特別之處在於點心豐富,集中西方之大成,有幾百種,製作工藝精湛,講究配料和工序。常見的點心有叉燒包、蒸粉果、春捲、芋頭糕、馬蹄糕、水晶餅、糯米餈、芝麻糊、紅豆沙、綠豆沙、杏仁豆腐、鮮蝦餃、燒賣、腸粉、魷魚乾、鳳爪、鴨腳掌、牛百葉,金錢肚等。有些酒樓還推出自創的招牌點心,有的則是閩南潮汕、臺灣等地的家庭小菜,因風味獨特,也深得市民青睞。

  點心可隨便吃,茶則不可以隨便飲,雖然烏龍茶、紅茶、綠茶等各式名茶品種很多,但香港人對茶水的色香味很講究。他們非常尊重客人的口味,對於什麼客人用什麼茶來招待很看重,都會先問客人吃什麼茶。沏茶斟茶也有一套規矩,許多香港人愛喝鐵觀音烏龍茶,也學來了閩南、潮汕一帶泡功夫茶的茶道。如往茶壺裡注水時,要高衝直注,多造泡沫,蓋上壺蓋,再淋水使泡沫流走,將含雜質的第一次茶湯倒出滴盡,再重新注水。斟茶時,要“低灑”,將茶壺嘴貼近茶盞斟出,使茶盞中不會生成泡沫和太多的茶葉未兒。而且不可斟滿一杯再斟一杯,要按斟的多少多次來回輪番輕點,各盞茶顏色均勻一致,這叫“關公巡城”。沖茶時倒水量要掌握分寸,使斟茶時壺中的茶汁能一趟滴盡,最後幾滴要確保每一個茶杯都滴到,這叫“韓信點兵”,表示對所有來客一樣親切,躬盡情誼。

  在為客人斟茶時,對方會用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輕叩,據說這意味著磕頭道謝。相傳,當年乾隆帝難耐宮廷寂寞偷下江南,在茶館喝茶,為不暴露身份,替隨從倒幾次茶在所難免。而隨從哪承受得起,逐以指叩桌以示磕頭謝恩。看來,中國的茶文化在許多地方的流傳是一致的,也正因為趨向一致,各地的炎黃子孫才樂意接受,而有心的香港人則把它發揚光大。

  飲茶用點心,是一場持久戰。吃吃聊聊,聊聊喝喝,不花上一兩個小時不會收場,這讓人看到香港人悠閒的一面。香港人還打破了只飲早茶的習慣,午茶也備受歡迎。酒樓為了適應顧客的需要,一般把茶市時間推到下午4時前。而且,就是過了茶市,有的茶樓酒店也按顧客需要,推出“即叫即蒸”服務,使顧客一得閒隨時都能吃上點心。在銅羅灣、尖沙嘴一帶,更有點心熱茶夜市, 他們一直營業到次日凌晨。

  在香港,任何時候如忽然想起一位朋友,都可拿起電話:“有閒嗎?我請你飲茶!”

  香港茶文化的特點

  茶馬世家普洱茶可飲、可品、可藏、可禮,亦是饋贈親友的上品。實質上茶馬世家普洱茶已經超出一般健康禮品的保健價值,它獨特的越陳越香的品質,使之作為收藏之禮,更顯彌足珍貴,因普洱茶可以隨時間的程序而增值,是“可以喝的古董”。熟悉普洱茶的人都知道品飲普洱的原則,即“品老茶,喝熟茶,藏生茶”。

  茶在人的生活中,已成為不能須臾離開的必需品,可以說全國同俗,無論是農村、城鎮、城鄉尋常百姓,都程度不同地飲茶。飲茶主要不是為止渴、醒酒,而是通過品茗,從中尋覓美感,寄託思想感情與對人生真諦的體驗。以茶待客是通常的禮俗,以茶代酒的茶宴、茶席、茶會則是漢族的又一種新宴請形式,有的以茶代禮、以茶送行、以茶勵志、以茶代獎,茶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品茶文化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的品茶文化。

  在飽餐一頓之後,一杯香濃的熱茶是您飯後的最佳選擇!香港,飲茶的文化根深蒂固,不論是中國茶道,港式飲茶或英式下午茶,都有著獨特的品位與文化。

  您是否曾經注意到,當服務員為客人倒茶是,有些客人會用手指輕敲桌面,其實這是歷史典故的喔!飲茶的利益自古流傳,移植是滿懷感恩並有值得記載的涵義.當您看到飲茶者用三根手指拍打桌面時,代表他向斟茶的人致謝!

  傳說秦代帝王曾到東南微服私訪,有一天皇帝與他的臣子到了一家茶館,為要掩飾他的尊貴身份,便站起來為他的臣子斟茶,為了不嚇壞臣子,皇帝實現向出讓陳自用三根手指拍打桌面,以代表他們磕頭行禮,其中一根手指代表他們低頭,其餘兩根手指代表拱起的肩膀。一直到今天,這樣的飲茶習俗仍被香港人廣泛流傳。

  到香港您不但可以享受最傳統的中國茶,由於香港的特殊;歷史背景,更造就了香港人享用英式下午茶的習慣,件構成香港最特別的和茶文化。

  香港茶文化的茶事

  2016年7月1日,香港迴歸19週年。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在英國長達一個世紀的統治中,他們喜歡喝下午茶的習慣也滲透到了香港的茶文化中。

  香港人愛茶,最直接的體現是在一份世界各國及地區人均茶葉消費排行中中國香港排在第17位。香港是亞洲區內人均年茶葉消耗量最高的城市,每年消費茶葉一萬五千噸以上,人均2千克***內地為0.35千克/人***;香港每年進口紅茶五千多噸,這些茶大多以茶包***袋泡茶***的形式銷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億個茶包。

  當內地還在高喊茶為國飲,大力推動茶葉消費時,香港人民已經把喝茶融入了生活中。在香港,早餐被稱為“早茶”,來個“一盅兩件”***即一杯茶兩份點心***,一份報紙,可以耗上一個上午。茶水最常見的就是鐵觀音、普洱、香片、菊花等等,也有把菊花與普洱放在一起沖泡,取名為菊普。如果到香港旅遊,不到茶樓去飲茶嚐點心,那實屬憾事一樁了。

  在香港,茶葉的銷售除了茶館、茶餐廳等直接消費茶水的場所外,還有茶行***主要負責批發和進出口貿易***、茶莊***可零售,可批發***、百貨商場***新式茶葉銷售場所***等。1997年香港首次演出的話劇《誰譴香茶挽夢迴》就是以香港茶莊為背景創作的。劇名來自於陸游品嚐北苑茶時所作的《試茶》中的“北窗高臥鼾如雷,誰譴香茶挽夢迴”。該劇描述了女主角葉青青接手家裡的老式茶莊後,改革成為迎合時代的現代茶莊,延續茶莊的生命,觀眾也從中看到了香港新舊茶莊的變遷及香港茶文化的發展歷史。知名演員汪明荃認為“劇中不只是交待香港的茶文化歷史,還通過演員的茶藝示範、泡茶程式、茶具的使用、佈景的搭配和劇中人物對自,顯示出茶文化的豐富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內涵也孕育了一批資深茶人。